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探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思路和路径的改革。
[关键词] 高职 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提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该文件指明了新时期高职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即公共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服务专业教学的同时,还要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开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发展原因高职教育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影响较大,虽然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其职业属性被聚焦放大,但是高职公共基础课仍呈现出较浓厚的学科色彩,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一是公共基础课更多注重高等教育的属性,忽视了高职生源的学情现状,学科式课程不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从而导致厌学。二是公共基础课更多注重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忽视了对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功能,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
2.课程设置有待规范。多数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设置缺少系统性思考和顶层设计,在学制一定的前提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矛盾成为各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育部文件规定要开足开齐公共基础课,并对学时比例进行了量化要求。对文件中的规定动作,各院校均能规范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对规定动作以外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随意性和盲目性,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一是课程标准的缺失,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没有明确的规范,制约了公共基础课的发展。二是没有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育人价值,不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与公共基础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影响公共基础课作用的充分发挥。
3.课程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欠缺特色。公共基础课对于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内容和形式以文化理论课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多是按照教材设置的内容体系逐章节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单调,同质化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不能准确对接学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均不高。
4.师资队伍薄弱,能力提升途径不畅。一是从数量上看,多数学校都存在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专职教师少,学校通过用校内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来弥补这一不足。而对兼课和外聘教师的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二是从教师发展角度看,各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比不上对专业课教师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在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教研课题立项和教学成果培育等方面的机会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降低了教师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影响到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课程注重结果评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考核如数学、英语等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成绩评定多以分数评价为主。这样的考试方式脱离了高职学生学情的实际情况,学习考核结果也常成为制约学生毕业的因素之一。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注重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等软实力培养的评价。但是,因为缺乏过程评价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方法,导致成为公共基础课改革的一大瓶颈。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公共基础课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突出思想值引领,强化与专业课之间融通,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方法等途径改革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思路。
1.构建以综合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系统推进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渗透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础课程在其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定位,科学构建具有高职特色并能出色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课程的体系,打造“基础素质”+“职业通用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素质模块下开设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軍事、劳动实践四大类课程,用于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软实力”。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下开设工具类、双创指导、人文素养等大类课程,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和社会的适应力和发展力,为学生成才成长提供强大的续航动力和支撑。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图
2.优化课程教字内容,系统进行课程升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取要符合其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立足对专业课的支撑和服务,突出与专业课的融通。基础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和需要,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未来工作任务,按照各专业核心能力指标导向,整体规划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另外,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开发时,要克服对专业了解不深和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困难,深入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找到基础课教学服务职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基础课教学、专业教学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升融为一体。
3.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的落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针对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任务化的特点,课程呈现出项目化、案例化等多元化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行动起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通过专题教学,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地知识构建到主动地学习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基础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充实课程内容,让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宋爽
[关键词] 高职 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明确提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该文件指明了新时期高职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即公共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服务专业教学的同时,还要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开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发展原因高职教育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影响较大,虽然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其职业属性被聚焦放大,但是高职公共基础课仍呈现出较浓厚的学科色彩,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一是公共基础课更多注重高等教育的属性,忽视了高职生源的学情现状,学科式课程不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从而导致厌学。二是公共基础课更多注重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忽视了对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功能,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
2.课程设置有待规范。多数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设置缺少系统性思考和顶层设计,在学制一定的前提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矛盾成为各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育部文件规定要开足开齐公共基础课,并对学时比例进行了量化要求。对文件中的规定动作,各院校均能规范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对规定动作以外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随意性和盲目性,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一是课程标准的缺失,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没有明确的规范,制约了公共基础课的发展。二是没有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育人价值,不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与公共基础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影响公共基础课作用的充分发挥。
3.课程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欠缺特色。公共基础课对于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内容和形式以文化理论课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多是按照教材设置的内容体系逐章节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单调,同质化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不能准确对接学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均不高。
4.师资队伍薄弱,能力提升途径不畅。一是从数量上看,多数学校都存在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专职教师少,学校通过用校内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来弥补这一不足。而对兼课和外聘教师的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二是从教师发展角度看,各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比不上对专业课教师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在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教研课题立项和教学成果培育等方面的机会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降低了教师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影响到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课程注重结果评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考核如数学、英语等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成绩评定多以分数评价为主。这样的考试方式脱离了高职学生学情的实际情况,学习考核结果也常成为制约学生毕业的因素之一。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注重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等软实力培养的评价。但是,因为缺乏过程评价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方法,导致成为公共基础课改革的一大瓶颈。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公共基础课改革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突出思想值引领,强化与专业课之间融通,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方法等途径改革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思路。
1.构建以综合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系统推进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渗透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础课程在其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定位,科学构建具有高职特色并能出色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课程的体系,打造“基础素质”+“职业通用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素质模块下开设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軍事、劳动实践四大类课程,用于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软实力”。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下开设工具类、双创指导、人文素养等大类课程,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和社会的适应力和发展力,为学生成才成长提供强大的续航动力和支撑。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图
2.优化课程教字内容,系统进行课程升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取要符合其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立足对专业课的支撑和服务,突出与专业课的融通。基础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和需要,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未来工作任务,按照各专业核心能力指标导向,整体规划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另外,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开发时,要克服对专业了解不深和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困难,深入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找到基础课教学服务职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基础课教学、专业教学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升融为一体。
3.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的落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针对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任务化的特点,课程呈现出项目化、案例化等多元化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行动起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通过专题教学,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地知识构建到主动地学习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基础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充实课程内容,让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