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组诗)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e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 春
  春天述说着风高
  抬起頭寻找
  只是,满枝头晾晒的雪花
  没有了痕迹
  阳光打开小屋后
  多了几波麻雀的叫声
  它们如几家的老亲戚一样
  有扯不完的家常
  冬天的语言,一退再退
  在一座大山前
  埋没成一个故事
  守望一场春雨
  泥土,翻了翻情愫
  接住满怀曙光
  听春,悄悄发芽
  燕 子
  你是一个民间故事
  春江水暖时,就可上演
  追寻童年的脚步
  推开老房子的木门
  屋内,就添上几层春意
  溪水边,多出了笑声
  探春的细柳手牵手
  剪不开故土的亲情
  一粒一粒泥土,衔着
  多少故乡的血脉
  房梁就是家
  是稳固的肩膀
  每次的飞来,都不孤独
  屋檐下的乡土话,厚重
  句句都垒起温暖
  春天的反向
  这个春天,雨水隐藏起来
  天空的蓝,失去了纯真
  无处放牧的云朵
  仍然在路上
  春江的水声,逼仄岸边
  躲避一场雾霾
  一艘小船,载不了故事的倒影
  在几朵涟漪里
  坚持擎起一个春天
  我的目光很安静
  等待一缕祥和的阳光
  衔来,蛰伏一冬的绿色
  洒满整个枝头
  心中的希望,皈依一种信念
  装满温暖,沁入心田
  咏叹,一潭清泉
  乡 愁
  冬季的太阳似乎有些吝啬
  总是若隐若现
  厚重的云,在宁静中驻足
  脚步的速度,快不过日子
  老槐树裹着冬衣
  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给你生命的影子
  用一生的温暖拥着你
  湿润的眼眶,模糊了您的模样
  炊烟放不下奔波
  梦里,多想落下生根
  沉默的雪,堆起一个叫乡愁的雪人
  而我却一直赤足在路上
  我的乡愁
  永远放不下的,一抹心事
  握在手里,攥紧
  生命中某些精神
  顷刻间会拉得很近
  扛在肩上,感觉一下重量
  是的,很难把持
  乡愁,不停的召唤
  一如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天
  回避不了落地生根发芽
  延续你此生最深刻的思想
  生命有时被更新着
  一缕乡愁,永不褪色
  牢牢地印在生活里
  没有鸿沟,呼之欲出
  躲开易于失眠的夜
  所有的行程就开始回家
  你的双膝下
  扶不起娘,摇摇晃晃的絮叨
  回来吧……
其他文献
× 年10月9日  怡馨,你是知道的,爸爸有写日记的习惯。作为一名警察,写日记有很多好处。俗话说,口记不如淡墨。随着年龄渐长,爸爸的记忆力大不如前,许多事情做过后转背即忘,记得住的也无非只是事情的梗概,细节的东西想破脑壳总是回忆不起来。可是,爸爸的工作性质充满着逻辑和严谨,容不得丝毫马虎。所以,从警以来,爸爸已经养成习惯,做过的事情都把它写在工作日志上备查。任何时候,如果有人倒查我某年月日做过些什
期刊
颖家住李村。距天坛公园咫尺之遥,这个城南唯一的城中村,在一日千里的现代化、摊大饼般越摊越大的北京城,它宛若神一般的存在。  颖是地道的北京女孩,可以上溯三代。如果说老北京是一点儿一点儿缓慢增长的分子,那汹涌而来的外地人则是核裂变的分母,膨胀的数字像发酵的面团,一转眼就快看不到边儿了,分子急剧缩小,老北京愈加像熊猫一样珍贵了。  我一度癡迷她那字正腔圆的带儿化音的北京话。那年考研,在考场门口,我左手
期刊
慢性结肠炎又称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仍是一种病因未明,无特效药物的难治性肠道疾病。我们在病变上佚抓信“湿热瘀滞”,治疗上抓信“清利通行”,方法上采用中西结合“内外兼顾
火烧洋芋  在我的人生记忆里,老是固执地认为,1983年的冬天最为寒冷,也最为漫长。  那是在昭觉,凉山彝族自治州老州府所在地,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腹心。  夜风裹挟着寒气,在呜呜咽咽的嚎叫中,把天幕上的星星擦得贼亮。早已冻僵的县城,在黄昏的暮色中蛰伏下来。远处的几声狗叫结巴而勉强,显得极不情愿,好像刚刚被阉割了一般。  十来个同学,瑟缩着身子,挤在一间破教室里。不用说,这间房子中间烧着一堆火。大
期刊
一只鸟落在早春的枝头,啄开百朵苞蕾。一树花开,是一只鸟写的诗。  一只鸟落在晚秋的屋顶,叼出一缕炊烟。满院饭香,是一只鸟写的诗。  没有一只鸟能够完整离开秋天,总要掉一根两根或更多根羽毛。  叶子是树的羽毛。羽毛是鸟的叶子。  羽毛落的速度或许会缓慢一些,不像叶子,那样急速、决绝,羽毛喜欢在空中打着旋儿,在坠落前还不忘和风调最后一次情。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羽毛是最轻盈的诗句,从它赞美的庞大
期刊
一  天空像缓缓拉开沉重幕布的舞台,曙色从地平线一丝一丝升腾,薄纱一般漂浮、弥漫,源源不断钻入奔跑的车窗,漂白了一张张酣睡的脸。车轮还在有节奏地敲击铁轨,如一个老妇人不依不饶的絮语,或者一个关东汉子半夜的磨牙。  隔着眼皮,我感觉到了光亮抚摸的温馨,蓦然而醒。准确地说,我根本没有睡着,一直在等着黎明像久别的情人一般到来。第一次离开祖居的南方,从海浪般汹涌起伏的丘陵地带前往北方,我将与华北平原相遇的
期刊
一  这几年回乡,一是清明,这个节日必须回去,祖坟不能被荆棘覆盖,更不能夷为平地,挂上红红绿绿的清纸,昭示后人犹如山脉绵延。另一个就是奔丧,人至中年,四年奔了三次,首先是外婆,其次是舅舅,最后是祖母。乡下操办白事近些年来开销越来越多,大抵没得五六万办不下来。  根据乡俗,上山前夕,都要移柩。外婆和舅舅的棺椁都是移到石拱桥上,用两根木凳摆放着。看到石拱桥,想起很多夏夜乘凉的时光。石拱桥在小溪之上,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