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你,戴口罩了吗,扫健康码了没,被测体温了吗?已经持续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些防疫举措渐渐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日常,改变着我们曾经的习惯。但显然,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之外,一些看不见的变化也正在发生着。它或许是世界秩序,或许是贸易格局,也或许是市场更关注的产业发展。
疫情之下,市场潮汐涌动,有些产业暂时搁浅,有些却被推向了更广阔的蓝海。我们不知道那些岸旁的产业何时重新启航,也不知道那些已经出发的能走多远,但我们能确定的是,疫情后的世界,将不会再一切如故。
“距离”产生机会
“我宅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亲戚不走,明年还有;朋友不聚,明年再叙”……在疫情高峰期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倡议口号。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隔离、减少人员流动与聚集成为疫情防控的有效方法。于是宅家、减少接触被写进了口号,并成为疫情中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但恰恰也是因为人们必须保持的这份“距离”,给“无接触经济”“宅经济”创造了拔节生长的空间,让“智能+”大显身手,而与之相关的一些产业则顺势跑上了快车道。这些产业不仅在疫情期间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作出了贡献,也有望成为疫后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值得各方关注。
其中,线上产业表现最为抢眼。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以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办公、教育、娱乐等为代表的在线业务,为人们提供了在线完成大多数工作、生活所需的可能。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在这种趋势下,许多传统产业线上化、数字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除了为线上产业做加法,在此次疫情中也成为了抗疫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从红外线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到辅助诊断技术;从疫情的科学追踪与研判,到智能机器人协助防疫工作等,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应用,不仅降低了抗疫工作者的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将以科技赋能日后的医疗诊治工作。市场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快递柜、智慧城市、智能工厂等,也在这次疫情的洗礼中得到了进一步重视。
当然,疫情让普通人更为重视的是自己的健康。因此,防护用品、健康保险、健康轻食及健身等所属的大健康产业得以积蓄发展能量。而直接响应抗疫需求的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和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式发展的契机。
总体来看,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将是疫后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实际上,这些趋势在疫情暴发前就已有显露,很大程度上,疫情不过是加速了这样的进程而已。
是世界的机会,更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机会
在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的趋势下,诸多产业领域所释放的投资机会显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对于较早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以及新兴市场东盟而言,其中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实际上,东南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蓝海,其巨大的潜力没有人能忽视。据谷歌、淡马锡与贝恩公司发布的《2020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总规模已达4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70%。在疫情助推下,东南亚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在线时长从之前的3.7小时/天,上升至最高4.7小时/天。报告还指出,到2025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GMV(成交总额)预计会超过3000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在线产业在东南亚表现得十分活跃,独角兽加速巩固地位,初创者抢抓机会。而背后,阿里巴巴、腾讯、滴滴、京东等中国企业已经在资金、政策和人力方面布局东南亚在线市场。特别在电商领域,随着物流、通关、支付、售后等环节的进一步完善,未来,跨境电商有望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而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东盟正在加强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合作。2019年,中国与东盟发布了《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以支持中国城市和东盟智慧城市建立伙伴城市关系,推动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市场共享、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合作。目前,中新两国已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内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合作,跨出了双方共建智慧城市的第一步。
在文莱,中国华大基因则通过在当地组建新冠病毒快速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走出了两国健康产业合作的新路子。该实验室从计划到竣工,只用了不到14天的时间。2020年3月30日,该实验室正式运营,这也是华大基因在东盟国家建设的第一间“火眼”实验室。为此,华大智造贡献出了高通量自动样品制备系统MGISP-960以及病毒RNA提取试剂,这套设备可以快速诊断文莱的新冠病毒病例。“我们非常感谢华大基因支持我们建设‘火眼’实验室,这将使我们目前的检测能力提高约4倍。”文莱卫生部长拿督伊山姆说。除此之外,疫情催化下的疫苗及相关科研合作,也将助力中国—东盟自身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
走得快,还要走得远
疫情暴发前,数字化基建的日益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步、生物科技的不断突破,是疫情暴发后相关产业得以加速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基础。这些基础也将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疫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与思维模式,给一些新兴产业提供了市场教育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过后,产业增速会一直身处高位。
那么在后疫情时代,这些习惯和思维对消费者的影响还有多大,市场教育好后谁能真正摘到果实,则更为考验场上选手的能力和耐力。但总的来说,加强基础性建设,注重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及价值,推动产业规范化进程是产业长远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的要领。
18年前,非典疫情后的淘宝迎来了成单量的第一个大爆发;携程受累于出行需求的骤降,险些破产,但还是等到了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消费”,订票量200%增长的那天。我们今天身处的时代,产业更多元,技术更先进,当然,形势也更复杂。或许10年后我们再回头看,会瞥见产业变革的伏笔,会遇见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时代也许会眷顾那些抓住了机遇又认真坚守的人,而剩下的,终将是历史。
疫情之下,市场潮汐涌动,有些产业暂时搁浅,有些却被推向了更广阔的蓝海。我们不知道那些岸旁的产业何时重新启航,也不知道那些已经出发的能走多远,但我们能确定的是,疫情后的世界,将不会再一切如故。
“距离”产生机会
“我宅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亲戚不走,明年还有;朋友不聚,明年再叙”……在疫情高峰期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倡议口号。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隔离、减少人员流动与聚集成为疫情防控的有效方法。于是宅家、减少接触被写进了口号,并成为疫情中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但恰恰也是因为人们必须保持的这份“距离”,给“无接触经济”“宅经济”创造了拔节生长的空间,让“智能+”大显身手,而与之相关的一些产业则顺势跑上了快车道。这些产业不仅在疫情期间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作出了贡献,也有望成为疫后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值得各方关注。
其中,线上产业表现最为抢眼。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以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办公、教育、娱乐等为代表的在线业务,为人们提供了在线完成大多数工作、生活所需的可能。从面对面到屏对屏,在这种趋势下,许多传统产业线上化、数字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除了为线上产业做加法,在此次疫情中也成为了抗疫工作者的得力助手。从红外线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到辅助诊断技术;从疫情的科学追踪与研判,到智能机器人协助防疫工作等,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应用,不仅降低了抗疫工作者的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将以科技赋能日后的医疗诊治工作。市场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快递柜、智慧城市、智能工厂等,也在这次疫情的洗礼中得到了进一步重视。
当然,疫情让普通人更为重视的是自己的健康。因此,防护用品、健康保险、健康轻食及健身等所属的大健康产业得以积蓄发展能量。而直接响应抗疫需求的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和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式发展的契机。
总体来看,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将是疫后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实际上,这些趋势在疫情暴发前就已有显露,很大程度上,疫情不过是加速了这样的进程而已。
是世界的机会,更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机会
在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化的趋势下,诸多产业领域所释放的投资机会显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对于较早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以及新兴市场东盟而言,其中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实际上,东南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蓝海,其巨大的潜力没有人能忽视。据谷歌、淡马锡与贝恩公司发布的《2020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总规模已达4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70%。在疫情助推下,东南亚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在线时长从之前的3.7小时/天,上升至最高4.7小时/天。报告还指出,到2025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GMV(成交总额)预计会超过3000亿美元。
在此基础上,在线产业在东南亚表现得十分活跃,独角兽加速巩固地位,初创者抢抓机会。而背后,阿里巴巴、腾讯、滴滴、京东等中国企业已经在资金、政策和人力方面布局东南亚在线市场。特别在电商领域,随着物流、通关、支付、售后等环节的进一步完善,未来,跨境电商有望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而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东盟正在加强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合作。2019年,中国与东盟发布了《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以支持中国城市和东盟智慧城市建立伙伴城市关系,推动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市场共享、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合作。目前,中新两国已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内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合作,跨出了双方共建智慧城市的第一步。
在文莱,中国华大基因则通过在当地组建新冠病毒快速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走出了两国健康产业合作的新路子。该实验室从计划到竣工,只用了不到14天的时间。2020年3月30日,该实验室正式运营,这也是华大基因在东盟国家建设的第一间“火眼”实验室。为此,华大智造贡献出了高通量自动样品制备系统MGISP-960以及病毒RNA提取试剂,这套设备可以快速诊断文莱的新冠病毒病例。“我们非常感谢华大基因支持我们建设‘火眼’实验室,这将使我们目前的检测能力提高约4倍。”文莱卫生部长拿督伊山姆说。除此之外,疫情催化下的疫苗及相关科研合作,也将助力中国—东盟自身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
走得快,还要走得远
疫情暴发前,数字化基建的日益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步、生物科技的不断突破,是疫情暴发后相关产业得以加速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基础。这些基础也将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疫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与思维模式,给一些新兴产业提供了市场教育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过后,产业增速会一直身处高位。
那么在后疫情时代,这些习惯和思维对消费者的影响还有多大,市场教育好后谁能真正摘到果实,则更为考验场上选手的能力和耐力。但总的来说,加强基础性建设,注重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及价值,推动产业规范化进程是产业长远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的要领。
18年前,非典疫情后的淘宝迎来了成单量的第一个大爆发;携程受累于出行需求的骤降,险些破产,但还是等到了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消费”,订票量200%增长的那天。我们今天身处的时代,产业更多元,技术更先进,当然,形势也更复杂。或许10年后我们再回头看,会瞥见产业变革的伏笔,会遇见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时代也许会眷顾那些抓住了机遇又认真坚守的人,而剩下的,终将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