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小学之后,学生就开始学习阅读,可是学来学去学生只会跟着教师读课文,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能力。换句话说,阅读教学缺乏实效,学生所学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功夫。如何破解这样的教学困局呢?教师需要正视语文课程的性质,从重视分析讲解的套路中走出来,以语言文字训练、阅读方法与策略为抓手,努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的工具,追求阅读教学的实效。
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学段阅读目标内容、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课文细化对接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的具体语言文字中找到抓手,以此为对象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表述,才算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天窗》一课时,课文是从孩子的视角借助屋顶上一块玻璃形成的唯一亮处——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由此带来的无穷的想象和向往。一些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多是:识字、写字、学习词语,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內容并体会感情,发挥想象,还可以从天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虽然说这样的教学目标包含了基础性目标,也体现了发展性目标,但难以看出教师自己的研读成果。有位教师经过认真研读,发现作为学习重点的“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中的“你”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直接用很不一样,就以此为切入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中的“你”的独特用法和包含的思想感情,再从“你”的角度进一步想象外面的世界里的奇特景象。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具体明确,而且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指向性很强。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凭借,但课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科学知识、思想感情、生活常识等,作为阅读材料,教师需要从中挖掘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即以语言的建构与发展为重点。
如教学《燕子》一课时,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燕子在春天里的生活情形,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许多表达都是值得学习的内容,但在一篇课文中不可能都列为教学内容。哪一点最适合学生学习呢,有一位教师认为学生描写动物特点首先离不开外形,在飞鸟中燕子的外形最有特点,所以选择第1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语言表达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三个分句,思考“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其他鸟儿有没有?外形上仅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比如八哥、乌鸦等,有没有很可爱的感觉呢?当学生认识到燕子最突出的外形特点是“剪刀似的尾巴”时,终于弄懂了“加上”一词犹如画龙点睛一样,带来的特别效果,就像小燕子在眼前飞来飞去那样有生动的画面感。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外形特点的表达需要“一般特点 独特标志”,并用这种方法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力求写出画面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阅读教学课堂也提倡让学于生,亦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于生需要教师在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的教学理念支撑下,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历有价值的挫折。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课文写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呢?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问学生:“课文两次写到‘鸟的天堂’的情形,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然后集中汇报。教师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第一次描写的“鸟的天堂”——大榕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根又长那么大,明明说上面没有一只鸟,第二天早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鸟。教师及时改变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弄明白榕树气根的作用,还读懂了无数鸟儿静静地栖息在大树上,人来鸟不惊,正说明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整个阅读活动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让学于生不仅落到实处,而且让出了效果,解决了阅读上的问题。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努力的方面远不止上述做法,还需要在文本研读、教学策略等方面下功夫,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制订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学段阅读目标内容、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课文细化对接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的具体语言文字中找到抓手,以此为对象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表述,才算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天窗》一课时,课文是从孩子的视角借助屋顶上一块玻璃形成的唯一亮处——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由此带来的无穷的想象和向往。一些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多是:识字、写字、学习词语,抓住“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內容并体会感情,发挥想象,还可以从天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虽然说这样的教学目标包含了基础性目标,也体现了发展性目标,但难以看出教师自己的研读成果。有位教师经过认真研读,发现作为学习重点的“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中的“你”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直接用很不一样,就以此为切入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中的“你”的独特用法和包含的思想感情,再从“你”的角度进一步想象外面的世界里的奇特景象。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具体明确,而且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指向性很强。
二、挖掘教学内容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凭借,但课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科学知识、思想感情、生活常识等,作为阅读材料,教师需要从中挖掘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即以语言的建构与发展为重点。
如教学《燕子》一课时,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燕子在春天里的生活情形,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许多表达都是值得学习的内容,但在一篇课文中不可能都列为教学内容。哪一点最适合学生学习呢,有一位教师认为学生描写动物特点首先离不开外形,在飞鸟中燕子的外形最有特点,所以选择第1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语言表达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三个分句,思考“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其他鸟儿有没有?外形上仅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比如八哥、乌鸦等,有没有很可爱的感觉呢?当学生认识到燕子最突出的外形特点是“剪刀似的尾巴”时,终于弄懂了“加上”一词犹如画龙点睛一样,带来的特别效果,就像小燕子在眼前飞来飞去那样有生动的画面感。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外形特点的表达需要“一般特点 独特标志”,并用这种方法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力求写出画面感。
三、让学于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阅读教学课堂也提倡让学于生,亦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于生需要教师在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的教学理念支撑下,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历有价值的挫折。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课文写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呢?有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问学生:“课文两次写到‘鸟的天堂’的情形,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然后集中汇报。教师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第一次描写的“鸟的天堂”——大榕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根又长那么大,明明说上面没有一只鸟,第二天早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鸟。教师及时改变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弄明白榕树气根的作用,还读懂了无数鸟儿静静地栖息在大树上,人来鸟不惊,正说明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整个阅读活动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让学于生不仅落到实处,而且让出了效果,解决了阅读上的问题。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努力的方面远不止上述做法,还需要在文本研读、教学策略等方面下功夫,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