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盛顿广场西面,有一个小区,街道像发了疯似的,分割成小小的长条,称为“小巷”。这些“小巷”,相互构成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自身也会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位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其价值所在。设想一个讨债的人,拿着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单,穿行在这条路上,猛地发觉又回到了原地,欠账却分文未收得!
  于是,艺术家们便很快到来,进了古雅的格林威治村,四处探听,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山墙、荷兰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从第六大街运来一些锡镴杯,一两个火锅,把这个地方变成了“聚居地”。
  在一幢矮墩墩的三层砖房顶楼,休和琼希建立了自己的画室。“琼希”是乔安娜的昵称。两人一个来自缅因州,另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她们相遇于第八大街“德尔蒙尼克”饭店的和餐上,谈起艺术、莴苣色拉和灯笼袖衣服,彼此十分投合,于是便共建了画室。
  那是5月。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形,医生称之为肺炎的生客,大步在“聚居地”行走,冰冷的手指到处碰人。在东边,这个蹂躏者肆意横行,受害者成批被击倒。但在长满青苔、迷津一般的狭窄“小巷”,他踩踏的脚步却来得缓慢。
  “肺炎先生”并不是一个所谓有骑士风度的老绅士。一个小不点女人,被加利福尼亚西风吹得没有了血色,并非一个拳头通红、气急败坏的老家伙的对手。可是琼希,还是遭到了他的袭击。她趟在油漆过的铁床上,几乎一动不动,透过荷兰式小窗的玻璃,瞧着邻家砖房空空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皱起灰白的粗眉毛,把休请到了过道里。
  “她还有——就这么说吧,十分之一的机会,”他说,一面把体温计的水银甩落下来。“那个机会就在于她还想活下去。大家如果只顾着在殡仪馆排队,一切药物也就无能为力了。你那位小姐坚信自己活不成了。她心里还惦记着什么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休说。
  “画画?废话!她心里有值得思念的东西吗?譬如男人?”
  “男人?”休吹口琴似地哼了一下。“难道男人值得——可是,不,医生。根本没有这回事。”
  “那么是由于虚弱了,”医生说。“凡科学所能做到的,我都会尽力去做,用我的努力。但是,病人一旦数起自己葬礼队伍中的马车来,我就会把药物的效率减去百分之五十。但要是你能让她对今冬大氅袖子的新款式提一个问题,那我可以保证,她有五分之一的机会,而不是十分之一。”
  医生走后,休走进画室,把一条日本餐巾纸哭成了一团纸浆。随后,她拿着画板,吹着爵士乐口哨,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琼希的房间。
  琼希躺着,脸朝窗户,被单下几乎没有动静。休以为她睡着了,停了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的短篇小说作钢笔画插图。青年艺术家得为杂志的短篇配画,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青年作者,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创作了那些短篇。
  休正在为故事的主角,爱达荷州牛仔画一幅素描,在他身上添一条马展用的漂亮马裤和一副单片眼镜。这时,却听见了一个低沉的声音,重复了几遍。她急忙赶到床边。
  琼希眼睛睁得很大,瞧着窗外,在数数——倒数着。
  “十二,”她说,一会儿是“十一”;然后是“十”,接着是“九”;再然后是“八”和“七”,那几乎是连在一起说的。
  休关切地瞧了瞧窗外。那儿有什么好数的呢? 只有空荡阴凄的院子,以及二十英尺外空空的砖墙。一根很老很老的常春藤,根部生节,已经老朽,往砖墙上爬了一半。秋日的寒气摧落了藤叶,剩下几乎光光的残枝,还紧贴着风化了的砖块。
  “怎么回事,亲爱的?”休问。
  “五,”琼希说,近乎耳语。“现在落得更快了。三天前差不多还有一百,数起来怪头疼的,现在可容易了。又掉了一片。现在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呀,告诉你的苏迪。”
  “叶子,在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时候,我也得走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医生没有告诉你吗?”
  “啊,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的胡说,”休抱怨着,显得很不屑。“老常春藤叶子,跟你病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以前很喜欢常春藤,所以才会这样想,你这个淘气姑娘。别犯傻。哎呀,今早上医生告诉我,你迅速恢复的机会是——听听他的确切说法吧——她说机会是十比一呢!那种机会,就跟我们在纽约乘有轨电车,或者路过一座新大楼一样多。好吧,喝点汤吧,让苏迪回去画画,卖给编辑,为生病的乖乖买瓶红酒,再买些猪排,让她自己解解馋。
  “你不用买酒了,”琼希说,眼睛仍盯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什么汤都不需要。只剩下四片了。天黑之前,我要看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然后,我也就去了。”
  “琼希,亲爱的,”休说,朝她弯下身子,“你答应我闭上眼睛,不看窗外,等我干完活好吗?明天我得交这些画。我需要光线,不然,我就把窗帘拉下来了。”
  “你不能在隔壁房间画吗?”琼希冷冷地说。
  “我宁可待在你身边,”休说。“另外,我不想让你老盯着那些傻乎乎的藤叶。
  “你一干完就告诉我,”琼希说着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着,好似倒地的塑像,“因为我要看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懒得等,也懒得想了,什么事儿都松手,就像一片可怜厌倦的叶子,直往下飘呀,往下飘。”
  “想法儿睡吧,”休说。“我得去叫贝尔曼上来做模特儿,画隐居老矿工。我就走开一会儿,在我回来之前你可别动。”
  老贝尔曼是个画家,住在她们下面的底层。他已经六十开外,胡子像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像摩西的那样,从森林之神般的头上,沿着小魔鬼似的躯体,弯弯曲曲地垂落下来。在艺术上,贝尔曼一事无成,挥舞画笔四十年,却未能靠近艺术女神,连她的裙边都没碰到。他一直说是要画一幅杰作,却从来没有动笔。几年来,除了给商业画或广告画之类偶尔涂上几笔,什么也没有创作。他替“聚居地”里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画家当模特儿,赚点小钱。他喝杜松子酒过量,依旧谈论他未来的杰作。至于别的,他还是个凶狠的小老头,毫不留情地讥笑别人的软弱。他把自己看作随时待命的猎犬,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两个年轻艺术家。   休找到了贝尔曼,浑身杜松子酒气,待在楼下暗洞洞的窝里。角落里放着一个画架,画架上是一块空白画布,放置了二十五年,等候杰作的第一根线条落笔。休把琼希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并且担心,琼希虽然还攀附在人生边缘上,但像叶子那么轻,那么脆弱,一旦难以支撑,就会跟叶子一样飘落下去。
  老贝尔曼充血的眼睛显然在流泪,他大声喝斥着,对琼希的愚蠢想法表示不屑,并加以嘲笑。
  “胡闹”他嚷嚷道。“世上哪有这样的傻瓜,因为该死的藤上掉下几片叶子,就想着自己要死了。我可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行,我不想为你的笨蛋隐士做模特儿。你怎么会让这种傻事儿跑到她脑子里去呢?哎呀,可怜的小不点琼希小姐。”
  “她病得很重,而且很虚弱,”休说,“高烧把她的脑子烧坏了,尽生出些怪念头来。好吧,贝尔曼先生,你不愿意做模特儿,那就算了。不过,我认为你是个讨厌的老——老客里空。”
  “你也真是个女人!”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 走吧,我跟你去。我费了半天口舌,说愿意为你效劳。行!像琼希这样的好人,可不能在这个地方病倒。有一天我会画一幅杰作,然后我们都搬走。行啊,好啦。”
  他们上楼的时候琼希睡着了。休把窗帘一直拉到窗台上,并示意贝尔曼到另一个房间去。在那里,他们忧心忡忡地望着窗外的常春藤。随后,两人默默地对视了一会。冷雨夹着雪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倒扣着充作岩石的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休睡了一小时后醒来,发觉琼希睁大了眼,呆呆地看着拉下的绿色窗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想看一看,”她轻声地吩咐道。
  休疲惫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在漫漫长夜,经受了狂风骤雨的袭击之后,砖墙上居然还残留着一片藤叶。这是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叶柄仍呈墨绿色,锯齿形的叶边却因朽败而发黄了。尽管如此,那片叶子依然无畏地挂在枝条上,离地面二十英尺左右。
  “这是最后一片了,”琼希说。“我以为夜里肯定要掉下来的。我听见风在刮。今天,这片叶子会掉下来,同时我也要去了。”
  “亲爱的,亲爱的!”休说,朝着枕头低下憔悴的脸,“要是你不为自己考虑,那就为我想想吧。我怎么办呢?”
  但琼希没有回答。世上最寂寞的,莫过于一个灵魂准备去做秘密的远行。当维系友情,维系人世的结,一个个松开时,那怪念头似乎也把她缠得更紧了。
  白昼惭渐逝去。但即使透过黄昏,也看得见这片孤叶贴在靠墙的叶柄上。后来,夜来临了,又刮起了北风,雨依旧敲击着窗户,啪啪地从低矮的荷兰式屋檐上落下来。
  天刚亮起来,狠心的琼希便吩咐拉开窗帘。
  常春藤叶子依然还在。
  琼希躺着,久久地看着它。随后她叫唤休。这时,休在煤气灶上熬着鸡汤。
  “我是个坏姑娘,苏迪,”琼希说。“老天有意在那儿留下那片最后的叶子,让大家看看我有多坏。想死是一种罪孽。现在,你可以端些鸡汤给我,还有牛奶,搀点红酒。还有——不,先拿一面小镜子来,然后替我垫几个枕头,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一小时后她说:“苏迪,将来有一天我希望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下午医生来了,离开时,休借故到了过道。
  “机会对半开了,”医生一面说,一面握住休瘦弱颤抖的手。“好好调养她,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到楼下去看另外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曼——我想是位艺术家,也得了肺炎。他又老又弱,病势又凶险,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送进了医院,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休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赢了。现在要注意的是营养和照料——没有别的了。”
  那天下午,休来到琼希躺着的床边,她正编织一条无用的深蓝色羊毛披肩,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休伸出胳膊,连同枕头一把抱住了琼希。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丫头,”她说。“今天,贝尔曼先生在医院里去世了,死于肺炎。他才病了两天。头天早上,门房发现他在楼下的住房里,痛苦而无奈,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冷冰冷的。大家都无法想象,这么可怕的夜晚,他会去过哪儿呢。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亮着的灯笼,一架拖动了地方的扶梯,一些散乱的画笔,以及一块调色板,上面调着绿黄两种颜色——瞧瞧窗外,亲爱的,墙上最后的一片藤叶,在风中纹丝不动,你不觉得奇怪吗?哎呀,亲爱的,这是贝尔曼的杰作——那天晚上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时候,他画上去的。”
其他文献
你听过南瓜的叹息吗?  它的声音是那么小,细细的,伴着那声音,隐隐有南瓜的香味——属于南瓜的甜香。  我半夜起来,听到了这样的一声叹息。  “你怎么了?”我蹑手蹑脚走过去,轻轻地问它。  借着月光,我看它满脸泪痕。  我轻轻地把它捧起来:“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呢,小南瓜?”  “我太小了,没有人愿意要我,”它看到我,索性抽抽搭搭地哭了,“所有见过我的人都说我太丑。”  “你不丑啊。”我安慰它,“看,
期刊
我上初中后,每到黄昏,祖母总是搬出那张父亲从城里捎回的土黄色小椅,坐到枇杷树下。落日的余晖正好照在祖母脊背的一侧,而她的另一侧通常是在树阴下。由于树扎根于平地,而祖母是坐在二楼的露台上,所以枇杷树只高出祖母半截。我曾经从三楼的阳台上俯瞰村庄的景色,正好瞥见祖母坐在那儿,树叶在风的鼓动下轻舞飞扬。   枇杷树是母亲和父亲结婚时种下的,树种是母亲带来的。后来,这棵树就一直由祖母照管着,整整21年了,
期刊
不得不承认,别墅区就是不一样。   为了促进邻里关系,我们家小区偶尔也举办社区活动,一般都是桥牌比赛,宝宝爬爬友谊赛,元旦歌舞联谊会什么的。   今天早上我跑步回来,从郑莱莱家门口的邮箱里取出了一张烫金的大红请柬。   “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业主朋友们参加‘夏季海滨篝火晚宴’……”我边念边走进门去,差点和出来拿牛奶的郑莱莱撞到一起。   “茜茜早!”郑莱莱满面笑容地对我说。   我合上请柬
期刊
· 1 ·   我叫梁艾嘉,今年18岁,高三快毕业了。   我不是特别漂亮出挑的那种女生,不会花很多时间打扮自己,不会站在衣橱前为挑一条完美的裙子而一筹莫展。我喜欢白色而简单的衣服,留着特别好打理的短发,课间不聊八卦,顶多趴在阳台边上看那些枝繁叶茂的大树。   当然了,也会有男孩子写情书给我,字迹努力地保持工整,话语里有着青春期少年特有的单纯可爱。其实,被人喜欢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我也像所
期刊
黄金榜上①,偶失龙头望②。明代暂遗贤③,如何向?未遂风云便④,争不恣狂荡⑤?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⑥。  烟花巷陌⑦,依约丹青屏障⑧。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⑨,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  ① 黄金榜:黄榜,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故称。这里指会试后发放的进士题名榜。  ② 龙头:状元的别称。与“鳌头”同义。  ③ 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
期刊
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给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生受益。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我作品中的平民化倾向,同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  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五人。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每月把钱寄回家。他是国家第一代建筑工人。母亲在家里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非常辛劳。
期刊
当下的“少儿出版”,存在着一种失衡的状态,就是重“儿”轻“少”——以儿童(尤其是幼儿)为目标读者的出版热闹可观,而以少年读者为对象的出版却显得“灯火阑珊”。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失衡的出版业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新近推出了“零时差·YA书系”,该书系的读者对象定位于13岁至17岁。其中有一本书——《托德日记》,给人一种别样的阅读快感。  这本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年图书奖的《托德日记》,如其书名,是本
期刊
我的童年时代,是小人书流行的时代。且不说城里的书店,单是乡里的供销社,都有小人书小巧靓丽的身影。小人书作为那个时代孩子的主要读物,几乎占去了我课余时间所有的时光,所有时光都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幸福地跳荡,温暖地铺开。  最早接触小人书,是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那年刚入秋,我患重感冒。乡里医院久治不愈,爸爸放下乡电业站站长工作,骑上自行车,把我驮到离家40余里地远的镇医院救治。住院期间,爸爸一直在
期刊
泰迪来自阿拉斯加州,一进校园,便成了风云人物。  因为在路过篮球场的时候,一个篮球恰好飞了过来,他左手一举,球便在他的食指上飞快地旋转,然后一个转身,球神奇地传到了右手,一条抛物线划过球场,几乎有一个篮球场的距离,球进了,超远三分命中。  但也有人认为,他之所以瞬间成为明星,并非那个三分,而更多地归咎于他是个黑人,在白人同学集中的这个学校,特别显眼。  关于泰迪,风光只是短暂的,他的笑容在一个星期
期刊
藤田是一位日本小伙子,一直以务农为生。一天傍晚,藤田照例在晚饭后打开电视,享受一天中惬意的休闲时光。  忽然,他被一则新闻吸引了:法国已故著名画家伊夫·克莱因,有一幅以稻田为主题的风景画,被拍卖到了1 000万美元。  “同样是稻田,收获是多么不同呀!”每天都要为稻田忙碌,一年下来却收入寥寥的藤田忍不住感慨道。正在收拾家务的妻子说:“人家玩的是艺术,你又不懂,还是踏踏实实当农民吧。”  本来,藤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