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名为《蜀相》的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中所说的蜀相是中国历史上两汉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从诗中提到的“锦官城”三个字可以看出,杜甫当年游历的是成都武侯祠。然而今天我要说的是享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的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西3公里处的武侯镇,地处川陕公路之南的汉江河畔,与对岸定军山上的武侯墓遥遥相望。它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全国尚存9座武侯祠中规模较大的一处。因为它是蜀汉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的第29年亲自下诏修建的祠庙,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所以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武侯祠”。
自魏晋以来,无数名人墨客前来拜谒勉县武侯祠,从唐朝的李商隐,宋朝的陆游,到明朝的薜宣、黄辉,清朝的王士桢、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等等。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墨宝不胜枚举,其中以唐贞元十一年(795年)由沈迥撰文、元锡书丹并刻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简称《唐碑》),清嘉庆八年(1803年)皇帝颙琰御书的《忠贯云霄》最为珍贵。
如今,历经一千多年风雨、若干朝代兴衰更替的勉县武侯祠,已经是占地80余亩,拥有建筑30余座、房屋150余间,集园林、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也是陕南地区颇具声望的旅游胜地。
戏里戏外,皆为天下第一流
我们是在草长莺飞的四月来到勉县武侯祠的。
武侯祠山门为重檐飞角、八卦悬顶的歇山式明清建筑。中间较宽的正门上悬有“武侯祠”横匾,两侧稍窄的侧门上方绘有壁画。
从导览图上得知,祠内的建筑模式为南北布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由七个中国传统的递进式院落构成。游人进入祠内,只需沿南北中轴线直穿七进,就可以饱览全部风貌。当你走过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从崇圣祠到观江楼时,可以发现每个三院并联的空间里,又以东西对称的形式,分别设有配殿、辕门、过门、厢房、回廊和墨林、上表亭、诸葛井、草庐等多项建筑。
走进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正中的乐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你踏进武侯祠的每个院落,一定要转过身来,才能全方位欣赏到院落建筑的华彩。
这乐楼是为祭祀诸葛亮时演戏而建的,故而又叫戏楼。仔细观察,只见戏台两侧的檐柱上,各用一个圆形柱子斜撑着,圆柱上雕刻的人物和兽头图案,彰显着粗犷夸张的羌文化魅力。此戏楼秉承了中国古戏楼的传统,戏台正中用版画隔开,前半部为戏台,后半部为演员化妆室。戏台两侧用左右对称的六角形花窗稍加隔离,这隔离的部分,应该是乐队师傅的场地。
此时我看着一派空寂的戏台,仿佛看进了时光深处,看见那一扇扇轩窗里,有青衣女子正在画眉,有英俊的武生正在插靠旗,有小丑模样的人正在画白鼻子,有威严沉着的老生正在戴髯口,有唱评弹的人在调试琴弦,有声情并茂的说书者在练习手势……突然,一声清脆的吆喝声,把我从遥远的时空中召唤回来,是同行者叫我去拍照。循声望去,只见戏台前方的空地上,一对刻有“其难其慎乃武乃文圣贤学问大儒心”和“至大至刚有严有翼将相经口名世业”的明代石旗杆,正“站”在雕花石鼓上,以挺拔的姿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和荣耀。
穿过这对石旗杆就是牌楼。
走着走着,忽見脚下有一溜往东西方向延伸的青石小路横在眼前,小路两端分别有东辕门和西辕门。在古代,辕门是官署的外门或军营大门,那么这辕门为何在此呢?原来勉县武侯祠正修建在当年诸葛亮北伐时的相府和驻军行营处,这东西辕门,东连金牛道,西通褒斜道,是古代出秦入蜀的必经要道,行至此处,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什么有这样的规矩呢?导游小姐指着前方一座镶嵌着“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匾额的牌楼向我们讲解:“汉丞相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元年(223年)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死后又因为蜀汉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而被谥为‘忠武侯’。见此牌楼就如同见到了诸葛亮本人,因此,前来祭拜的人都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方式,以示对诸葛亮的崇敬。”
时光飞逝至现代文明的今天,来景区赏游和参观的人也无需乘轿骑马了,但是大家来到牌楼前都要凝目深思,以示缅怀。
看着牌楼上的“武乡”二字,我忽然想起一个小故事。
话说这诸葛亮原本为汉末徐州琅琊阳都武乡人,封侯拜相时,其家乡正属曹魏领地,这时候恰巧汉中也有一个地名叫武乡,于是乎诸葛亮就在汉中武乡“借地封侯”了。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反正汉中的“武乡”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看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体现在微小的细节当中。
抬头看看这美轮美奂的牌楼,我知道,只要我们跨过这道历史的坐标,就走近了一代名相,看他如何神机妙算,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叱咤风云……
据文献记载,这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几经兴衰后,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果亲王下旨重修。当我穿过高约10米的八角重檐牌楼后,见一口诸葛井和汉代石羊,在花木掩映下安然静默。转身回望,只见牌楼上“天下第一流”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痛失知音,琴楼空作万古愁
走过牌楼,也就到了琴楼门口。
琴楼取材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典故。放眼望去,只见这琴楼下半部为青砖垒砌,中间设有拱形石门,上部分为古典楼阁,楼上有垛口,有琴台,有壁画,壁画上方悬有“高山流水”的匾额。稍通历史的人都知晓,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因琴艺高超又擅长作曲,被世人尊为“琴仙”,他遇到樵夫钟子期后,就成就了一个高山流水的故事。据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中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这高山与流水的故事,便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说到这里,你可能认为诸葛亮的知音是刘备。其实不然,刘备对诸葛亮只是知遇之恩,而他真正的知音正是其对手司马懿!
俗话说在人生这个舞台上,能使你成大器的往往是你的敌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不仅是敌手,也是知音,从政治上来讲,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我们试想一下,倘若诸葛亮一直北伐,那么司马懿就一直会得到朝廷的重用。有研究三国文化的专家推测,在诸葛亮用空城计时,司马懿已经洞察出诸葛亮若不是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以他的小心谨慎,万万不会冒这样的险。所以司马懿将计就计,用撤兵来保全诸葛亮。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英雄心相通。他们之间的默契和这样的战略思想,也映射出在封建王朝时期,鸟尽弓藏往往是一代英雄的悲哀。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棋逢对手的精彩。比如《鸿门宴》中范增与张良的较量,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与螯拜、吴三桂等人的较量。看来知音的含义,不仅仅是琴遇知音彼此相知这么狭义,它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在棋逢对手后,相互揣摩、相互较量、相互激发、相互推进中碰撞出来的光芒与智慧。
此刻,我站在琴楼下,看着楼上“漢丞相諸葛武鄉矦祠”的字样,看着石琴上方高悬的武侯故事壁画,看着空空的城楼上,天高云淡,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赶来。忽见楼侧有石阶可以攀登,拾级而上,但见楼台上有一块雕着双龙纹饰的石榻,榻上有琴台,台上置石琴一张。据《忠武侯祠墓志》载:“石琴古榻为晋代物也,然‘文革’期间,石琴受损,虽修复,但再无音律。”
既然昔日知音已去,石琴再无音律,那么这琴楼何必演绎空城计,这天下何必群雄争霸,就让这悠悠汉水淘尽天下事,就让这铮铮石琴空作万古愁。
走下琴楼四处参观,只见琴楼两侧分别矗立着六角飞檐的鼓楼和钟楼,据说是取暮鼓晨钟之意。但见钟楼上悬有一口浑厚的大铜钟,鼓楼上却是空空如也。据《武侯祠墓志》载,钟楼“上悬洪钟一口,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所铸,击之洞然,余音断续,可闻数十里。鼓楼原有铜鼓一面,己轶”。
漫步在武侯祠,总是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走着走着,明明看见已经是最后一处院落或长廊尽头,谁知道一个转身、一个回眸或者不经意的一瞥,却又发现一处偏门。由偏门进去,出现在眼前的往往又是曲径通幽、豁然开朗或别有洞天的景象。这鼓楼东院就是如此,移步走进院内,见里面生长着一株树龄400余年的珍稀树木旱莲,高约13米,直径约1.4米,枝繁叶茂,花朵丰腴清丽酷似莲花。旱莲属木兰科,三月上旬开花。每年旱莲花开时,武侯祠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旱莲节,以示对诸葛亮的敬仰。民间传说看见旱莲花开的人,当年会有好运气,故而花开时节,游人如织。
忠贯云霄,何年将相似先生
从琴楼下来继续往前,即为戟门。
高悬着“德泽天下”的戟门,是武侯祠保存兵器的场所,也是威严显贵的象征,屹立在门口的雕花石柱和石獅,彰显着威武之气。过戟门进入院内,四下游走,发现这个院落中除了耳房、官厅、西桂院,还有东西厢房及墨林。所谓“墨林”就是碑廊,里面汇集了武侯祠保存的百余通碑刻。我走过幽静的庭院,走过扭着腰身、挺着脊梁、擎着苍天、刻着时光的千年古树,尽情享受着岁月赋予我们的宁静和祥和。
出了西桂院,沿中轴线继续往幽深里去,就是东西厢房、拜殿和大殿。
眼前这开放式的东西厢房看起来更像是廊轩,里面分别展示着真人般大小的人物雕塑。细细观看后才发现,原来这二十余尊骑马持刀、英姿飒爽的人物,大多是三国时期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的精英和功臣。这么多英雄豪杰会聚在一起,仿佛正在等我,等我和他们一起,观看前方大殿里端坐的诸葛亮,如何等刘备三顾茅庐,制定隆中对策;如何在火烧新野后,又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拉开赤壁大战;如何站在七星坛上,向苍天借来东风;如何涕泣白帝城,接受托孤重任;如何空城退司马,相逢有知音;如何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藏于定军山,留下《诫子书》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真谛。
前方就是悬挂着“大汉一人”牌匾的大殿,一眼望去,只见殿宇的山墙和廊檐下,分别陈列着一些重要楹联及石刻。其中著名法家于右任先生的“此处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说明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冯玉祥将军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说的是诸葛亮三思而后行的谨慎态度和值得世人仰望的高贵品质。而楹联“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是对诸葛亮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肯定和褒奖。“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则道出了诸葛亮临终时的千古遗恨。 大殿里“忠贯云霄”牌匾下的神龛上,正坐着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两侧有琴童和书童侍立,神龕下为关兴和张苞。四周是“山高水长”“天下奇才”“其犹龙乎”“代仰高清”“伯仲伊吕”“醇儒气象”等牌匾。据文献记载,这“忠贯云霄”的金匾,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由沿途各驿站奉旨发送到沔县(古勉县为沔县)武侯祠的,现为武侯祠的镇馆之宝。
大殿后方即为诸葛亮的寝宫,也就是祟圣祠。门两侧有楹联曰:“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此刻,四下再无他人,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头伸进门内,偷偷看了看诸葛亮的牌位。仿佛再挪动一步,就会吵醒正在午休的孔明。
然而,树上的鸟才不管这么多呢!它只管清脆地叫,清脆地叫。
悠悠汉江,百舸争流千帆竞
走走停停间,有参天古树盘根错节,有拱门窄巷通向幽处,有阳光穿透花窗影影绰绰,有秦砖汉瓦镶嵌在墙上拼成遗迹。走着走着,忽然在祟圣祠东南边发现了一座叫琴台的亭子。站在亭间向远处眺望,可览重重青山,悠悠江水。
传说这琴台是当年诸葛亮抚琴之处,琴台边有一颗苍劲挺拔的皂角树,有趣的是,这皂角树躯干上居然没有长刺。当地人说,因诸葛亮一生仁爱,所以连这琴台旁边的皂角树都汲取了他的精神呢!
原本以为游玩到此结束了。细细观察后,我发现琴台后边没有院墙封闭。既然没有院墙,那就是另有别院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天啦!这琴台后方居然还有石阶可以直往下去,下面是一处貌似后花园的地方,竹影幽幽,石径弯弯,溪流潺潺,繁花有序。我惊喜地走下石阶,又沿着小路走过花径、石桥、泉池、苔痕,只见一队队黑脑袋蝌蚪,摇着细软的尾巴,像千军万马一样,沿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欢快地游向历史的深处。
这时候,一阵清风徐徐吹来,时光在一瞬间归于平静。
我折回来,走过皂角树,走过青石小路,登上观江楼,和历朝历代拜谒武侯祠的人一样,隔着楼台下近几年修建的诸葛古镇,隔着悠悠的汉江水,远眺定军山。
我仿佛看见,那昔日的三国古战场上,旌旗猎猎,人喧马嘶。又仿佛听见诸葛古镇的学业堂里,一群少年正在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