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大农村学生正在因家庭教育观念,学校师资教育水平、外来不良环境的侵扰等因素而变得厌学、弃学、毁学,其本质是农村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部分的缺失,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承担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从农村初中政治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以提升广大农村中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端正学生思想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初中 思想政治 传统文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160-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五千年华夏文明荡涤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宝藏。在农村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既是特色也是方法;以德育思想贯穿教育,净化课堂,回归课程本质,既是补充又是刚需。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注意到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联系,运用自然连结的手段和循循善诱的姿态在课程中逐步引入,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以传统文化为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课程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才能切实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返璞归真的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关系,有效的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德育树人的教育目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点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不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找准二者的对接点,切忌生搬硬套,要始终明确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如果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二者内涵相悖,很容易将学生引入理解歧途。要想更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就必须深刻理解与掌握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教師要仔细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继承领悟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辩论交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在辨证统一中充分认识政治课内容的重要性,利用其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初中政治学习和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完美结合,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育人效果的双重目的。
2.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经济的转型,网络科技高速发展,外来文化侵蚀等因素对于初中生思想的冲击在不断加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和同学都会觉得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和繁复乏味的知识梳理令人焦头烂额,所以要善于运用延展性教学习惯,将传统文化对政治课程的融入延伸到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校要从顶层设计,加大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关注和投入,除了课堂教学的引导式辩论、社会实践感知以外,更应该积极营造一个融入优秀传统德育文化思想的氛围。通过广播、德育电视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使自身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成为今后安生立命之本。
3.以“走出去、引进来”教学的内涵
“走出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即引导学生走到课堂外,通过实践的方法感受传统文化,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初中政治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出去,积极参加相关调研活动,名师专家讲座等,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德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引进来”同样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村教师通过与先进教育理念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开阔自身视野,努力推动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向好向精看齐。二是初中政治教师在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种符合传统文化融入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学习熏陶。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时,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预设教学环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的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这样可以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的同时,较好地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有利于拓展学生对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知。
学校缺乏重视,教师缺乏认识,学生缺乏意识等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农村学校学生素质和社会风气整体提升。作为教师应当注意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从基础教育作为抓手,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分时段、分深度地循序渐进的认真思考,既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又要重视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和厌恶心理,着重从思想上解决本质问题,强化农村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关键词:农村初中 思想政治 传统文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160-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五千年华夏文明荡涤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宝藏。在农村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既是特色也是方法;以德育思想贯穿教育,净化课堂,回归课程本质,既是补充又是刚需。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注意到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联系,运用自然连结的手段和循循善诱的姿态在课程中逐步引入,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以传统文化为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课程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才能切实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返璞归真的作用。因此,如何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关系,有效的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德育树人的教育目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点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不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找准二者的对接点,切忌生搬硬套,要始终明确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如果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二者内涵相悖,很容易将学生引入理解歧途。要想更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就必须深刻理解与掌握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教師要仔细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继承领悟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辩论交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在辨证统一中充分认识政治课内容的重要性,利用其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初中政治学习和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完美结合,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育人效果的双重目的。
2.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经济的转型,网络科技高速发展,外来文化侵蚀等因素对于初中生思想的冲击在不断加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和同学都会觉得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和繁复乏味的知识梳理令人焦头烂额,所以要善于运用延展性教学习惯,将传统文化对政治课程的融入延伸到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校要从顶层设计,加大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关注和投入,除了课堂教学的引导式辩论、社会实践感知以外,更应该积极营造一个融入优秀传统德育文化思想的氛围。通过广播、德育电视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使自身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成为今后安生立命之本。
3.以“走出去、引进来”教学的内涵
“走出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即引导学生走到课堂外,通过实践的方法感受传统文化,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初中政治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出去,积极参加相关调研活动,名师专家讲座等,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德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引进来”同样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村教师通过与先进教育理念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开阔自身视野,努力推动农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向好向精看齐。二是初中政治教师在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种符合传统文化融入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学习熏陶。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时,要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预设教学环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的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这样可以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的同时,较好地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有利于拓展学生对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知。
学校缺乏重视,教师缺乏认识,学生缺乏意识等一系列原因严重制约农村学校学生素质和社会风气整体提升。作为教师应当注意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从基础教育作为抓手,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分时段、分深度地循序渐进的认真思考,既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又要重视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和厌恶心理,着重从思想上解决本质问题,强化农村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