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中部地区扩大开放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竞争环境。其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与当年东部地区开放过程所际遇的条件和环境已大不相同。分析宏观环境,针对中部地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条件,三条途径应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
实施大开放战略
随着知识、信息形态经济的突显,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已经让位于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这些要素的聚集,具有明显的向发达地区聚集的特征。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而言,产业发育和完善程度明显较低,因此在吸引国际市场的高级生产要素方面,受到东部地区的激烈挤压。
面对新的扩大开放的条件和压力,中部地区必须审时度势,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部经济发展实际的对外开放新路子,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崛起。总的思路是:以大开放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把大开放主战略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应对挑战;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引进国外、境外资金与引进区外资金并举,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尤其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大开放促进地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张;进一步放开各类市场,放开投资领域,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加快区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和沿海发达地区在机制、体制和要素流通上的对接,提高区内市场的开放度;增强外贸专业公司机制、体制活力,着力培植企业自营进出口能力,提高全区外经贸出口整体实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企业多形式、多领域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立足自身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区内产品对国内外市场的适应性和独特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中部地区从我国崛起。
第一,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通过全方位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商品的大流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内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一体化。
第二,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必须大幅度增加投入,在争取国债专项资金,用好银行贷款和政府配套资金的同时,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致力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投入机制,迅速增强工业经济实力。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做强做大食品、有色金属两大优势产业,着力整合提升汽车、医药、石化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形成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推动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实施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力促体制创新,为产业经济发展铺好快车道。加快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办事行为。营造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重点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全面赋予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力。
第四,构建多元化投资支撑体系,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经济实力较小的中部地区,必须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调动社会资金。民间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投资的主渠道,要放宽投资领域,打破垄断,降低门槛,改革审批制度,让民间资本有便捷的进入通道。
第五,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实施城市化战略
第一,加速拓展城镇设施规模,提高城镇的人口吸纳功能。把城(镇)区拓展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工业园区延伸城(镇)区面积;放开城区开发经营权,实行路、区(商业、住宅区)综合招商开发;政府统一垄断公共性城区资源,主要是收回被各个部门垄断或拥有的户外广告牌位、空中信道、路桥经营、公共性场所、标志命名等权益,采取竞价拍卖的办法出让权益,拍卖所得利益主要用于城(镇)建设。
第二,实施就业性结构调整策略,提高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把如何少用资本、多用劳动力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对于与国家对外竞争力无涉的行业,在产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要少用最先进技术,多用中间适用技术;少用单纯资金密集型技术,多用技术人力密集型技术,使单位投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发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第三,建立相关激励政策,消除农业人口非农化障碍。消除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阻碍;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组织领导,帮助农民外出务工;搞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基本技能。
第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城乡居民进城就业。给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以平等的机会,消除就业上的歧视;村乡(镇)、村级组织应支持城市居民带资下乡从事“种、养、加”,对投资兴办“种、养、加”企业实体,常年聘用当地农村劳动力在10人以上的,应当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
实施大开放战略
随着知识、信息形态经济的突显,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已经让位于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这些要素的聚集,具有明显的向发达地区聚集的特征。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而言,产业发育和完善程度明显较低,因此在吸引国际市场的高级生产要素方面,受到东部地区的激烈挤压。
面对新的扩大开放的条件和压力,中部地区必须审时度势,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部经济发展实际的对外开放新路子,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崛起。总的思路是:以大开放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把大开放主战略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应对挑战;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引进国外、境外资金与引进区外资金并举,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尤其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大开放促进地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张;进一步放开各类市场,放开投资领域,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加快区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和沿海发达地区在机制、体制和要素流通上的对接,提高区内市场的开放度;增强外贸专业公司机制、体制活力,着力培植企业自营进出口能力,提高全区外经贸出口整体实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企业多形式、多领域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立足自身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区内产品对国内外市场的适应性和独特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协调、快速、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中部地区从我国崛起。
第一,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通过全方位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商品的大流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内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整顿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一体化。
第二,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必须大幅度增加投入,在争取国债专项资金,用好银行贷款和政府配套资金的同时,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致力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投入机制,迅速增强工业经济实力。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做强做大食品、有色金属两大优势产业,着力整合提升汽车、医药、石化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形成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推动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实施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力促体制创新,为产业经济发展铺好快车道。加快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办事行为。营造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重点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全面赋予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权力。
第四,构建多元化投资支撑体系,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经济实力较小的中部地区,必须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调动社会资金。民间投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投资的主渠道,要放宽投资领域,打破垄断,降低门槛,改革审批制度,让民间资本有便捷的进入通道。
第五,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实施城市化战略
第一,加速拓展城镇设施规模,提高城镇的人口吸纳功能。把城(镇)区拓展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工业园区延伸城(镇)区面积;放开城区开发经营权,实行路、区(商业、住宅区)综合招商开发;政府统一垄断公共性城区资源,主要是收回被各个部门垄断或拥有的户外广告牌位、空中信道、路桥经营、公共性场所、标志命名等权益,采取竞价拍卖的办法出让权益,拍卖所得利益主要用于城(镇)建设。
第二,实施就业性结构调整策略,提高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把如何少用资本、多用劳动力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对于与国家对外竞争力无涉的行业,在产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要少用最先进技术,多用中间适用技术;少用单纯资金密集型技术,多用技术人力密集型技术,使单位投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发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第三,建立相关激励政策,消除农业人口非农化障碍。消除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阻碍;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组织领导,帮助农民外出务工;搞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基本技能。
第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城乡居民进城就业。给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以平等的机会,消除就业上的歧视;村乡(镇)、村级组织应支持城市居民带资下乡从事“种、养、加”,对投资兴办“种、养、加”企业实体,常年聘用当地农村劳动力在10人以上的,应当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