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生与《庄子》英译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520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华兹生的《庄子》英语全译本是当代美国汉学界的重要中国哲学典籍翻译成果。他的《庄子》英译建立在严谨的汉学研究基础上,自由是他对《庄子》的核心解读。华兹生在翻译过程中参阅中西庄学研究的权威著作和译作,尽量采用字面译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用词和句式,译文忠实而不失典雅。华兹生《庄子》全译本的出版对西方读者全面认识和了解庄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华兹生 《庄子》 汉学翻译 参考版本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汉学家华兹生教授(Burton Watson,1925—2017)的《庄子》英译本是20世纪北美汉学界杰出的文学译本。华兹生的译文解读可靠,译笔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普遍认可的《庄子》英译本翘楚,被诺顿、朗文、贝德福德等权威世界文学选集收录,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走入英语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兹生对《庄子》的翻译和出版可分为选译和全译两种。196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华兹生《庄子》选译本(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旨在为西方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忠实准确、可读性强的东方经典。1964年版《庄子》选译本包括《庄子》内篇7章、外篇3章、杂篇1章,共计11篇英译,全文翻译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秋水》《至乐》《达生》和《外物》,该译本的人名均为魏格玛拼音。1996年哥伦比亚大学再版了这个选译本,人名仍用魏格玛拼音。哥伦比亚大学2003年再次出版这一选译本时,人名才改用现代汉语拼音。为了向西方读者更全面地展示《庄子》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想,哥伦比亚大学计划推出全译本《庄子》。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推出了华兹生英译的《庄子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这部中国哲学典籍的文学性翻译杰作被列入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汉学家狄百瑞教授主持的东方经典翻译工程系列。尽管这一全译本的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而非专家学者,狄百瑞仍认为华兹生高质量的《庄子》全译本对美国汉学界深入研究庄学提供了学术基础。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再版了这部全译本,并将人名由原来的魏格玛拼音改为现代汉语拼音。
  作为一个汉学翻译家,华兹生对《庄子》有自己的研究和解读,认为《庄子》在早期中国文学传统中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其一,这部散文著作很少涉及政治或治国理政话题。庄子极少像孔子、孟子、墨子或中国古代法家、哲学家那样向统治者提出建议,而是主要关注生命和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自由。华兹生认为自由是《庄子》的核心主题。庄子的自由不是政治、社会和经济自由,而是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庄子追求提升人的心灵,認为世人对好坏正误的评判相对狭隘,人只有超越评判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华兹生认为庄子与道融合,达到彻悟之境界,专注自身的自由和正直,自不会理会世间的价值观,这就是庄子哲学独特的去政治化方面。其二,庄子善于运用广博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阐释哲学。庄子灵性的语言时而与神灵、灵兽相遇,时而与虫鸟对话,时而又与古之圣贤论道。早期中国文学著作中鲜有类似的想象力丰富、讥讽辛辣的寓言体文本,华兹生认为没有一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著作能在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上与《庄子》媲美。
  华兹生翻译《庄子》时尽力根据原文字面意义进行翻译,译文语言忠实于原文用词和句式。在不得不放弃字面翻译时,他依靠精深的汉学研究基础判断原文词义并进行灵活的释译。英国著名汉学家韦利认为翻译《庄子》与其说是翻译《庄子》的文本,不如说是翻译《庄子》的文本评论。华兹生赞同韦利的观点,因为《庄子》原文本身就有错误,某些用词甚至让人费解,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查阅典籍以辨析异意的词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译者的译文也只会是众多解释中合理的一种。华兹生认为要翻译好《庄子》这样高深玄奥的中国哲学典籍就必须对平行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华兹生指出,中国古代道家的两部重要典籍《淮南子》和《列子》对深入研究《庄子》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华兹生还认为翻译《庄子》的难点在于对哲学术语的处理。“道”“天”和“德”是《庄子》中频繁出现的三个哲学术语。华兹生将“道”译为“the way”,保持其在翻译《墨子》《荀子》和《韩非子》中对“道”翻译的一致性。但同时他也指出庄子对“道”的阐释不同于墨子、荀子和韩非子,读者需要在阅读这些文本时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华兹生把《庄子》中的“天”译为“Heaven”或“heavenly”,他认为庄子的“天”意为自然,是与人工雕琢相对立的自然,或者说是“道”(the way)的近义词。读者在阅读墨子、荀子和韩非子时也会碰到这个“天”字,但与庄子中的“天”不同。华兹生将《庄子》中的“德”译为“virtue”,认为除了指给人提供帮助或为某人做好事外,“德”字在《庄子》中有多种含义且各不相同。庄子有时使用“德”字表示传统美德即儒墨之美德,但这种情况下的“德”字具有消极不佳的隐性含意;有时庄子又将“德”作为一个好的意义来使用,“德”字被用来指得道之人的真正品德(true virtue)或主要力量(vital power)。韦利将老子《道德经》的书名译为“The Way and Its Power”,将“德”字译为“power”,正与《庄子》中“德”字的这一含义相符合。在翻译《庄子》时,华兹生并不试图区分“德”的以上两层不同含义,因为他不希望在英文语言上强加原文本中本来就不明晰的晦涩差异。华兹生进而指出,读者在阅读《庄子》时应时刻牢记,庄周所指的“德”与“得道”的“得”或“获得”的“得”皆为同音异义字,且是一语双关,指的是一位真正道家修行者的“悟道”或“得道”。华兹生认为庄子创造了各种神奇高调的“假”术语来意指“道”或那些与“道”合一的人。在翻译这些术语时,他采用了直译,并且将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如Great Clod、Supreme Swindle、True Man。华兹生认为读者无须弄清这些术语的确切含义,因为这些术语最终都会指向本质相同的同一事物,即“不可描述之绝对”(Inexpressible Absolute)。   华兹生翻译《庄子》时主要参看的是中国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1947年于上海出版的《庄子补正》。华兹生认为刘文典的《庄子补正》有着卓越的易读性,但他并不总按刘文典的标点断句翻译。世界上研究《庄子》的各种著作早已汗牛充栋,华兹生认为在翻译《庄子》时直接或间接地列出所有参考过的评论是不切实际的。他的翻译脚注必会提及的是他在翻译中所采纳遵循的存疑篇章的评论者的名字。另有两部著作对华兹生的《庄子》翻译起到了帮助:一部是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关锋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华兹生认为这是一部详尽的《庄子》现代汉语翻译和研究著作,很适合读者参阅;另一部是日本著名文学教授福永光司(Fukunaga Mitsuji)中国古典选系列的日文译《莊子》(Sōshi)。华兹生指出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仅限“内篇”七个篇章的翻译和研究,福永光司则翻译了《庄子》的全文,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共出版了三卷。以上两部著作吸收了当时庄学研究的成果,囊括了许多有价值的注释和解释。除福永光司教授的《莊子》日文译本外,华兹生还参阅了日本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者原富男(Hara Tomio)教授1962年于东京出版的当代日文全译本《莊子今译》(Gendaigoyaku Sōshi)。华兹生认为庄子的相关哲学研究中也有三部著作值得参阅:第一部是1934年上海出版的郎擎霄《莊子学案》,第二部是1962年北京出版的集结冯友兰、关锋和其他庄子研究专家的论文集《庄子哲学讨论集》,第三部是1964年东京出版的福永光司研究庄子思想的著作《莊子》。此外,华兹生还指出1947年哈佛燕京学社汉学检索系列第二十期增刊《庄子语汇索引》对庄子的译者和学习者也有很大助益。
  华兹生翻译《庄子》时还参阅了早期英语世界三个重要的《庄子》英译本:翟里斯的《庄子:神秘家、道德家和社会改革家》(Chuang Tzu: Mystic,Moralist,and Social Reformer,1889)、理雅各的《东方圣书》(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中的《庄子》全译、魏鲁男的《庄周语录》(The Sayings of Chuang Chou,1963),以上三部英文译作均是对《庄子》的全文翻译。此外,华兹生还参考了三部重要的《庄子》节选英译本,分别是冯友兰1933年在上海出版的《庄子》(Chuang Tzu)内篇七章的英译文、韦利著作《中国古代思想的三种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1939)中对庄子部分篇章的节选翻译,以及林语堂著作《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1948)中部分有关庄子的选译篇章。
  《庄子》是东方最卓越的心灵著作之一,其创作以大胆的哲学想象和引人入胜的文学风格享誉世界。华兹生扎实的汉学研究充分保证了其翻译《庄子》的质量,他的《庄子》英译本为西方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华兹生凭借其高超的译艺向西方读者传达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语言的精妙,为《庄子》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做出极大贡献。继翟里斯、理雅各和魏鲁男的译本之后,华兹生的《庄子》全译本也将作为英语世界的重要译本而永放光芒。
  注:本文是作者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 郎擎霄.庄子学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3] 刘文典.庄子补正[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Waley,Arthur.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 Watson,Burton.Early Chinese Literature[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6] Watson,Burton.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7] Watson,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作 者: 杨翔鸥,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翻译、美国汉学、中国典籍英译。
  编 辑: 赵斌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林海音以其温婉的笔调,细腻的情感,生动活泼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本文以林海音作品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旧社会、新时代的两个不同阶段的女性命运以及人生经历,探讨表层形象背后的深层女性意识,包括对传统女性命运的观照,以及对新时代女性命运的探索。  关键词:林海音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林海音是中国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日本,成长在北平,创作于台湾。而不论是以北平为背
期刊
摘 要:“幽玄”是日本传统文学和古典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学概念和审美范畴,相比于“物哀”的重情与哀,“幽玄”更重视审美的“思”与“深度”。川端康成的《古都》不仅秉承了其一贯的自然美学观,还独具“幽玄”审美风味。作者通过对古都自然风物“幽玄”之美的描绘,传达出古都风物孕育出人的情感的“幽玄”,结合京都王朝纤细优雅之美,进而阐发古都风物与人情文化折射出的日式哲学与东方美学的“幽玄”之趣。  关键词:川端
期刊
摘 要: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农村逐渐走向没落,许多作家也带着自己的社会关注为农村立言,作家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从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凋零的生存环境以及农村与城市“不自量力”的对抗等悲哀的现状出发,表现出对中原农村没落的无奈与哀伤。  关键词:李佩甫 农村 悲哀  网络上曾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中国农村已踏入最危险的境地》从环境、礼仪、生活习惯等方面简单明了地指出了我国农村逐渐走向
期刊
摘 要:自媒体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有很大差别,语言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变异。自媒体语言变异有其积极意义,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自媒体中的不符合语言生态规律的变异现象对青年学生群体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自媒体 语言变异 语言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形式逐渐进入受众视野。所谓自媒体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
期刊
摘 要:石一枫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品讲述了由湖南农村进入北京的陈金芳,在城市艰难求存,几经沉浮,最终锒铛入狱的故事。在陈金芳身上,读者看到了一个进城青年由奋斗变为堕落的人生历程。为了活得有点人样儿,她努力过,抗争过,最终却偏离了原先制定的人生轨道,在挣扎中滑向了黑暗的深渊。  关键词:石一枫 挣扎 悲剧 陈金芳  随着经济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到来,在生存的压
期刊
摘 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西南部,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日益没落,道德沦丧,导致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疏离和异化的冲突关系。每个人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反映出美国文化中存在的道德困惑与危机。此外,美国社会中人们对于金钱的膜拜和毒品的迷恋让已经存在的道德困惑和信仰危机进一步深化。通过《老无所依》,麦卡锡的美国叙事揭示出作为集合个体的美国文化所身处的困境。这些深深地困扰着这个民族的问题包括:毒品交易
期刊
摘 要:爱伦·坡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一系列哥特短篇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拥有精神病态人格的男性主人公,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结合他的创作经历,从叙事语言、两性关系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其笔下的男性精神变态者形象,看到其中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他们共同构成爱伦·坡短篇小说中别具一格的象征。通过整理归纳,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自我压抑型、精神压抑型、肉体压抑型。  关键词:爱伦·坡 惊悚小说 精神病态
期刊
摘 要:语言艺术的开端在民间文学,民间文本以惊人的想象力和令人着迷的表现力,为书面文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当代藏族作家阿来着力发掘藏族民间文学的深厚内涵,其代表作《尘埃落定》在文本上呈现出多体裁混合的互文现象,为藏族民间文本的再生提供了巨大的场域,也增加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体风格建构。  关键词:民族文学 民间文学 《尘埃落定》 文体互文  体裁互文性指在一个语篇中的不同文体、语域和体裁的混合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的版本众多,所包含的序跋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序跋资料揭示了《儒林外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创作主旨;品评了《儒林外史》真实、个性丰富、取之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人物形象;分析了《儒林外史》绘声传神、“婉而多讽”、寓庄于谐、言浅意深的语言特色。序跋中的这些批评分析,对于后人研究《儒林外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 序跋 创作主旨
期刊
摘 要:温庭筠少有天赋、才华横溢,是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他的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辞藻华丽。《牡丹二首》是他的代表之作之一。温庭筠诗风香艳,他笔下的牡丹花婀娜多姿,娇媚艳丽,如娇滴滴的美人;同时,其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失意人生,又赋予其牡丹诗更深的含义:对繁华转瞬即逝的感慨、壮志未酬的哀叹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温庭筠 牡丹花 《牡丹二首》  水漾晴红压叠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