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现场短新闻的构成以及它与短新闻、新闻的关系,目的在于探求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规律。总的来说,新闻采写,特别是现场短新闻采写,可以概括为“成在写作,功在踏访”写作是第二位的,采访是第一位的;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现场踏访尤为重要。
现场踏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是:
第一,重事实,少框框。
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纲,便于有目的地摘录资料、引导发言;现场采访,一般处于事发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难以预料,只能因事制宜,不宜事先拟定提纲,带着框框,否则,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丢掉重要题材,需要的是观察分析,抓住最有价值的事实。一些突发事件更是这样,事先难以预料事物发展的进程,只有求助于观察分析,做到随机应变。
第二,少动手,多动脑。
一般采访,重在问和记;现场采访,事发迅速,变化多端,要把什么都记在本上是很困难的。甚至因为记录而耽误对现场的观察,丢掉重要事实。因此,主要靠脑子记忆,记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如人名、时间的记录等,一些未记准确或疏漏之处,要放到事后补充采访中去解决。
第三,不坐等,要跟踪。
有的事发时间长、范围宽,只坐等在一个地方不行。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的客观需要,跟踪踏访,否则,把握不到现场宏观情况,既难以事后补充采访,也就难以最后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取舍。
第四,跳出过程,抓住细节。
采访需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但更需要重视细节的把握。尤其是现场短新闻,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尤其富于现场感;细节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景、音响和气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充分把握了这些具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活、写好。
第五,既要抓正面事实,也要顾及反面材料。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成绩中包含着缺点、失误,前进中包含着困难、失败,一帆风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因此,采访是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一齐抓。这样,才可能对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有个准确的观察、分析和估价。尤其是现场短新闻。要求有一个既讲成绩又讲缺点、既讲顺利又讲困难的一面的立体结构,不作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就很难写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来,也难以把新闻写真,取信于受众。
采访是成功之本,固然重要,但现场踏访只是为写好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要把它写好还需另有功底。新闻要短,但不是只要短了就是好新闻;采访要深入现场,也不是只要把握了目击的事实就可以把现场短新闻写好。虽然“功在踏访”,还要“成在写作”,只有写好了,使新闻事实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才能获得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
一是主题的提炼与把握。所有的新闻写作都有个主题的提炼问题,但现场新闻的主题提炼更为重要:因其短,主题要能抓住其特点。否则,不是淡而无味提不起精神,就是满盘珍珠无线穿散而臃肿;不是泥沙俱下无珍品,就是观点加事例短而无义。因此,提炼与把握好主题。就成了现场短新闻写作的首要问题。主题要求“高、尖、新”。现场短新闻首先要求主题要“尖”,量体裁衣。几百字的短文,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沙里淘金,散光聚焦,口子很小,一针见血。口子小,主题尖,信息密度大,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主题也要立意“高”。紧紧扣住新闻事实固有的价值。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表达舆论,并通过表达舆论指导工作,影响事物的进程。那种就事论事、不能揭示事物固有的发展倾向,是难以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获得良好社会效果的。高手作者能够做到主题立意高,但又不是虚晃一枪。而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读了深受启迪。主题思想要“新”,这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现场短新闻则更是如此,要抓住新闻事实的特点,抓住闪光的思想,不然,文字虽短,却可能成为一杯“凉水”;材料虽然是现场摄取到的也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新意的僵躯。因此,主题既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也不能旧瓶装新酒,老套套;需要的是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才能新颖引人。
二是文章的构思与结构。有人说,文章的主题确定之后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这话不完全对。因为,主题确定后,还有构思与结构、选材与概括、形式与表述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如果构思、结构不好,不能充分体现出主题思想来,不仅仅文章很难写好,甚至会犯小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文不切题,尤其是现场短新闻。是凝聚、短小的立体报道,既要紧紧把握主题思想,又要巧妙地体现主题。虽然文字短小,又要短中见曲,曲中见深;虽然要用事实说话,又要事理交融,情景并茂;虽然文小理直,又不要说好一切都好,说坏一切都坏,要好中看到不足,顺利中预示出前进中的困难。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真实、全面、立体地反映出事实的本来面目。这个要求很高,但这正是现场短新闻所应该发挥的优势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三是文章的选材与概括。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村”,这话不假;我说绿叶还需红花映,没有红花,绿叶也暗淡无光。如果说构思和结构是绿叶,材料和概括是红花,构思、结构再好,没有很好的材料和概括。也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场短新闻,文字少、容量小,不可能搞“文海战术”、“文字游戏”。只能选一两例,如一例选择不当,就可能全盘皆输。既设有深度,又很难有文彩,再巧妙的构思、结构,因得不到衬托而失去光彩。因此,选材既要典型、精当。又要贴切、适度;同时,还要善于概括,以增强文章的信息量和思想性。如果一篇文章仅有一两事例加观点,没有很好的概括,不仅难以交待新闻背景,没有厚度,也难以耐读。概括是万万不可缺少的,问题是如何概括。概括有概意的,有概事的,通常有的新闻所以失败,就在于不着边际、空话连篇。使新闻长而空。无论概意或概事,均需从新闻事实本身去挖掘和提炼。作品的成功,与发挥选材与概括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现场踏访,既要遵循一般采访规律;更要注意现场采访的特殊规律;重在观察。具体来说是:
第一,重事实,少框框。
现场采访与一般翻资料、开座谈会的采访不同,后者需要有个采访提纲,便于有目的地摘录资料、引导发言;现场采访,一般处于事发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难以预料,只能因事制宜,不宜事先拟定提纲,带着框框,否则,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丢掉重要题材,需要的是观察分析,抓住最有价值的事实。一些突发事件更是这样,事先难以预料事物发展的进程,只有求助于观察分析,做到随机应变。
第二,少动手,多动脑。
一般采访,重在问和记;现场采访,事发迅速,变化多端,要把什么都记在本上是很困难的。甚至因为记录而耽误对现场的观察,丢掉重要事实。因此,主要靠脑子记忆,记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如人名、时间的记录等,一些未记准确或疏漏之处,要放到事后补充采访中去解决。
第三,不坐等,要跟踪。
有的事发时间长、范围宽,只坐等在一个地方不行。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的客观需要,跟踪踏访,否则,把握不到现场宏观情况,既难以事后补充采访,也就难以最后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取舍。
第四,跳出过程,抓住细节。
采访需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但更需要重视细节的把握。尤其是现场短新闻,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尤其富于现场感;细节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景、音响和气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充分把握了这些具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活、写好。
第五,既要抓正面事实,也要顾及反面材料。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成绩中包含着缺点、失误,前进中包含着困难、失败,一帆风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因此,采访是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一齐抓。这样,才可能对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有个准确的观察、分析和估价。尤其是现场短新闻。要求有一个既讲成绩又讲缺点、既讲顺利又讲困难的一面的立体结构,不作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就很难写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来,也难以把新闻写真,取信于受众。
采访是成功之本,固然重要,但现场踏访只是为写好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要把它写好还需另有功底。新闻要短,但不是只要短了就是好新闻;采访要深入现场,也不是只要把握了目击的事实就可以把现场短新闻写好。虽然“功在踏访”,还要“成在写作”,只有写好了,使新闻事实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才能获得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
一是主题的提炼与把握。所有的新闻写作都有个主题的提炼问题,但现场新闻的主题提炼更为重要:因其短,主题要能抓住其特点。否则,不是淡而无味提不起精神,就是满盘珍珠无线穿散而臃肿;不是泥沙俱下无珍品,就是观点加事例短而无义。因此,提炼与把握好主题。就成了现场短新闻写作的首要问题。主题要求“高、尖、新”。现场短新闻首先要求主题要“尖”,量体裁衣。几百字的短文,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沙里淘金,散光聚焦,口子很小,一针见血。口子小,主题尖,信息密度大,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主题也要立意“高”。紧紧扣住新闻事实固有的价值。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表达舆论,并通过表达舆论指导工作,影响事物的进程。那种就事论事、不能揭示事物固有的发展倾向,是难以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获得良好社会效果的。高手作者能够做到主题立意高,但又不是虚晃一枪。而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了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读了深受启迪。主题思想要“新”,这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现场短新闻则更是如此,要抓住新闻事实的特点,抓住闪光的思想,不然,文字虽短,却可能成为一杯“凉水”;材料虽然是现场摄取到的也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新意的僵躯。因此,主题既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也不能旧瓶装新酒,老套套;需要的是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才能新颖引人。
二是文章的构思与结构。有人说,文章的主题确定之后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这话不完全对。因为,主题确定后,还有构思与结构、选材与概括、形式与表述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如果构思、结构不好,不能充分体现出主题思想来,不仅仅文章很难写好,甚至会犯小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文不切题,尤其是现场短新闻。是凝聚、短小的立体报道,既要紧紧把握主题思想,又要巧妙地体现主题。虽然文字短小,又要短中见曲,曲中见深;虽然要用事实说话,又要事理交融,情景并茂;虽然文小理直,又不要说好一切都好,说坏一切都坏,要好中看到不足,顺利中预示出前进中的困难。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真实、全面、立体地反映出事实的本来面目。这个要求很高,但这正是现场短新闻所应该发挥的优势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三是文章的选材与概括。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村”,这话不假;我说绿叶还需红花映,没有红花,绿叶也暗淡无光。如果说构思和结构是绿叶,材料和概括是红花,构思、结构再好,没有很好的材料和概括。也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场短新闻,文字少、容量小,不可能搞“文海战术”、“文字游戏”。只能选一两例,如一例选择不当,就可能全盘皆输。既设有深度,又很难有文彩,再巧妙的构思、结构,因得不到衬托而失去光彩。因此,选材既要典型、精当。又要贴切、适度;同时,还要善于概括,以增强文章的信息量和思想性。如果一篇文章仅有一两事例加观点,没有很好的概括,不仅难以交待新闻背景,没有厚度,也难以耐读。概括是万万不可缺少的,问题是如何概括。概括有概意的,有概事的,通常有的新闻所以失败,就在于不着边际、空话连篇。使新闻长而空。无论概意或概事,均需从新闻事实本身去挖掘和提炼。作品的成功,与发挥选材与概括的作用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