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潭县陈旗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價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渗透德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在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时,老师们可以先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悲胜思、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等。
三、通过教师以身作则教学渗透德育
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最直接接触的人,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语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才会信服教师;其次,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可能教师某一句不规范的言语就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好的影响;最后,我国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流传了几千年的优良美德,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体现了这些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文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爱国主义的文章时,教师要结合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些外难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真实事例中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坚毅的意志,树立崇高的理想,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有追求的人。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而在习作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限的空间里,观察、交流,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的火花,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所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五、总结
总之,新时代,新德育。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2]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曹秀清.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2(Z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價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渗透德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在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时,老师们可以先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老师可以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悲胜思、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等。
三、通过教师以身作则教学渗透德育
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最直接接触的人,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语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才会信服教师;其次,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可能教师某一句不规范的言语就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好的影响;最后,我国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流传了几千年的优良美德,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体现了这些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文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爱国主义的文章时,教师要结合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些外难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真实事例中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坚毅的意志,树立崇高的理想,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有追求的人。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而在习作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限的空间里,观察、交流,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的火花,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所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五、总结
总之,新时代,新德育。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2]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曹秀清.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