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在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通过朗读形成德育渗透;借助字词剖析突破德育感受难点;借助背景介绍形成德育教育;在生活感悟在形成德育认同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德育渗透的对策探索。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生活感悟熏陶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语言学习的媒介,承载着传播良好审美观、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这和德育教学高度契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在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这项要求就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整合阅读与德育的双向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的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德育素材,这也为我们通过语文学习渗透德育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德育渗透的对策探索。
一、“以读代讲”渗透德育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是“以读代讲”的主要理论。长期以来,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传统的学法。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熔化,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形式,通过朗读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知识的德育渗透思想内容。
案例一:长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正音。
学生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正确的读出来吧。
学生提问回答,教师纠正。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听多媒体朗读示范,然后自己练习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
教师:下面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要读出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学生活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
A: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B: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A: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B: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A: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B:山间绿树红花,
A:江上竹筏小舟,
B: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齐: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像朗诵词一样的表演朗读。
代表表演。
教师强化: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桂林上水真美。
生:我觉得祖国有这样的美景我很骄傲。
生:我想要去看看桂林。
生: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景呢?我想了解。
教师强化:是呀,朗读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美景,我们要好好学习,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并有自己的笔来记录,就像作者一样。
这样的设计就是“以读代讲”渗透德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
二、“剖析词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剖析词句”,在字里行间的分析之中找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体会到作者的点滴心思,体会主题,形成思想内化,并完成德育渗透。
案例二:教学长教版四年级《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读文。
学生代表朗读。
教师:多媒体出示句子“抽血时……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
生:微笑
生:一动不动
教师:为什么会选这两个词呢?
生:这两个词体会到了贝贝的心理。
教师:是呀,每个人都打过针,打针时是不会微笑的,贝贝的微笑是因为对妹妹的爱,一动不动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一定是认为自己要死了。
生:他不哭不闹,一定是很坚强的。
教师:多媒体出示句子“医生正想笑贝贝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他得勇敢震撼了。”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转念间”和“震撼”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震撼是指内心的撞击;转念间则表示时间很短暂。
教师:这个解释又能说明什么呢?
生:医生对贝贝很敬佩,虽然刚开始觉得好笑,但是很快就转变了。
生:作者用词很用心,让我们感觉到了同样的震撼。
这样的设计就通过字词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了兄妹之间那令人敬佩的爱,主人公那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
三、“背景介绍”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多,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写作背景”的介绍,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对策。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我的“自白”书》时,教师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同学们收集资料,然后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英雄牺牲的背后有怎样的理想。同时,再结合现在的情况,请同学们会看“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式片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进行完成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
四、“生活感悟”渗透德育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反应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有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生活感悟”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病房里的故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去病房看病人的情境,然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大卫会对吉姆说些什么?思考后,把他想说的话写在日记本上。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应该像吉姆学习点什么?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亲人、同学、老师,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呢?联系上生活是很简单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认同感,认为自己所接触到的德育感受是可以在生活知识展现出来的。就是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的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语文知识在展现个人道德水平的应用价值。
笔者联系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进行几点探索和思考。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母科,有传承文化精神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帮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情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从各个方面给学生渗透德育理念,久而久之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冬.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J].学苑教育,2011,(12).
[2]杨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4,(03).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生活感悟熏陶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语言学习的媒介,承载着传播良好审美观、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这和德育教学高度契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在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这项要求就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整合阅读与德育的双向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的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德育素材,这也为我们通过语文学习渗透德育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德育渗透的对策探索。
一、“以读代讲”渗透德育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是“以读代讲”的主要理论。长期以来,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传统的学法。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熔化,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形式,通过朗读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知识的德育渗透思想内容。
案例一:长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正音。
学生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正确的读出来吧。
学生提问回答,教师纠正。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听多媒体朗读示范,然后自己练习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
教师:下面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要读出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学生活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
A: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B: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A: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B: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A: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B:山间绿树红花,
A:江上竹筏小舟,
B: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齐: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像朗诵词一样的表演朗读。
代表表演。
教师强化: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桂林上水真美。
生:我觉得祖国有这样的美景我很骄傲。
生:我想要去看看桂林。
生: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景呢?我想了解。
教师强化:是呀,朗读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美景,我们要好好学习,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并有自己的笔来记录,就像作者一样。
这样的设计就是“以读代讲”渗透德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
二、“剖析词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剖析词句”,在字里行间的分析之中找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体会到作者的点滴心思,体会主题,形成思想内化,并完成德育渗透。
案例二:教学长教版四年级《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读文。
学生代表朗读。
教师:多媒体出示句子“抽血时……只是向临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
生:微笑
生:一动不动
教师:为什么会选这两个词呢?
生:这两个词体会到了贝贝的心理。
教师:是呀,每个人都打过针,打针时是不会微笑的,贝贝的微笑是因为对妹妹的爱,一动不动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一定是认为自己要死了。
生:他不哭不闹,一定是很坚强的。
教师:多媒体出示句子“医生正想笑贝贝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他得勇敢震撼了。”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转念间”和“震撼”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震撼是指内心的撞击;转念间则表示时间很短暂。
教师:这个解释又能说明什么呢?
生:医生对贝贝很敬佩,虽然刚开始觉得好笑,但是很快就转变了。
生:作者用词很用心,让我们感觉到了同样的震撼。
这样的设计就通过字词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了兄妹之间那令人敬佩的爱,主人公那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
三、“背景介绍”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多,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写作背景”的介绍,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对策。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我的“自白”书》时,教师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同学们收集资料,然后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英雄牺牲的背后有怎样的理想。同时,再结合现在的情况,请同学们会看“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式片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进行完成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
四、“生活感悟”渗透德育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反应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有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语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生活感悟”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病房里的故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去病房看病人的情境,然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大卫会对吉姆说些什么?思考后,把他想说的话写在日记本上。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应该像吉姆学习点什么?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亲人、同学、老师,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呢?联系上生活是很简单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认同感,认为自己所接触到的德育感受是可以在生活知识展现出来的。就是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的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语文知识在展现个人道德水平的应用价值。
笔者联系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进行几点探索和思考。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母科,有传承文化精神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帮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情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从各个方面给学生渗透德育理念,久而久之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冬.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J].学苑教育,2011,(12).
[2]杨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