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桐城派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桐城派作为自有清以来人数最多、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伴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文化处于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之中,桐城派的文化传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文主要着重于如何让桐城古文派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以及如何让高校教育成为桐城派传承与创新的主动脉两大方面。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推陈出新,让桐城古文派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关键词:桐城派;传承与创新;高校教育
  一、桐城派:以教育维系文化传承[1]
  桐城派文化能够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兴学”的理论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成为桐城派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
  纵观桐城派的发展历程,方苞、姚鼐、刘大櫆三人系师徒,在学习和继承师父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创新,最终形成桐城古文创作理论体系的雏形。而其三人作为桐城派的开山始祖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乐为人师,大力办学,重视书院教育。
  “惜抱先生”姚鼐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姚鼐一生痴迷于三尺讲堂,倾心培养后进,使得桐城派在清道光、咸丰年间迅速传播各地。桐城派文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向东影响了江苏的阳湖学派;向西北影响了青海、新疆的文学发展,如吴汝纶在莲池书院讲学,而姚莹根据其见闻写作了《康輶纪行》;向南影响了湘乡派、岭西五大家的文风,极大地加深了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影响力[2]。
  为了配合书院教育,桐城派大家更是编选了一系列适合书院教育的教材,如方苞编选的《古文约选》,后来成为官方的古文教材。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亦成为最能体现桐城派文论特点的经典范本。桐城派学者理论结构体系的完整构建,构成了清朝一系列标准的教育体系,为桐城派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对桐城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桐城派在重视书院教育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
  桐城派的书院教育首先体现在以义法为传课授业的中心,并与时代内容相结合,将理学应用于“经世”,使桐城派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召力,体现了桐城派文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其次,桐城派文人主讲的教育,深刻地貫彻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学术理念。桐城派学者实行开门办学,并没有对学子的出生和社会地位有过多的要求,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为现代普及初等教育提供了雏形。最后,桐城派学者在教育的过程中秉承“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重视对不同学生的特色培养方案,对现代社会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桐城派文人所提出的种种教育理念,都足以证明桐城派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桐城派都将因其巨大的包容性和“致用”性,影响着每一个时代。
  二、现代化背景下的桐城派
  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之后,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地球村”的世界体系不断构建,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文化出现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局面。两次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撬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厚重的大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后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思想的落后。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内部进行着深刻的文化变革。桐城派内部,吴汝纶、严复、林纾等人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化,一方面介绍科学思想[3],桐城派的学者们进行着新与旧的思想变革。此后的胡适、李大钊等人受桐城派学者影响,在总结和归纳桐城派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起了一场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新文化运动。
  桐城派学者虽然在西方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自我的革新,并在有选择地保留自己“时文”传统特点的同时向西方文化学习,但新文化运动者大多思想激进,要求彻底地反传统,摒弃传统文化,桐城派文化的“时文”“义法”“词章”说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逐渐走向没落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加强,国内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要求,英语学科的强化,使大众的视野落到了对欧美文化和欧美语言的了解上。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桐城派文化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但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无论在初等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上都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
  于是散发着浓厚历史韵味和人文气息的桐城派文化便又回到了国人的视野中,引起了一阵对桐城派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热潮。尤其表现在当地省市政府对桐城派文化传承的政策倾斜,高校也纷纷响应,一个个桐城派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桐城派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中心等等,对桐城派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桐城派文化如何在高校传承
  桐城派文化能够历经历史沧桑却仍旧散发其生生不息的活力,教育是其发展的根源,“师风”影响至关重要。那么如今桐城派要想在现代化背景下仍旧发挥其熠熠的光辉,高校的传承与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高校对桐城派文化传承的重视
  要加强高校对桐城派文化传承的重视,政府在其中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是中央政府在提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同时,着重强调对桐城派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各地政府对于桐城派文化传承的正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其次是各地政府,尤其是安徽省政府,铜陵市政府,安庆市政府更应当发挥其领头作用,出台支持桐城派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利用政府财政资金,设立专门的桐城派文化研究机构,引领和支持省内各大高校在桐城派文化中的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工作。   (二)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教师资源,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
  高校作为一方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和人才优势。高校在内部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桐城派文化研究机构,招募社会或校内桐城派文化研究者,在学校内部组成一个专业的桐城派研究小组。此外各大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尤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桐城派文化研究的专业课程,在其它专业,开设桐城派文化研究的选修课程,让广大学子也加入到桐城派文化研究的队伍中,成为桐城派文化薪火相传、代代相承的一分子。
  (三)做好桐城派代表文集的编订和桐城派文化课程教材编订工作
  虽然近年来桐城派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了一定数量的专门研究机构。但总体来说,近年来的桐城派研究大多倾向于对前人零散的、无系统的文献阅读和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桐城派和桐城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涉及桐城派、桐城 文派、桐城诗派、桐城家族与家训、桐城文风、桐城 派教育等诸多方面[5]。但对桐城派文献方面的整理意识显得相对薄弱。此外,在高校内开设桐城派研究课程,也亟需要桐城派文化课程教材的编订才能具有可行性条件。因此,在文献编订方向,可以有国内权威高校如清北高校桐城派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的编选。而高校内的课程教材,可以由校内或地方权威机构进行编订。
  (四)在高校比赛中设立与桐城派文化相关的赛事,鼓励广大高校积极参与
  各类国级、省级、市级、校级赛事是高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由中央政府主导,设立全国性桐城文化研究创新比赛项目,并设有国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带动全国高校参与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同时,在各省市校设立桐城文学创作奖项,一年一评或一年两评。除荣誉证书外,加入项目基金投入和桐城派代表文集,作为对获奖者的嘉奖和鼓励,让研究者有资金条件和文献参考,带动桐城派文化研究者的积极性,增强桐城派文化研究者的信心。
  桐城派文化虽然在中国古代大放异彩,但在面临着现代化背景下西学的冲击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中难免出现短时期的衰微情境。面对这一情况,桐城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瑰宝,高校和广大高校学子应当具有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让延续百年的桐城派文化在当代社会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吴桐.桐城派:以教育维系文化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5-24.
  [2]张維.近代桐城派影响力传播的密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5-24.
  [3]吴楠.桐城派研究诸问题新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5-24.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5]张银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桐城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选择[N].池州学院学报.2019-10(33).
  本文为安徽省19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现代化背景下桐城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s201910383232)阶段性成果
  本文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三全育人项目《桐城派现代人物事迹与优秀家风传承问题研究》(文件编号:文艺学院院发[2020]13号)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迅速,在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列车从唤醒出库到回库休眠的整个运营过程均由系统自动完成,原先由驾驶员执行的工作被高度自动化的系统设备和运营控制中心(OCC)调度所代替。全自动运行线路的调度指挥人员面临更高的系统集中度、更复杂的运营场景和更高的服务要求,因而线路运营指挥体系相对于非全自动运行线路存在显著区别。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
期刊
摘 要: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建设水平,让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工作新常态,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自十九代报告以来,社会各界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中间力量,科研单位为国家的建设转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国家跻身世界强国的关键力量。本文以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详细分析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
期刊
摘 要: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资源,也是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是保护耕地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对县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预评价工作开展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了具体开展该项工作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县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开展  前言  某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长期的发展中,耕地保护工作始终是该县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该县
期刊
摘 要:开封汴绣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以绣工精深、针法细腻、构图严谨、色调秀丽、古雅娴静而著称,素有被称为“国宝”一说。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鲜亮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特点。  关键词:汴绣;发展历程;针法;现代设计  一、汴绣的起源与发展  汴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因为其发源地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而被称作“汴绣”。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国都,古时被称为“汴梁”,也被
期刊
摘 要: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时至今日,“汉服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现代汉服文化在审美与意义两个方面有所发展,也遇到理论分歧,群体有限,商业困境的问题。  关键词:汉服文化;中国华服日;亚文化  一、汉服的概念的发展  北京服装学院的袁仄教授曾经指出“‘汉服’的概念并不确定。‘汉服’并不是某朝某形制的服
期刊
摘 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同时也是一种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因此,在国有企业做好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形势发展的大势所趋,二者融合既能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为新时代发展形势下深化企业党建工作建设提供有力途径,健全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党建工作  前言  国有企业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工作,要做到在企业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我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于园林景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针对于此,下文将详细阐述综合性园林景观工程特点,并分析其施工管理,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分析研究;生活质量;施工技术;工程设计  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既可以给人以视觉满足,而且还能带动一定的环境效益。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园林景观正在从以往单单的环境功能,逐渐朝着综合性园林
期刊
摘 要:“摩西十诫”是西方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不仅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的道德法律演变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笔者通过对“摩西十诫”与西方法典关系,从西方法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揭示它与西方道德法律的联系。本文首先概述了“摩西十诫”的来源;然后对其与西方道德文明及法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当今的现实化进行了初步展望。  关键词:“摩西十诫”;西方道德;西方法律
期刊
摘 要:小说《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讲述了林七月与李安生两个人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这部作品后来又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等,本文以曾国祥执导的电影为例,以电影对小说的承袭以及开拓入手,闡释女性主义身体叙事,进而探讨名作改编的意义。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改编;青春成长;女性主义  曾国祥执导的电影《七月与安生》是根据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林七月与李安生从13岁到27
期刊
摘 要: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日本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诸多影响。其中,儒学作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在传入日本后,于不同历史时期也在日本社会发挥着诸多作用。中国儒学在日本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了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思想武器。  关键词:中国儒学;日本化  根据公元前720年成书的日本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传说,中国儒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