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3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使得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使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必须积极的做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从而真正的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势必会存在各种因素导致审计风险问题的发生。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无法彻底的消除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影响因素,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以及所造成的损失。
  (二)内部审计对审计事项不具有选择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种职能,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在审计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之下展开日常工作,不可能对风险水平不同的審计项目做出选择,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与企业相一致的目标。作为企业组织的构成之一,内部审计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紧密相联,可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因而,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致性。
  (四)内部审计风险工作具有可控性。虽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发生条件无法彻底消除,但是只要审计工作人员保持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是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的发生的,控制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工作态度及心理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像专业的审计人员那么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缺乏丰富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缺乏积极地学习,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落后,无法学习到最新的内部审计技能,很难客观地做出公正和无偏见的判断。
  (三)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前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只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三、加强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强化省级审计力量,成立独立的审计中心,按照统一的制度办法、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根据公司下达的审计计划,实施各类审计项目,开展日常审计监督,负责检查、督促各单位整改内外部审计发现问题;实时跟踪各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评价其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各单位开展日常信息数据筛查、疑点分析、持续审计监督。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培养,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省级审计力量,选优配强内审队伍,以“上审下”和同级互审,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建议;
  (三)改善内部审计的方法,优化审计技术。企业应着力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整改不彻底和历史遗留、疑难问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予以重点突破。企业应彻底整改内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排查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把企业整体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本身的评价中,健全内控机制、筑牢管理基础,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整合,提升企业风险的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落实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可以有效的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可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完善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这可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作者单位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株洲供电分公司)
其他文献
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制约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行为的规范,最近对会计法规的改革对会计职业道德和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操守有着一定的影响。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也在逐渐的修改和完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一、会计法规简述  会计法规的制订宗旨是以跨级理论为指导的,会计法规中所表述的是跨级从业人员所应该遵守的各项原则和方法,法规的制订是让会计工作更加的具有规范性保证会
期刊
基于近几年中财政部门积极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这一实况,出版企业传统会计核算方式、财务会计报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促使出版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预算管理体制合理性缺乏、监督管理体制健全性缺乏以及相关人员风险意识没有建设健全等问题披露出来,本文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处理对策。希望在处理出版企业财务会计相关问题,以及优化财务会计运行效率等方面有所助益。  在国内经济市场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局势中,出版企业
期刊
事业单位是国家管理及公共设施服务的根本,财务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机制,有秩序的筹划和使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预算、掌控和使用,从而提高工作和计划的完成。它是提高管理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若事业单位一直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对发展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非常不利,因此加强的财务的管理手段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当前的形势,不断改进它的财务管理
期刊
价值工程主要研究的是价值管理和成本控制,而管理会计从某方面来说就是控制成本,提高收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将价值工程引入管理会计中,有助于管理者从价值的角度优化工作流程,控制和降低成本,完善投资决策方法,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价值工程的基本理论  (一)价值工程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还是一种均衡成本与价值的方法。价值工程目标在于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其必要的功能,因此,价值工程
期刊
本文基于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央八项规定、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要求、激烈的市场竞争等时代背景,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稽核概念引申出业财联动的财务稽核新概念。通过供电企业成本项目结算的财务稽核现状,分析出成本项目结算的财务稽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业财联动的成本项目结算财务稽核流程,并对重要成本子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各个子项目结算的财务稽核要点以及各岗位的稽核职责,建立业务指导书
期刊
对于现代的统计调查来说,一定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同时,在总体上也要保障一定的数量。统计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在综合的前提条件下,对不同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和提炼。就目前而言,统计调查的质量问题作为统计领域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真实、准确的统计调查信息来源直接决定着统计调查数据资料的质量。因此,重视统计调查的质量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为统计调查的评估及改进提供一个有效的依据。本文就统计调查质量的含义以及对统计调
期刊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环境会计在食品加工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食品加工企業的长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立足于当前环境会计在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如何将环境会计在食品加工企业中的作用发挥出最大值。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剧了地球的负担,环境污染与资源开发的浪费问题日益加剧,大中型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环境污染
期刊
自从国家提出校企合作的思想以来,被各地的高校积极响应,在校内成立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训基地,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大量的經验,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理科生具有专业针对性强的特点,并且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需求量极大,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很容易建设实训基地,并对学生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加强性训练。但是,以会计作为代表的文科类基地,无法真正实现校企专业组合,因此如何实现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当前需要首先
期刊
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将有利的财务数据提供给企业的决策者、可以将企业最新的经营情况反馈给企业管理者,让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关于企业的所有财政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现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本文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期刊
当前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会计数据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比较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导致了有关人员的经济决策的失误,给企业或者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企业各种业务信息大数据的实际有效性,即企业项目会计信息符合企业资格准则要求的可能性和企业的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