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是怎么回事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p2002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田汽车的启发
  
  《丰田汽车案例》一书,给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日本人在汽车规模生产与营销方面并没有优势,但他们将“生产操作流程”无限上纲,竟变成丰田的战略性武器,并在美国本土市场奇迹般地打败了师傅——福特汽车。
  类似奇迹能不能在中小企业的营销上发生?现在企业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产品本身上面。他们研发新的功能、找概念和包装上的差异、在广告语上标新立异……他们天真地认为,这些差异是自己所独有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最终会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他们将这种努力称之为“创品牌”,并划归专门的部门来负责。
  但是,每年一次的交易会(如糖酒会),对经销商来说已经成了一场审美疲劳运动。全民差异化的最后,就是没有差异。创了多年品牌,企业最后还是招不到商,一切又回归“原点”,什么都没有。
  企业的老板,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为什么不能像丰田佐吉那样,独辟蹊径,将自己的销售方法无限上纲,变成一种战略性武器呢?
  我感觉到,销售流程变革将是一个好的方向。向生产总监学什么
  流程变革,营销总监要向生产总监学习。到底学什么?
  也许该学习生产的班会制度,大多营销中心没有定期的例会制度!
  也许该学习生产的报表制度,很少有营销总监能在半小时内回答财务总监,社会库存有多大、经销商的平均出货量是多少。
  也许该学习生产的团队精神。销售员总是单打独斗,讲得好听是一群美国牛仔,讲得不好听是一群野猫。应导入“全面客户”的观点,认清下游伙伴就是我的客户,我要做好服务。要知道,营销中心与财务部、物流部、行政部从来就没有真正合作过。
  生产上有质量体系认证(ISO),也许销售也要做一个,请LEAN(精益)专家给销售员上堂课,比如讲销售是“一个流”,如何减少销售的“浪费”……
  这些问题当然都是“问题”。但是把这些问题标准、规范与完善后,究竟会影响损益表的哪几行?为了规范而规范,为了标准而标准,这个方向肯定不对!
  
  从营销总监每天苦恼的问题切入
  
  从那些让营销总监每天苦恼的问题切入,也许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1.不容易找到高素质的销售人员(指销售员、销售主管、销售经理等);
  
  2.不容易留住高素质的销售人员;
  
  3.发展区域代理商所需要的时间太长;
  
  4.留住高质量的经销商所需要的代价太高;
  
  5.竞争对手模仿我们产品、包装、广告创意的能力很强;
  
  6.市场对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总是很急迫;
  
  7.每天都要面对下属“促销”与“降价”的要求
  
  8.营销中心各部门间(尤其是销售部与市场部)的配合非常困难;
  
  9.销售费用增长太快;
  
  10.各销区的日常管理要牵涉很多时间与精力;
  
  11.各部门对营销中心的投诉越来越多。
  每一个问题都很棘手!而你还要上新品、换包装、开新市场、换广告片、做培训……每项都需要时间与精力的投资,这些努力不是添乱吗?能有回报吗?
  
  找不到根问题
  
  问题是列出来了,但下一步该做什么,我的脑中还是一片空白。
  高特德拉博士(Dr.Goldratt)讲,问题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讲,这些问题都起源于一个“根问题或核心问题”。如果这个“根问题”解决好,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尝试着寻找这些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的,有几个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显,但有些比较牵强,有些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我没有能力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
  “根问题”找不到,看来我又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晚上,强打精神与我的朋友吃晚饭,我非常痛苦!对以前所熟悉的做事方式产生了怀疑,隐隐约约有了一个新方向,却又不知如何到达那里。
  
  产量是由蒸煮机决定的
  
  晚饭的时候,朋友吹了吹他彻底赢得老板信任的“三板斧”。
  这是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超12亿元,年增长维持在20%左右。现有3家生产分厂,20家销售分公司。8个月前,我的朋友被聘为“总裁助理”,任务是在集团导入“可口可乐先进的管理经验”。最近,3个生产厂的产能已近饱和,董事会一致同意尽快开建第四、第五分厂。
  “我没有搞过生产,不过,我们以前每天都要去跑市场。因此在这里,我每天都巡视厂房。
  操作工一见我下来巡视,就忙开了。我发现他们都在忙着不相干的事。比如抢着搞卫生、抢着整理塑料口袋,实在找不到事做,就整理自己的胸牌、工作服与领带。我注意到包装机器总是停着,每次都一样。
  顺藤摸瓜,我问他们:为什么生产线会停下来?原来,包装机停下来的原因是没有瓜子可包;烘干机停下来的原因是没有瓜子可烘。要知道,烘干机是全厂最先进、最贵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来的,是2006年技改的标志性成果!
  我查了查记录,计算了一下,现在这套设备利用率不足30%。为什么不足30%?这又有两个原因:第一,上游的蒸煮瓜子机器产量太小。第二,蒸煮瓜子要晾干一段时间再加香料,蒸煮机到烘干机之间的操作场地太小。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分厂的产出是由蒸煮机的产出决定的。因此,提高蒸煮机的产量,就能提高全厂的产量。”
  “那不一定!”我反驳道,“你不是讲晾干与加料的面积也很重要吗? ‘晾干操作场地面积’与‘蒸煮机’谁最重要、谁最迫切,谁才决定全厂的产量。
  我朋友一愣。突然,他莫名其妙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我毛骨悚然。他恭恭敬敬地敬我一杯酒,“老常,你帮了我的大忙了!”我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讲。
  “那就继续你的‘三板斧’吧!”我不再纠缠。
  
  “三板斧”招招见血
  
  “于是我主动对老板讲,让我分管生产吧!我能在一年内将一分厂的产量提高一半,基本上不要你额外投资。老板足足看了我有半分钟,然后就答应了。民营企业的好处就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第一步,我召开会议,让蒸煮机的人告诉我,怎样才能提高每天煮的瓜子量。工人们围绕‘蒸煮机不能停’想了不少主意。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轮班吃中餐,人停机不停。这一步,我每天赚得30分钟,产量提高了8%左右。
  第二步,我提出‘蒸煮机一切优先’的口号。开蒸煮机的优先吃饭与洗澡;蒸汽房专为‘蒸煮机’ 开一绿色通道,保证‘蒸煮机’一天13小时不停气。‘绿色通道’让我一天可开两个短班。两个短班,每天6小时,我的产量就增加了50%。一次,一个女工在意见箱中提出,让瓜子在蒸煮前先泡上一个小时,这样煮得快,又可将不饱满的2%~3%去掉。这个建议将质检提前一道工序,等于让我提高2%~3%的产量。
  第三步,请回老机器。一个老保管员告诉我说,上次技改中,有台蒸煮机要报废。机器虽有年头了,产量小,但小修一下还能用。我就把老机器请回来,专做茶瓜子等特色瓜子。茶瓜子的批量小,但品种特多,大机器不合适,小机器正好。老机器回来了,减少了对大蒸煮机的压力,这下我赚了25%左右。
  三个步骤,我小估了一下,产量提高了80%~90%左右,特色瓜子的产量提高了300%。原先,制造部最头痛特色瓜子,现在他们总催技术中心,要求开发新产品(协助研发新产品成功,制造部有研发补助费)——你不知道特色瓜子的利润有多高!现在,老板天天往销售分公司跑,好长时间都没提建分厂的事了。”
  
  瓶颈是个纲。其余都是目
  
  “老常,我越来越觉得毛主席的话千真万确。毛主席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管生产就要抓住瓶颈,瓶颈是个纲,其余都是目。毛主席还说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生产管理的阶级斗争就是与瓶颈的斗争,瓶颈斗争一抓就灵。”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干部有一个特点:他们总能从毛主席语录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你刚才提到了‘晾干操作场地的面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以前都是将‘晾干加料’当成一道工序,我们称为‘加料’。你提到‘晾干操作场地面积’,马上提醒我,要将‘晾干’与‘加料’一分为二。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
  “你看,现在瓶颈已转移到‘晾干’工序上,我们只要建一个‘晾干台’不就解决问题了?多谢,多谢!”
  我迷迷糊糊的,搞不清什么时候、什么方式,竟然帮了人家大忙。
  
  六个步骤
  
  我的朋友从未搞过生产,为什么他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当然,这肯定与毛主席语录没有必然的关系,否则空降兵只要带套《毛泽东选集》到工厂就行了。这背后肯定隐藏了某些共性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符合逻辑的。
  第一,他有一个目标,他清楚自己做什么。他的目标就是提高一分厂的产量。每一个企业都有各种问题,他不是为解决各种问题来的。作为生产总监,他只关心那些与产量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其他的都不是他的重点。他时刻记着这一点!
  有多少优秀的总监,在未进入企业之前,与老板沟通时思路清晰;介入后,却陷于问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脱身,终难有所作为。半年过去,老板对他也失去了耐心。
  第二,他的“流程”概念特别强。他就围绕着“提高产量”这个目标,从流程的末端向前推,一环推一环,他找到了最薄弱的一环。他坚信“最薄弱环节的产量决定整个车间的产量”。这听起来有点像木桶的“短板”。
  第三,最薄弱的一环(蒸煮机)必须不停工作,将它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做到这一点,一线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最了解情况。其实,我朋友的所有点子都是下属免费给的。
  第四,瓶颈是个纲,其余都是目。生产的一切要围绕“蒸煮机”而转。两班制(加班制度)、绿色蒸汽通道(其他部门配合)、优先吃饭与洗澡(其他部门配合),这些都是为了蒸煮机这个纲。离开了“纲”,“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不自觉地将毛主席的“路线是个纲,其余都是目”写进日记。我太喜欢这句话了。
  第五,想方设法增加瓶颈产能。他将一台旧设备引进来,在特色瓜子生产上取得了突破,并减少了大“蒸煮机”的压力。
  第六,挑战自我,再找瓶颈,持续改进。朋友受我启发,将“晾干”与“加料”分开,就是挑战了传统的模式,他开始专攻新“瓶颈”——晾干工序。
  “晾干”搞好之后,下一个“瓶颈”又在什么地方?我有点好奇。我在日记中做了标志——追踪瓜子集团的下一个瓶颈。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果汁饮料市场上存在三股主要竞争力量,一支是内地企业。比如汇源、娃哈哈等,一支是台湾地区的企业,比如统一和康师傅,还有一支是大型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  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果汁饮料的价格日益透明化,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不断变薄,于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追求市场经营差异化,就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为此,汇源果汁集团在今年10月研发推出了一款“奇异王果”的饮料,即国内首款超
期刊
美程化妆品连锁1995年创于辽西锦州,目前下属47家化妆品零售直营连锁店,18家售后服务中心,9家专业美容院,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化妆品专营店连锁品牌。  近日,笔者应美程董事长井岩先生之邀,实地看店考察。此行收获颇丰,与读者分享。    晨会    9月15日,早晨8:30,全体员工十分钟预热晨操,工人在搭建周末促销演示台。  8:40,早操结束,全体员工列队入店,开始晨会。  
期刊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各在不同的岗位,分属不同的层级,加上每个人的背景也不同,因而在组织中往往会看到不同的角落、发现不同的问题,主管要如何搜集到各种不同问题与看法呢?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探讨的课题。  有时候,一个意见没办法被顺利地反映出来,并非主管或其他听取意见者刻意地忽略,而是因为意见在一种很“自然”、不经意的状况下,就被浇熄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是一个管理上的重点。    为什么意见的反映
期刊
2006~2007年度中国金销奖“风云企业”获奖名单及评奖词  橡果国际    当传统电视购物公司还在依靠天上广告、电话成交、EMS配送收款的简单模式操作市场的时候,橡果国际就敏锐地发现了电视直销广告对传统零售渠道顾客的冲击力,果断地结合电视直销平台和分销渠道,使其成为一个不再简单的电视直销公司。    安徽省双福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发轫于三级市场,却以非凡的超前意识和判断力,于1996年就果
期刊
推广终端与销售终端    虽然所有终端都兼有“销售终端”与“推广宣传终端”的双重价值,但每个终端的价值还是有结构之分的。  “销售终端”是那些客流量大、以截留散客为主要目标的大卖场或其他零售点(依品类的不同而变化)。  “推广终端”是那些把公司与产品的整体价值传递给目标顾客的终端,也就是“间接销售价值”大于“直接商业价值”的终端。它们人气不太旺,但顾客价值重要,对“直接商业价值”终端的拉动较大。 
期刊
卡西欧是日本一个规模并不大的企业,却能在计算器领域击败索尼、日立、松下、东芝、夏普这些巨头。它采取的就是以比对手快50%的速度更新品种,以200%的速度拉高产量,以100%的速度拉低售价。这恰恰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惯用招数。  专家们经常推崇跨国公司一个产品能够卖几十甚至几百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经典设计体系”。法国奢侈品品牌Berlute总经理谢尔瑞·马曼说,“Berlute只是在有了灵感的时
期刊
在公司内部我们会发现,某些人很习惯用“公司规定”这句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甚至是回答客户的问题。  听到这样的答复,有的人并不善罢甘休,会追问:“为什么?”但是这类人依然以“就是公司规定”回答。追根究底者会主动另循管道找寻答案;个性较不积极者,就默默接受了,以至于今后被他人问及同一问题时,也不知不觉地以“公司规定”答复。渐渐的,我们会发现,总有一部分人很习惯性地把“公司规定”当作回答问题的标准模式。
期刊
失败的出差和负面的出差,将带动一种不良的出差文化。这些不知道如何出差的营销老总享受着企业的胜利成果,也在胜利中逐步走向衰落。    经销商总对我说,“程总你要多来啊,要多照顾照顾我们市场啊”,区域经理也总是说,“老总你要多来我这里看看啊,多支持支持我们啊”,可能是为了多要资源,可能是为了和厂家高层攀关系,不管出于何种动机,总之营销老总去区域出差还是很受欢迎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营销老总出差效
期刊
有多少业务出工不出力?    相信每个经销商都希望自己的业务员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可是业务员真正在干什么,经销商知道吗?  有一次出差,我在一家网吧去发周报,突然听到桌子对面一个人在打电话,听声音很是耳熟。站起来一看,是我们公司当地经销商的一个业务员。  当天下午,见到经销商的业务经理,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讲:“你们福利不错嘛,还有假期,我都没有”。经理很惊讶地说:“没有放假呀。”  晚上,该业务
期刊
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认为,基础管理薄弱,是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之一。工作标准,就是基础管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工作标准,就是最佳的作业流程与方法,是员工经过多年的摸索、经过无数的失败,不断改善而形成的。  工作标准是员工培训与训练的基础,衡量绩效和检查的依据,有利于跨部门、跨岗位的合作。有了它,才能防止错误一再发生,保持与传递已有的成功经验,并为改善提供基础。  工作标准可分为“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