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尊重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遵循尊重的教学原则,对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尊重 和谐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38-01
过去的教学,教师课堂“满堂灌”现象特别明显,这种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尊重学生课堂的合作方式,尊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开放学生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有很大的好处。
尊重,是人际长河中避免触礁的一个调和剂。在学校里,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懂得尊重自己,学会尊重别人。那是因为我们都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在成长中学会做人,期望他们能在和谐的关系中感受温暖,从而得到美的愉悦和收获。
对学生是如此,那么我们的教师又该如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尊重理念呢?我认为,我们只有学会规范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在与学生相处中尊重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并由此做出了楷范,我们才能营造得出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在和谐的的氛围开展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本着这个理念,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我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思考。我们知道,一个班级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不可能全部相同,他们有的思维灵活、有的反应迟缓;有的个性开朗,有的十分内敛;有的表达流畅,有的不善于表达;有的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有的则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持反对意见,认为令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结果就是仲永的父亲造成的。而当我肯定了班级大部分学生的这个认识的时候,有个学生却举起了手。于是我微笑着给了他回答的机会,并认真地倾听了他的见解。只见他说道:“老师,我认为仲永的悲剧与“邑人”也有责任。正是因为他们的吹捧、趋炎附势,才使方仲永和他父亲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忙于赚钱而不学习。如果邑人不这样做,方仲永的父亲就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了”。听了这个学生的精辟回答,我不禁为这个学生的理解而感到震撼,也为自己能适时地做个认真的倾听者而感到庆幸,如果不是这个学生,我可能会执拗于我们的传统认识、执拗于我们对文本的肤浅体会而缺乏对文本较为深度的认识和思考。学生的能力确实让我始料不及!由此使我深深地感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反应,尊重他们的理解,作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是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喜欢以自己的安排来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建议学生“前后座位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没有了新鲜感,随后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而令合作没有实效。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找到他们喜欢的合作伙伴,所以对老师的要求落实得并不是很认真。后来,有些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喜欢和谁合作”“老师,我认为多个人多个力量,想六个人来一起合作行不行?”“老师,我们可以走动自己的座位找合作伙伴吗?”,对于学生的这些要求,我开始还担心课堂会不会因为过于“开放”而无法收束。后来才发觉,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管理上有我们的教学要求,比如时间限制、比如合作过程要求、比如合作结果的体现等等,课堂是不会生乱的。例如在教学《包拯》一文时,学生的合作方式是自己找伙伴来探究“包拯的每一个故事说明了包拯了什么个性?”。当时,学生有的拿着自己的凳子走到合作同伴中讨论,有的是前后合作、有的是学习成绩稍逊的找学习成绩好点的学生寻求帮助……总之,合作方式是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我在旁边只是作一些要求和提示,学生们就很快将探究结果提炼出来了。这样的課堂,改变了过去的拘谨和严肃,使学生感受到了“开放式课堂中”的合作乐趣,令课堂关系由此和谐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按照新课标要求来实施我们的教学,但因为学生个性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语文个体实践能力的体现。同样的一个写作题目,在45分钟的教学课堂里,有的学生可能会一气呵成地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则可能绞尽脑汁都无法落笔。写作是如此,口语交际、阅读理解等实践活动也同样呈现出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下,注意分析好学生的能力层次,灵活地改变我们的训练方式,就会得到我们该要的效果。例如在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时,对于写作能力好点的学生我要求他们的写作数字是400字左右,要求将动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住的地方、作用等都要写详尽。但对于写作能力稍逊以及一些不愿动手的学生的写作要求则放宽很多,只是要求他们能动笔,能将他们对动物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写出来即可,确保45分钟的写作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这样一来,一些原本害怕写作的学生动手了,尽管写得不是很好,但还是受到了我的表扬,由此信心大增。
很多的教学实践让我知道,尊重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老师该如何摆正我们的位置,如何在尊重中思考并找到我们的良好教学策略。在重视人文思想、重视人文关怀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仍没有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喜好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高高在上的话,我想我们是无法和学生融洽的,这样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认可和尊重的。我们只有心中装有学生,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为朋友,尊重他们的能力,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教学道路才会更宽敞,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邓世平. 尊重的力量[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关键词】尊重 和谐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38-01
过去的教学,教师课堂“满堂灌”现象特别明显,这种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尊重学生课堂的合作方式,尊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开放学生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有很大的好处。
尊重,是人际长河中避免触礁的一个调和剂。在学校里,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懂得尊重自己,学会尊重别人。那是因为我们都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在成长中学会做人,期望他们能在和谐的关系中感受温暖,从而得到美的愉悦和收获。
对学生是如此,那么我们的教师又该如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尊重理念呢?我认为,我们只有学会规范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在与学生相处中尊重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并由此做出了楷范,我们才能营造得出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在和谐的的氛围开展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本着这个理念,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我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思考。我们知道,一个班级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不可能全部相同,他们有的思维灵活、有的反应迟缓;有的个性开朗,有的十分内敛;有的表达流畅,有的不善于表达;有的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有的则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持反对意见,认为令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结果就是仲永的父亲造成的。而当我肯定了班级大部分学生的这个认识的时候,有个学生却举起了手。于是我微笑着给了他回答的机会,并认真地倾听了他的见解。只见他说道:“老师,我认为仲永的悲剧与“邑人”也有责任。正是因为他们的吹捧、趋炎附势,才使方仲永和他父亲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忙于赚钱而不学习。如果邑人不这样做,方仲永的父亲就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了”。听了这个学生的精辟回答,我不禁为这个学生的理解而感到震撼,也为自己能适时地做个认真的倾听者而感到庆幸,如果不是这个学生,我可能会执拗于我们的传统认识、执拗于我们对文本的肤浅体会而缺乏对文本较为深度的认识和思考。学生的能力确实让我始料不及!由此使我深深地感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反应,尊重他们的理解,作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是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喜欢以自己的安排来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建议学生“前后座位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没有了新鲜感,随后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而令合作没有实效。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找到他们喜欢的合作伙伴,所以对老师的要求落实得并不是很认真。后来,有些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喜欢和谁合作”“老师,我认为多个人多个力量,想六个人来一起合作行不行?”“老师,我们可以走动自己的座位找合作伙伴吗?”,对于学生的这些要求,我开始还担心课堂会不会因为过于“开放”而无法收束。后来才发觉,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管理上有我们的教学要求,比如时间限制、比如合作过程要求、比如合作结果的体现等等,课堂是不会生乱的。例如在教学《包拯》一文时,学生的合作方式是自己找伙伴来探究“包拯的每一个故事说明了包拯了什么个性?”。当时,学生有的拿着自己的凳子走到合作同伴中讨论,有的是前后合作、有的是学习成绩稍逊的找学习成绩好点的学生寻求帮助……总之,合作方式是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我在旁边只是作一些要求和提示,学生们就很快将探究结果提炼出来了。这样的課堂,改变了过去的拘谨和严肃,使学生感受到了“开放式课堂中”的合作乐趣,令课堂关系由此和谐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按照新课标要求来实施我们的教学,但因为学生个性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语文个体实践能力的体现。同样的一个写作题目,在45分钟的教学课堂里,有的学生可能会一气呵成地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则可能绞尽脑汁都无法落笔。写作是如此,口语交际、阅读理解等实践活动也同样呈现出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下,注意分析好学生的能力层次,灵活地改变我们的训练方式,就会得到我们该要的效果。例如在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时,对于写作能力好点的学生我要求他们的写作数字是400字左右,要求将动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住的地方、作用等都要写详尽。但对于写作能力稍逊以及一些不愿动手的学生的写作要求则放宽很多,只是要求他们能动笔,能将他们对动物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写出来即可,确保45分钟的写作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这样一来,一些原本害怕写作的学生动手了,尽管写得不是很好,但还是受到了我的表扬,由此信心大增。
很多的教学实践让我知道,尊重学生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的老师该如何摆正我们的位置,如何在尊重中思考并找到我们的良好教学策略。在重视人文思想、重视人文关怀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仍没有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喜好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高高在上的话,我想我们是无法和学生融洽的,这样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认可和尊重的。我们只有心中装有学生,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为朋友,尊重他们的能力,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教学道路才会更宽敞,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邓世平. 尊重的力量[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