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18日,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第四场网络辩论赛在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之间展开,上半场辩题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化”。正方是南开大学,观点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中国的语言文化;反方是厦门大学,观点是:网络语言会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化。厦门大学最终胜出。
辩论过程分开题立论、一对一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自由辩论阶段最能展现辩手的风度和团队的配合精神。下面以自由辩论阶段的精彩攻辩做一分析,供大家欣赏学习。
正方:对方辩友,如果谭嗣同的豪言壮语在网络上变成了“偶自横刀向天霍霍”,请问这是语言的丰富还是恶搞呢?(点评:“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成了“偶自横刀向天霍霍”,以实际事例发起攻击。)
反方:关键是对方同学搞错了。并不是我们学会并应用了网络语言,就会淡忘我们传统的经典。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使用。这种多元的选择难道不是一种丰富吗?(点评:以多元化的理论来解释,以守为攻,轻轻化解对方的攻势。)
正方:可是网络上流行错别字已经蔚然成风了,在生活中很难改,这是不是冲突呢?(点评:泛泛而问,不如上一问具体明确。)
反方:错字用得最多的是鲁迅,可是我们认为它好,才把它放到课本里来学,你这个问题能说明了问题吗?我用886来表示拜拜,像这种表达方式多元了,请问这是不是语言的丰富呢?(点评:用鲁迅常写错别字的事例说明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再用886的事例解释多元化的理论。用事实作答,说服力较强。)
正方:对方同学承认了,在网络中是将生活中的错别字进一步扩大,并使它蔚然成风,这是不是以耻为荣呢?(点评:给对方戴帽子,把对手推向极端,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反方:其实并不是我们使用错了,有时候是故意的。我们觉得有些字符更有意思,比如我说一个“偶”,它其实是一种方言,我们用“偶”对应到传统的“我”字,然后再想到它表达的意思,增加多一层的联系,让我们感到更有意思,这是不是一种丰富呢?(点评:讲道理、举事例,语气平和,用“有意思”来对“以耻为荣”,显示出友善态度。)
正方:对方辩友,您说得太好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小心说了错字,到了网上我们是故意说错字,这对我们的语言文化是不是从根基上的冲突呢?(点评:为了攻击的需要,断章取义。)
反方:我们其实不是为了故意说错字,而是为了增加诙谐和幽默。你觉得此时我有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是不是更丰富了一点呢?(点评:再次用网络错字的目的来解释,语气委婉。这里的网络应改为QQ聊天更准确。)
……
正方:对方同学,我可知道厦门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说,网络语言对语言造成了严重的冲突,是对中华语言的扭曲啊。是以你的为准,还是以我的为准呢?
反方:谁说的?告诉我。(点评:这样问有失大雅风度,含有人身攻击的意味,不好。)
正方:是不是我告诉你,回去以后在网上大肆攻击呀。我想告诉对方辩友,“gg”如果能代替“尴尬”二字,为什么它不能收入到汉语词典呢?(点评:顺势而下,继续发问,攻击力不减。)
反方:我们想知道谁说的,回去以后慢慢讨论嘛。我们知道“gg”和“尴尬”想用哪一种用那一种。我们教授上课给我们讲文化概论,回来跟我们聊QQ,发QQ表情,这不是丰富了吗?(点评:委婉解释,补救了己方发问不慎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收入现代汉语词典需要一个社会时间检验和认可的过程,据此阐述,方能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
……
正方:对方辩友,我方已经说过了,QQ是专业术语,不比网络语言。况且这种误会是由于网络语言造成的呀,没有网络语言“善良”这一特殊含义,我们直接进行“善良”这美好诗意的交流该多好呀。(点评:认为 “善良”一词有歧义是网络语言的错。)
反方:对方同学,其实“善良”我们现在用得觉得是美好的,不美好的反而是你们那种心态。所以我们使用词汇的时候,它有许多种意思,决定它是好是坏,关键是交流人的一种心态。心态平衡了才能沟通。(点评:认为 “善良”一词有歧义是人心态不同。)
正方:怎么是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呢,归根结底还是网络语言的心态有问题嘛!(点评:网络语言怎么会有心态呢?不准确,反驳无力。)
反方:网络语言给人一种年轻的心态。不信的话你们三位呆一会问一下你们的艾月清老师,叫他一声帅哥,看他冷落表情下有没有一颗抑制不住狂喜的心?(点评:网络语言给人一种年轻的心态,准确;并用假设来论证,幽默风趣。)
正方的优点是一问接一问,攻势猛烈,使得对方只有回答之力,没有反攻的机会;美中不足的是,每一问过后,不去分析答案,匆忙地就进入下一问。我们说,问的目的是从对方的回答中找到破绽,从而彻底地驳倒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为寻找答案而问的。反方的优点是有问必答,敢于接招,在温文尔雅的回答中,化解攻势于无形,做到了以守为攻。缺陷是,太过温柔,攻击力不强。
辩论过程分开题立论、一对一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自由辩论阶段最能展现辩手的风度和团队的配合精神。下面以自由辩论阶段的精彩攻辩做一分析,供大家欣赏学习。
正方:对方辩友,如果谭嗣同的豪言壮语在网络上变成了“偶自横刀向天霍霍”,请问这是语言的丰富还是恶搞呢?(点评:“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成了“偶自横刀向天霍霍”,以实际事例发起攻击。)
反方:关键是对方同学搞错了。并不是我们学会并应用了网络语言,就会淡忘我们传统的经典。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使用。这种多元的选择难道不是一种丰富吗?(点评:以多元化的理论来解释,以守为攻,轻轻化解对方的攻势。)
正方:可是网络上流行错别字已经蔚然成风了,在生活中很难改,这是不是冲突呢?(点评:泛泛而问,不如上一问具体明确。)
反方:错字用得最多的是鲁迅,可是我们认为它好,才把它放到课本里来学,你这个问题能说明了问题吗?我用886来表示拜拜,像这种表达方式多元了,请问这是不是语言的丰富呢?(点评:用鲁迅常写错别字的事例说明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再用886的事例解释多元化的理论。用事实作答,说服力较强。)
正方:对方同学承认了,在网络中是将生活中的错别字进一步扩大,并使它蔚然成风,这是不是以耻为荣呢?(点评:给对方戴帽子,把对手推向极端,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反方:其实并不是我们使用错了,有时候是故意的。我们觉得有些字符更有意思,比如我说一个“偶”,它其实是一种方言,我们用“偶”对应到传统的“我”字,然后再想到它表达的意思,增加多一层的联系,让我们感到更有意思,这是不是一种丰富呢?(点评:讲道理、举事例,语气平和,用“有意思”来对“以耻为荣”,显示出友善态度。)
正方:对方辩友,您说得太好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小心说了错字,到了网上我们是故意说错字,这对我们的语言文化是不是从根基上的冲突呢?(点评:为了攻击的需要,断章取义。)
反方:我们其实不是为了故意说错字,而是为了增加诙谐和幽默。你觉得此时我有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是不是更丰富了一点呢?(点评:再次用网络错字的目的来解释,语气委婉。这里的网络应改为QQ聊天更准确。)
……
正方:对方同学,我可知道厦门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说,网络语言对语言造成了严重的冲突,是对中华语言的扭曲啊。是以你的为准,还是以我的为准呢?
反方:谁说的?告诉我。(点评:这样问有失大雅风度,含有人身攻击的意味,不好。)
正方:是不是我告诉你,回去以后在网上大肆攻击呀。我想告诉对方辩友,“gg”如果能代替“尴尬”二字,为什么它不能收入到汉语词典呢?(点评:顺势而下,继续发问,攻击力不减。)
反方:我们想知道谁说的,回去以后慢慢讨论嘛。我们知道“gg”和“尴尬”想用哪一种用那一种。我们教授上课给我们讲文化概论,回来跟我们聊QQ,发QQ表情,这不是丰富了吗?(点评:委婉解释,补救了己方发问不慎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收入现代汉语词典需要一个社会时间检验和认可的过程,据此阐述,方能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
……
正方:对方辩友,我方已经说过了,QQ是专业术语,不比网络语言。况且这种误会是由于网络语言造成的呀,没有网络语言“善良”这一特殊含义,我们直接进行“善良”这美好诗意的交流该多好呀。(点评:认为 “善良”一词有歧义是网络语言的错。)
反方:对方同学,其实“善良”我们现在用得觉得是美好的,不美好的反而是你们那种心态。所以我们使用词汇的时候,它有许多种意思,决定它是好是坏,关键是交流人的一种心态。心态平衡了才能沟通。(点评:认为 “善良”一词有歧义是人心态不同。)
正方:怎么是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呢,归根结底还是网络语言的心态有问题嘛!(点评:网络语言怎么会有心态呢?不准确,反驳无力。)
反方:网络语言给人一种年轻的心态。不信的话你们三位呆一会问一下你们的艾月清老师,叫他一声帅哥,看他冷落表情下有没有一颗抑制不住狂喜的心?(点评:网络语言给人一种年轻的心态,准确;并用假设来论证,幽默风趣。)
正方的优点是一问接一问,攻势猛烈,使得对方只有回答之力,没有反攻的机会;美中不足的是,每一问过后,不去分析答案,匆忙地就进入下一问。我们说,问的目的是从对方的回答中找到破绽,从而彻底地驳倒对方的观点,而不是为寻找答案而问的。反方的优点是有问必答,敢于接招,在温文尔雅的回答中,化解攻势于无形,做到了以守为攻。缺陷是,太过温柔,攻击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