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当地品位、价值极高的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鉴于此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与开发模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历史遗迹;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45-02
一、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概况
(一)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吐鲁番地区凭借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迅速成为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当地旅游产业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已经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步升级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业。
(二)旅游收入水平提高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吐鲁番地区旅游业质量不断改善,产业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2009年,当地仅国内旅游收入9.5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003万美元。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产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现状
(一)古迹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吐鲁番地区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00余处文物遗迹,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是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本,是当地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中尤以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公塔(额敏塔)、坎儿井等最为著名。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部10公里处,为车师民族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所建,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中段北道的门户。
高昌故城因“地势宽敞,人庶昌盛”得名,由汉朝军队在此屯田积粮、修造壁垒而始建。西汉时期在此设高昌壁,后历经时代变迁而不断扩建。
苏公塔是吐鲁番地区伊斯兰风格建筑中的杰出之作,为清朝时期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子苏莱曼所建,塔高44米,为砖体结构,整体无一根木料,体现了当时维吾尔族建筑大师的高超技艺。
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分量极重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引水灌溉系统的重要代表,坎儿井体现了当地居民在恶劣环境中生产和发展的聪明智慧。
(二)古迹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吐鲁番一度是中国西域丝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因此保留有众多价值极高的历史遗迹。例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坎儿井、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吐峪沟石窟寺、台藏塔等已被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如今,这些代表吐鲁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颇具吸引力的宝贵资源。
三、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加大古迹旅游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
吐鲁番地区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大多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鉴于当地干旱多风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游客参观游览的影响,使得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相关部门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投入力度,从而使这些珍贵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二)普及和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遗址,因而在当地加强民众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尤其对于青少年应开展相关的文化普及和知识教育工作。此外,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群体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从而使大众能够自觉地保护文物古迹。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根本上避免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活动。2006年9月,某影视剧组在吐鲁番拍摄活动期间将唐代大墩烽燧遗址损坏,虽然此后文物保护部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工作,但是造成的损失不言自明。此外,游客在旅游参观过程中对文物古迹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破坏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拓展渠道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破坏行为的监管力度。
四、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良好互动
由于历史文物古迹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在开发时更应该积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吐鲁番地区的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当地古迹资源的保护无论是从文物保护自身而言,还是对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保护好文物古迹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可以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和其他相关方面的促进作用。将两者良好结合,可以实现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品牌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吐鲁番地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投入,将“吐鲁番”这一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吐鲁番葡萄节的举办以及“吐鲁番学”的逐渐升温,为扩大吐鲁番的影响力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旅游产业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在宣传促销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深度和覆盖范围,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渠道宣传吐鲁番,提升其在游客候选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从而推动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旅游淡季市场开发
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吐鲁番地区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差别较大。旺季一般在每年的夏、秋,游客接待量的80%左右都是在这段时间,其他时间一般为旅游淡季。如此明显的季节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旅游市场的不完善性,因而应该通过多方面努力开发淡季旅游市场,如发展完善冬季旅游项目,开创其他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同时,能够与主要旅游吸引物有效连接,在保持吐鲁番地区原有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当地旅游市场,避免各方面资源的浪费,实现旅游市场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水平的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产业链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于旅游业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吐鲁番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在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方面处于劣势,因而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前来工作、发展,并通过相关的培训机构对各个旅游相关企业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动力。只有拥有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推动吐鲁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竹青.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2]田德旺,朱捷.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邓光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梁彤谨.新疆旅游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5]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徐琪.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7,(4).
[7]谷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8]杨新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实事求是,2001,(06).
[9]杜宣.旅游业发展中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10]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河南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
[11]李明伟.丝路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12]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13]赵建宇.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8).
[14]韩春鲜.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
[15]齐天锋.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关键词]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历史遗迹;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45-02
一、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概况
(一)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吐鲁番地区凭借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迅速成为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当地旅游产业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已经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步升级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业。
(二)旅游收入水平提高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吐鲁番地区旅游业质量不断改善,产业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2009年,当地仅国内旅游收入9.5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003万美元。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产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现状
(一)古迹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吐鲁番地区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00余处文物遗迹,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是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本,是当地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中尤以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公塔(额敏塔)、坎儿井等最为著名。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部10公里处,为车师民族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所建,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中段北道的门户。
高昌故城因“地势宽敞,人庶昌盛”得名,由汉朝军队在此屯田积粮、修造壁垒而始建。西汉时期在此设高昌壁,后历经时代变迁而不断扩建。
苏公塔是吐鲁番地区伊斯兰风格建筑中的杰出之作,为清朝时期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子苏莱曼所建,塔高44米,为砖体结构,整体无一根木料,体现了当时维吾尔族建筑大师的高超技艺。
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分量极重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引水灌溉系统的重要代表,坎儿井体现了当地居民在恶劣环境中生产和发展的聪明智慧。
(二)古迹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吐鲁番一度是中国西域丝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因此保留有众多价值极高的历史遗迹。例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坎儿井、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吐峪沟石窟寺、台藏塔等已被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如今,这些代表吐鲁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颇具吸引力的宝贵资源。
三、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加大古迹旅游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
吐鲁番地区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大多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鉴于当地干旱多风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游客参观游览的影响,使得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相关部门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投入力度,从而使这些珍贵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二)普及和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遗址,因而在当地加强民众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尤其对于青少年应开展相关的文化普及和知识教育工作。此外,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群体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从而使大众能够自觉地保护文物古迹。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根本上避免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活动。2006年9月,某影视剧组在吐鲁番拍摄活动期间将唐代大墩烽燧遗址损坏,虽然此后文物保护部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工作,但是造成的损失不言自明。此外,游客在旅游参观过程中对文物古迹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破坏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拓展渠道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破坏行为的监管力度。
四、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良好互动
由于历史文物古迹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在开发时更应该积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吐鲁番地区的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当地古迹资源的保护无论是从文物保护自身而言,还是对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保护好文物古迹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可以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和其他相关方面的促进作用。将两者良好结合,可以实现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品牌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吐鲁番地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投入,将“吐鲁番”这一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吐鲁番葡萄节的举办以及“吐鲁番学”的逐渐升温,为扩大吐鲁番的影响力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旅游产业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在宣传促销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深度和覆盖范围,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渠道宣传吐鲁番,提升其在游客候选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从而推动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旅游淡季市场开发
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吐鲁番地区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差别较大。旺季一般在每年的夏、秋,游客接待量的80%左右都是在这段时间,其他时间一般为旅游淡季。如此明显的季节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旅游市场的不完善性,因而应该通过多方面努力开发淡季旅游市场,如发展完善冬季旅游项目,开创其他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同时,能够与主要旅游吸引物有效连接,在保持吐鲁番地区原有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当地旅游市场,避免各方面资源的浪费,实现旅游市场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水平的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产业链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于旅游业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吐鲁番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在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方面处于劣势,因而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前来工作、发展,并通过相关的培训机构对各个旅游相关企业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动力。只有拥有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推动吐鲁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竹青.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2]田德旺,朱捷.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邓光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梁彤谨.新疆旅游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5]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徐琪.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7,(4).
[7]谷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8]杨新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实事求是,2001,(06).
[9]杜宣.旅游业发展中文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10]席丽娟,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河南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
[11]李明伟.丝路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12]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13]赵建宇.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8).
[14]韩春鲜.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
[15]齐天锋.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