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陌生的社会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日常话语表达中的“陌生人”,往往是与“我”相对的他者,蕴含“我不认识的人”这层意思。那么陌生人究竟是谁呢?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此有经典的研究,他认为,陌生人既不是熟人,也不是和你永远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那种人。
  
  陌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学术意义的首创者是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他在1973年出版的《美国法简史》中详尽地论述了现代社会的“陌生”本质:现代社会有一个简单社会几乎完全没有的特征——依赖陌生人。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生病住院,陌生人医治我们、护理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都市生活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气质和生活形式:我们从亲自动手获得生活之需中解放出来,只需要做好自己手头上、专业的、有限的工作即可,其他都可以交付给别人。在劳动交换中,我们夏天有冰凉的可乐,冬天有暖气。网上购物的朋友,从快递员手中领回包裹,一转身就想不起来对方长什么模样。我国北方农民三个月前种下的白菜,可能此刻正在韩国平常百姓家被津津有味地品尝。日趋细密的社会分工,高科技的运用,严密的组织运作,制度化的管理,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的同时,陌生人社会来临。
  如果问题仅停留在陌生人之间的有序分工和交往上,还不足以使社会学家对“陌生人社会”产生深切的忧虑和密切的关注,如何处理和把握与那些素不相识但却利害攸关的“陌生人”的关系,建立一种“陌生人伦理”和游戏规则,成为东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话题。
  
  中国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以社会学之眼看,正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一原创性的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来的。他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所以在“乡土中国”中,人们很少流动,“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记忆里的乡土生活,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把酒话桑麻,演绎着篱笆墙、女人和狗的故事。现在呢?农民在城市里挣扎,推土机轰隆到乡村,熟人社会井然有序的生活慢慢遭到瓦解,只有那些更为偏远地区的“熟人印象”,留守在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在感情上对“熟人社会”温情脉脉,留恋不舍,可是它的解体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至少现代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验证了这一点。“熟人社会”里,人们彼此熟悉,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换的不是“利益”而是“人情”;制度上的透明度很低,这极大地制约了作为现代化社会动力的商业、贸易、契约、法律等行为的发生,如费孝通所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熟人社会”中,不会产生现代化的许多必要元素。现代社会要处理和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陌生人”的关系。因而,如何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如何对待陌生人,不仅是个人交际的私事,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水平。
  
  陌生度
  
  衡量一个社会的安全感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指标,但其中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就是“陌生度”。“陌生度”,指的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对于陌生人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如果拿“陌生度”这把尺子来衡量中国人的安全感,可以说我们已处于高“陌生度”、高“防范型”社会。在大街上溜达一圈,高楼林立,家家防盗门,户户防盗窗,静听门内有犬吠,细察门上还有电子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普遍的简易型自行车锁已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坚固的U形锁、钢丝锁,重的可达数公斤。锁的变化,也折射出人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它们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给陌生人开门”成为家长告诫子女保护自己的口头禅。
  转型期,贫富距离拉大,社会分层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社会出现高“陌生度”现象是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它不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却是必然的态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何对待陌生人,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专家也在思考,这将促使整个社会从“高陌生度”向“低陌生度”转变。“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反映出人们身处一个陌生世界的心理焦灼。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确立一种健康的“陌生人伦理”,已经迫在眉睫——从这样的背景和角度来看待“抱客”行为,似乎才能对它有更深的认识。风靡世界的“抱抱团”运动,就露出了这种征兆——不是对“熟人”,而是对“陌生人”的态度和接纳程度,这才是一种更高的文明尺度。
  假如说陌生人因为陌生状态的负面交往带上了道德的坏名声,那每个人都难逃其咎。对陌生人的警惕,也是对自身的防范和不信任,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大家处于同一个道德共同体中。如果一个社会的陌生人之间不是互相信任依赖,而是彼此漠视提防,这无疑将社会变得很危险。无数人正是通过陌生人,学会了同情,学会了去爱。网络曾流传过一篇名为《我们都被这世界温柔地爱过》的文章,里面记录了网友讲述的那些来自陌生人的“爱”,很多人读后泪流满面。这篇文章的题目起得非常好,来自陌生人的爱,其实就是来自这世界的爱,是为大爱;相反,来自陌生人的伤害,也是来自这世界的伤害,它伤害的往往也是这个世界。
其他文献
“电一下”能抑制瘙痒  感到瘙痒人们都会忍不住抓挠,但经常抓挠会导致皮肤损伤,日本研究人员称,从外部向大脑施加微弱的电刺激,能抑制瘙痒感。此前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的感觉运动区受到微弱电刺激能缓解疼痛。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个感觉运动区也能感知到瘙痒,于是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法(通过微弱电流来控制大脑皮质兴奋程度),用人感觉不到的电流(1毫安)刺激受试者的感觉运动区,然后利用组胺在其手臂上制造瘙痒感,并让
对于“路痴”来说,电子地图及GPS导航系统是他们的福音。现在,印度一家公司又推出一种智能鞋,它可通过蓝牙连接智能手机地图应用程序,以震动方式为穿鞋者提供导航。此外,穿鞋者还可通过这款鞋子计算步数、卡路里消耗量等。然而,神经科学家提醒说,过度依赖电子导航的人,大脑海马体中的脑灰质变少,而那些每天都开车上路的出租车司机反而是增加的。海马体负责空间记忆和暂存信息,如果信息被多次使用,那么这些信息将被固化
很多科学家认为,除地球外,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太阳系外找到生命的可能性很大。一些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爵士近期宣称,科学家将会在50年内找出证据,证明太阳系之外确实存在外星生物。他认为,太阳系外必定存在外星生命,但以人类目前的航天科技发展程度,尚无法有效与外星生命主动取得接触。  太阳系内存在生命可能性不大  科
冬季里,许多人家喜欢紧闭门窗,唯恐室内热量流失到外面。其实,长时间处于一种只有温暖而空气没有变化的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室内外温差过大时,出入居室,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暖气病”就是例子。  怎样
土豆电池  以色列研究人员找到一种简单而巧妙的方法,把土豆做成电池,一颗土豆就能为一个LED灯泡提供40天的电能。研究人员检测了20种土豆的内部电阻,他们发现,只要把土豆煮上几分钟,土豆内部的有机组织就会分解,使电阻降低,电子流动更加自由,从而产生更多的电能。他们还将土豆切成了4~5片,中间夹着锌片和铜片,这能使电能输出提高10倍。成本分析显示,一块土豆电池(一个煮过的土豆加上锌、铜电极组成)所产
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传说他会在平安夜乘坐9头驯鹿拉着的雪橇去走访千家万户,给孩子们分送精美的礼物。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9头驯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冲者、跳舞者、欢腾、悍妇、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闪电和红鼻子鲁道夫。其中红鼻子鲁道夫担任引路的领头者,它明亮的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雨雪风霜,都不能阻止它们前进的步伐。  “车夫”驯鹿  在圣诞节的传说中,人们为什么会选
2014年还没有结束,专家们就已经盘点了年内在技术及相关领域具有革新意义的发明。一些发明已经进行了数年研究,它们代表着全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并终将造福人类。  1.飘浮风力涡轮机  飘浮风力涡轮机外形怪异,好似一个长翅膀的巨型甜甜圈,它内装氦气,中央采用类似螺旋推进器的叶片。在距地面300米以上的高空,这种涡轮机的发电能力超过地面上的涡轮机,因为高空的风力更大同时更稳定。飘浮风力涡轮机由几名麻省理工
人脚功能仍似猿  基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的足部构造及其用力机制与猿类大不相同。最近,一个由英国、日本、比利时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用压力感应跑步机详细记录了超过2.5万名志愿者的足部用力参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已经告别丛林生活很长时间,但人类足部的灵活性以及行走时的用力机制与近亲黑猩猩等猿类十分相似,有许多参数甚至与
蛇无足却能疾行,而且行动灵活,善于盘绕;蛇极耐饿,却又有很好的胃口,猎物的范围广泛;毒蛇的身体不算强大,却能致强敌于死命……凡此种种,使人既害怕又惊异。事实上,蛇不仅外表看上去与其他常见的动物迥然不同,而且的确在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有诸多的独到之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画蛇”可“添足”  众所周知,蛇具有纤长之至的身体,但是却没有前后肢,因而产生了“画蛇添足”这一成语。  的确,蛇类的附肢已
古老人类的基因检测  科学家从一根智人骨骼化石中提取了迄今最古老的DNA,这有利于研究现代人是如何在地球分布开来的。这根大腿骨2008年发现于西伯利亚一条河畔,已有4.5万年的历史。研究人员发现,它携带的尼安德特人DNA比今天非洲以外的人携带的尼安德特人DNA稍多一点,并且它的DNA形状相对更长。此发现对于“走出非洲”理论有重要意义。该理论指出,智人在约20万年前在东非进化后,走出非洲踏上欧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