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语是可以成为经典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导理念正在发生嬗变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更应该问: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常规以及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课前准备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教师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作业?甚至还应该思考课桌椅的摆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布置等。而所有思考与怀疑的标准是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理念;重构;体验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07-01
一、变革教师奉献与牺牲的悲壮,重构教师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有一首赞美教师的歌是这样唱的:“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有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几乎成了奉献与牺牲的代名词,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理想定位,也是教师沾沾自喜的一点虚荣与悲壮,甚至某省的一本教师论文集都被定名为《奉献与屈就》。
教师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以前我们有过怀疑,却不敢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习惯于教育生涯就是一个挥霍积累、挥霍生命的过程。新课程让我们对教师的命运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综合性的不断加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充满了发展性。教师由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决策者,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当然还是需要奉献、需要有所牺牲,但绝不至于悲壮;教师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
二、变革教育的功利与急躁,重构教育的平和与关怀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鸩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新课程的数学课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温暖得多。一节“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课,老师出示的课题是“买东西”,给每个学生十元钱,自由选购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以及食品水果等。“疯狂采购”以后,学生们都饿了,想吃了,老师说:“可以啊,吃吧!”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没有买吃的东西。”就有许多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又有一些小朋友发现老师原来也没有吃的东西,又送给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人是很容易感动的,我们的教育终于从冰冷的理性回归到了温暖的人性,教育终于可以更平和、更生活化地面对知识与技能,终于能够在知识技能的空隙间关怀人的精神了。
我们又想到美术这门很讲究技巧的学科,我做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激动地认为我将成为一名画家,于是我就拼命地研究怎么也弄不懂的透视,怎么也画不好的线条、阴影。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许可以以一种更轻松、更开放的心情来学习了,不一定要画出很漂亮的房子,但一定要懂得欣赏房子的漂亮,要能感受到千奇百怪的房子背后建筑者的智慧;不一定能画出中规中矩的画,但一定能在画面上流淌出自己的欢乐与悲伤。
三、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
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有过朦胧的印象,天长日久也渐渐淡忘了;而我们对于教学却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课程,没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就渐渐地走向封闭,似乎仅仅是为了传授教材;没有了课程的意识,教学就渐渐退化成一种技术,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这是课程的悲哀、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的课文,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讲深讲透课文的思想内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现在看来,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阅读后真实而独特的感受以及体验这种感受的过程,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课文,这种感受的深入和明确更不仅仅依赖于单独的一篇课文,它更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于是,教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变得非线性、变得有些无序。复杂来源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非线性的根源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逐渐生成性,而学生正是在这种认知和情感的涨落之间获得了真实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理念;重构;体验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07-01
一、变革教师奉献与牺牲的悲壮,重构教师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有一首赞美教师的歌是这样唱的:“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有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几乎成了奉献与牺牲的代名词,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理想定位,也是教师沾沾自喜的一点虚荣与悲壮,甚至某省的一本教师论文集都被定名为《奉献与屈就》。
教师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以前我们有过怀疑,却不敢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习惯于教育生涯就是一个挥霍积累、挥霍生命的过程。新课程让我们对教师的命运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综合性的不断加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充满了发展性。教师由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决策者,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当然还是需要奉献、需要有所牺牲,但绝不至于悲壮;教师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
二、变革教育的功利与急躁,重构教育的平和与关怀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鸩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新课程的数学课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温暖得多。一节“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课,老师出示的课题是“买东西”,给每个学生十元钱,自由选购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以及食品水果等。“疯狂采购”以后,学生们都饿了,想吃了,老师说:“可以啊,吃吧!”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没有买吃的东西。”就有许多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又有一些小朋友发现老师原来也没有吃的东西,又送给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人是很容易感动的,我们的教育终于从冰冷的理性回归到了温暖的人性,教育终于可以更平和、更生活化地面对知识与技能,终于能够在知识技能的空隙间关怀人的精神了。
我们又想到美术这门很讲究技巧的学科,我做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激动地认为我将成为一名画家,于是我就拼命地研究怎么也弄不懂的透视,怎么也画不好的线条、阴影。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许可以以一种更轻松、更开放的心情来学习了,不一定要画出很漂亮的房子,但一定要懂得欣赏房子的漂亮,要能感受到千奇百怪的房子背后建筑者的智慧;不一定能画出中规中矩的画,但一定能在画面上流淌出自己的欢乐与悲伤。
三、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
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有过朦胧的印象,天长日久也渐渐淡忘了;而我们对于教学却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课程,没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就渐渐地走向封闭,似乎仅仅是为了传授教材;没有了课程的意识,教学就渐渐退化成一种技术,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这是课程的悲哀、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的课文,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讲深讲透课文的思想内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现在看来,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阅读后真实而独特的感受以及体验这种感受的过程,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课文,这种感受的深入和明确更不仅仅依赖于单独的一篇课文,它更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于是,教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变得非线性、变得有些无序。复杂来源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非线性的根源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逐渐生成性,而学生正是在这种认知和情感的涨落之间获得了真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