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使命、智慧共觉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以人教版为例,包括《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苏教版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有《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从这两种版本的教材选择来看,对于文化论著研读这一点,编者都是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化论著研读这一选修课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运用好这些文化论著,使其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受益终生,从而也使文明得以传承。
  一、生命的觉察
  文化论著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要使学生对生命有所觉悟。文化论著的学习就是认识生命的较好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生命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让高中学生在躁动不安的生命自觉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
  譬如学习《〈庄子〉选读》之《尊生》,我们可以先引用《老子》中的内容,了解道家创始人老子对生命的理解。《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在阅读中,我们能够理解老子强调的“贵身”思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这里其实也讲了一个人的尊严问题,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在老子看来,那是大错特错。
  然后阅读《尊生》,思考几个问题。尧舜让天下,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拒受天下,原因分别是什么?庄子认为拥有天下和珍视生命二者是不可得兼的,这二者的矛盾体现在哪里?“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怎么理解这句话?亶父迁岐山的原因是什么?“富贵不以养伤身”?匠石和栎树价值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在对以上三个小故事的分析思考中,我们理解了庄子的观点。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我们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落为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我们要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加强对生命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渗透在文化论著阅读教学的诸多语境中。如《〈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理解孔子倡导的仁爱思想。如《中国民俗文化》之《红白喜事》,大枣、栗子、桂圆、花生、麒麟送子和莲生贵子的剪纸,这婚礼中吉祥的祝福都可以看到对一个新生命的期盼;死是祭奠,讲究哀而不伤,认为后继有人即是死者的永生。
  生命是美好的,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在高中阶段,在文化论著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大门,从而使学生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生的精彩纷呈。这样,在我们视野中,名利二字就不会是唯一的选择,于是我们的人生会活得更轻松,更精彩。
  二、使命的觉醒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人生命的自觉和追求,往往是在青少年时代奠定的。而我们阅读文化论著就有助于学生打开其胸怀和眼界,让多样生命形态、多种生存方式、多元文化意识,都进入学生的精神意识之中,从而使他们对未来和生活保持探索和创新的热情,能够理解、包容和应对不同的人和文化情态。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决定弃医从文,就是其内在使命意识使然。“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里有鲁迅对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处境和命运的发现和把握。
  现在我们学习《鲁迅作品选读》中的《灯下漫笔(节选)》,“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鲁迅写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本质——吃人,以及几千年来中国百姓的命运。当我们深入地读着,或许能感受到鲁迅文字中的热度,那种悲悯情怀,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智慧的觉悟
  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智能快速发展、思维趋于成熟的时期。阅读文化论著的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保持自由创造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思考。
  在文化论著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思想所蕴含的“五大智慧”: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仁礼合一的伦理智慧,德治民本的政治智慧,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以和为贵”的社会治理智慧。我们可以理解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孟子,他们的思想都给我们打开了不同的窗户,使我们的思想不再狭隘。
  此外,在文化论著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论语〉选读》第十四课“中庸之道”,有關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于这样一种高到极点的道德我们如何来理解呢?我们可以结合“过犹不及”、狂狷。除此以外,还可以引用《中庸》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子路论“强”的记载来说明,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孔子认为,南方人以“宽”或“柔”为强,北方人以果敢或“强”为强,都是有偏颇的。如果能处于二者之间,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来体现强,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在列举了几个实例后,请学生来思考中庸究竟是什么。孔子的中庸要求将几种思想调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这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有所不同,中庸之道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制约,而非转化。它包含着一种思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只有当这两个方面处于平衡状态,事物才呈现一种最完整的境界。
  文化论著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知识拓展,为了文化传承,更主要的是为了人生。当我们的文化论著的阅读教学带着生命的觉察、使命的觉醒、智慧的觉悟这样的目标去实践时,相信必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人生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城南中学。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读懂诗歌。  我认为,归类讲解,让学生对一类诗歌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会收到好的效果。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咏景诗、怀古诗、咏物诗。从具体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亲诗、闺怨诗等。高考中选的最多的是咏景诗,所以从咏景诗入手,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咏景诗中写春景秋景较多,以春景诗为例,可提供一些常见意象,一些角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再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追求课堂的多元化。这些理念的提出可以说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反拨,从历史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在“创新”“多元”理念的推动下,语文界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或“多元解读”的热潮。一些语文期刊还专门增设了探讨的栏目,如《语文学习》中的“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的“多元解读”栏目。这是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教育者思维日趋活跃、思想不断突破僵
清代唐彪曾有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句话贴切形容了反复朗读文章可达的境界之妙。但是反观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古人的话早已被抛到脑后,朗读教学推行得并不顺利。  一、当前语文朗读教学误区  1.缺少养成教育,放任学生散漫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机械地布置自由朗读的任务,缺少针对性指导,朗读教学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上好朗读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欣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间解牛无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呢?皆因庖丁找准了下刀的位置,一点突破,骨肉迎刃而解,费少而功多。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找准切入点,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一个字入手,激发思考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求注重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透
一说起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们常感慨不好教,学生们则感慨不好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典型的高耗低效教学。据笔者数年来对任教学校学生的了解,90%左右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效果不理想”。这个数据未必全面,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反思一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觉得要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必需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以下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遇见”是一种情怀,当学生与作者在简单的文字中相遇,一旦碰撞出火花,学生的生命意识就得到了唤醒,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得以爆发。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意识、解读意识唤醒,让学生在自我解读或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重构文本,这样的课堂是极其有意义的。  在教学《登建康赏心亭》时,我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让我遇见了学生精彩的学习活动。教学前我选了两位喜欢历史的同学对辛弃疾的生
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我对所任教的高二两个文科班120名学生就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过原著的人很少,而通过网络阅读和看过影视剧的人居多。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思。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既然学生借助网络媒体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老师就不应一味地扼杀学生的这种喜好,而应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诵读古诗文,能使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内涵得以丰富,胸襟变得开阔,获得净化,心智受到启迪。正因为如此,许多脍炙人口、情怀荡漾的古诗词篇目充实到了语文教材中,这些古诗词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激情。因而,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
【摘 要】建设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的有效途径研究,注重从不同角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师生齐心协力,既大胆引进活水,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即“开放带来活力,超越促进突破”,这是一种合理有序有效的建设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学 文学社 建设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好语文活动,办好中学生文学社团,把办好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校园文学活
在《祝福》中,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婆婆和大伯可以说是祥林嫂两次不幸的根源,祥林嫂嫁而守寡,婆婆便利用封建礼教授予她的族权,卖掉祥林嫂为自己的儿子娶妻,如果不是婆婆这样做,祥林嫂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安稳地生活下去,而最终却被卖改嫁,自己永远背上了不忠的耻辱,受人鄙视、讥讽。在贺家,祥林嫂遭遇夫死子亡的不幸之后,大伯也是利用封建礼教授予的族权,收回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嫁而再寡的祥林嫂再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