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将学生置于愉悦的学习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科学的关键所在,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入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犹如在学生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通过设计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来。如教学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难点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当汤圆或饺子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而当汤圆或饺子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然后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一块小铁石放入盛满水的脸盆中,问学生:“小铁块为什么下沉?”学生则回答:“因为铁块重,所以下沉。”紧接着又问学生:“大轮船也是钢铁制成的,比小铁块重得多,为什么它却可以漂浮在水面呢?”学生听后立刻进入思考。这样不但为新知的探索留下了悬念,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趣味入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学、好新的特点。在教学《被压缩的空气》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玩一个“用注射器做的空气枪”的游戏,学生玩后引发出一个个问题:“空气枪里子弹为什么会射出去的?”“空气枪是怎么制作的?”“空气枪里的子弹能不能射得更远些?”……通过一个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维持这样的学习动机进入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三、实验入境,激发学生操作学习动机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讲《大气压力》时,教师把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盖上杯口,杯中不能有气泡,这时教师巧妙地问:“同学们注意,老师把杯子倒过来水会怎样?”实验像魔术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求知若渴的情趣被触发了,学生产生了疑问,水到底会不会流出来呢?教师不必发表意见,只需把杯子倒过来,在有悖常理的情境矛盾中,科学探究问题自然萌发。“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四、生活入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教师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五、多媒体入境,加深感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运用,尽可能真实,要有吸引力。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并不很清楚。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地再现火山和地震的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并为推测地表的形态找到了依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境因情而生动,教学进入情感领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利用情境,把科学知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问题入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犹如在学生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通过设计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来。如教学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难点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当汤圆或饺子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而当汤圆或饺子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然后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将一块小铁石放入盛满水的脸盆中,问学生:“小铁块为什么下沉?”学生则回答:“因为铁块重,所以下沉。”紧接着又问学生:“大轮船也是钢铁制成的,比小铁块重得多,为什么它却可以漂浮在水面呢?”学生听后立刻进入思考。这样不但为新知的探索留下了悬念,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趣味入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学、好新的特点。在教学《被压缩的空气》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玩一个“用注射器做的空气枪”的游戏,学生玩后引发出一个个问题:“空气枪里子弹为什么会射出去的?”“空气枪是怎么制作的?”“空气枪里的子弹能不能射得更远些?”……通过一个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维持这样的学习动机进入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三、实验入境,激发学生操作学习动机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讲《大气压力》时,教师把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盖上杯口,杯中不能有气泡,这时教师巧妙地问:“同学们注意,老师把杯子倒过来水会怎样?”实验像魔术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求知若渴的情趣被触发了,学生产生了疑问,水到底会不会流出来呢?教师不必发表意见,只需把杯子倒过来,在有悖常理的情境矛盾中,科学探究问题自然萌发。“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四、生活入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教师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抵抗弯曲》的教学中,我找到一些多媒体资料导入新课:2006年3月28日韩国桑苏大桥瞬间倒塌,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条横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突然倒塌,上海某工厂钢结构厂房倒塌的事故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横梁抵抗弯曲性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这一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五、多媒体入境,加深感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运用,尽可能真实,要有吸引力。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并不很清楚。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地再现火山和地震的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并为推测地表的形态找到了依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境因情而生动,教学进入情感领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利用情境,把科学知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