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天成 静水流深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6827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陶瓷艺术家中,王锡良先生是公认的大师。尽管在美术界长期存在着中国画和陶瓷画谁为高下的争论,但争论双方一旦站在王锡良先生的作品前,立刻就会消除分歧,纷纷拜倒在精湛的艺术面前。王先生是从旧中国手工艺人锤炼出来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执著、对名利的淡然、对人生的达观,使他较早就登上了中国陶瓷美术的高峰。
  
  深得“珠山八友”真传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学绘瓷画,画瓷开始成为其谋生的手段。王大凡是“珠山八友”之一,当时已经名扬四海,他的一块小瓷板,当时的市价是4块大洋,够三口人半年的口粮。“当时叔父有十多个学生,有家境特别好的人,每年给师父100块现大洋。”这一切,让家境困难的王锡良羡慕不已。
  王锡良自幼好学,在叔父王大凡的指导下,不仅全面掌握了陶瓷绘画技艺,且秉承天赋,悟性很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15岁就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我15岁第一次卖的是一个笔简,画的是西施,卖了两块钱,我妈妈、我婶婶都高兴得不得了,那是上世纪30年代,两块钱能买100斤大米了。”从此,王锡良凭着手中的一杆画笔,画遍各种不同的器皿,维持起全家的生计。“1939年抗战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大部分被炸平,可人们还是要瓷器,最流行的是避难时还可以带着把玩的小件,有小茶壶、小文具,还有瓷器戒指。一个瓷器戒指上我可以画上两个人,学绘瓷要从画画稿开始。”一次,王锡良和学艺多年的大师兄一起临摹师父给的画稿“闻鸡起舞”图。画完后,趁着师兄不在,王锡良对师父感叹:“师兄画得真好,跟您画得一样,我画得真差。”王大凡却笑着摇了摇头:“他画得可以,但是很呆板,你画得差,但是很活。”
  
  “珠山八友”将文人画与陶瓷相结合,开创了“瓷上文人画”的陶瓷艺术,改写了陶瓷作为工艺品的历史。其中,王大凡最擅粉彩人物,他集诸家大成,独创“落地粉彩”技艺,画粉彩人物时,不用玻璃自打底,直接在瓷胎上上色料,再罩雪白、水绿。1915年,王大凡的《富贵寿考》人物画瓷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王锡良对叔父十分佩服,“当时,他画的东西在我心目中就像神圣之物一样,他对我说的这一句话让我受用终生。”
  王锡良曾有室名“桃源山人”,现用室名“五尺园”。当时曾流传的“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即为老一辈艺人对他的高度称赞。
  1954年,为抢救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景德镇成立了集中著名陶瓷艺人的陶瓷工业研究所。时年32岁的王锡良在传统画瓷技艺上已小有所成,成为景德镇的“小名家”,顺理成章地随王大凡一起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成为了被集中的20多名陶瓷艺人里最年轻的一个。“我叔父的月工资是108块,我能拿到90块,当时景德镇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只要9块钱。从那时候起,真的是彻底解决了全家的吃饭问题。”
  1959年王锡良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先后任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
  
  人民大会堂首次挂上景德镇瓷画
  
  1959年春,人民大会堂江西厅落成进行室内装饰,设计要求是要有地方特色。江西省领导向艺术家们布置了任务,有人画安源,有人画南昌,有人画黄洋界……在诸多样稿中省领导最后选中了王锡良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并反复叮咛一定要以瓷板形式出现,因为这是江西的亮点。
  王锡良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穿着解放鞋,身背写生架,翻山越岭,临峰入谷,赴茨萍、五龙潭、朱砂冲,登黄洋界、笔架山、五指峰……每天啃着冷馒头,穿梭于井冈山的每个山头。“在写生途中,我幸运地碰到了上海画家唐云、朱屺瞻,他们在精神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唐云当即画荷相赠,终成忘年交。”采风回来,王锡良全身心投入创作,几经反复,高四尺、长丈余的4条屏《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彩瓷烧成。作品送至北京,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蔡若虹连连称赞:“这幅瓷板画,有气势、有新意,把革命摇篮的精神表现得大气磅礴。很难得!很难得!”景德镇的瓷画高高地镶嵌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在中国瓷器史上是第一次,年仅37岁的王锡良为自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王锡良当时所在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聚集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这个任务是怎么落在王锡良头上的呢?“大家都起稿,题材都是革命题材,我画了一幅小的井冈山,省里的文化局长说‘这个中国画味道很足,就让他来画’。”若干年后,回忆起那段不平凡的日子,王锡良仍历历在目。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王锡良也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江西厅在没有装修之前,曾经邀请江西和北京的艺术家们到现场征求设计意见,江西方面建议以瓷器为主,北京的画家却反对。“他们说不要把江西厅搞得像瓷器店。我听到这种说法,回来就创作了一幅中国画想试试看。”
  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并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设立“官窑”专为皇家生产陶瓷。但在上千年的制瓷历史中,陶瓷绘画一直只作为瓷器的装饰手段存在,一般人认为,陶瓷只是工艺品,不能算是艺术品。
  清康熙、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中开始出现绘有中国画图案的陶瓷作品。但国画是平面的,陶瓷是立体的,陶瓷绘画材料笔法与国画也存在差异,更需要烧制成器,想在陶瓷上呈现中国画的效果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釉上彩是画在上过釉、已经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过的瓷器上,画完后再用700摄氏度高温烧一次。粉彩的颜色经过高温会发生改变,要绿色画的时候是白色,要红色画的时候是紫色。色相如何把握,都要有功力,一般的画家只能画烧制后颜色不变的新彩,画不了粉彩。”当然,在王锡良看来,这些基本的技艺并不算难,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瓷板画难在要画出没有画稿可循的井冈山全景,共四尺高、一丈多宽。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用现实主义题材,完成这么大的瓷板。
  王锡良向领导要求去井冈山实地体验生活,充实画作的内容。“井冈山那么大的山,几个哨口我都是靠脚量着去。”江西井冈山著名的红军5大哨口在当年红军根据地茨坪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之间的距离大多超过30公里,王锡良带着干粮在山上一住就是十多天,足迹到哪里,就写生到哪里。
  半个月后,回到景德镇的王锡良开始根据写生的素材进行创作,这时,距离人民大会堂安装瓷板时间已经不足3个月。瓷板画由四块瓷板组成,刚烧制完一块时就有人议论纷纷,不少人出于好意劝说他不要再画下去,但王锡良坚持自己的创作手法,大胆创新,按时完成了作品。
  王锡良的作品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烧制成功后,被送往省城南昌,引起了一些议论。王锡良被通知立即赶往南昌解释此 事,“景德镇其他人画的都得到了肯定,就我的过不了关。我只能说来不及再重新画了,只有拿到北京试试看,行就行,不行也没办法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作品,他想出一个主意。
  “一到北京,画家们都说我画的好,瓷板就留了我这块,其他人画的都否定了。”他刨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以其大气磅礴得到了一致赞扬,最终挂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把瓷板搬上庐山
  
  王锡良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
  他先后创作的艺术作品主要有:粉彩《采茶扑蝶》圆盘、《西江月-井冈山》词意浮雕(合作)、《太平窑》年画、《岁朝图》茶具、《荷叶》茶具、《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壁画、粉彩《明月松间照》、《黄山》大型壁画、《十里春风》壁画(合作)、粉彩《春风拂栏露华浓》瓷瓶等,分别获得国内各级专业大奖,并在《美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江西日报》《文化与生活》等报刊发表介绍。
  在50多年陶瓷艺术创作生涯中,王锡良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着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自当黑的形式美感。
  他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人手,练素描画速写,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
  他先后数十次登上庐山写生,从美丽的大自然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庐山博大精深,是一座宝山,我上庐山写生几十次了,那里的情,那里的景,我剖舍不了。”无论是山石、松竹,还是幽径、茅屋,抑或是一缕炊烟、一团云雾、一座凉亭,王锡良的粉彩瓷板匦墨彩清新淡雅,细细观赏,意味无穷。就拿他的《含鄱口》来说吧,近松、远山、牌坊、望鄱亭……给人以空灵悠闲之美,笔墨看似平淡,却十分见功力。还有一幅《月照松林》也很独到,横石三五片,青松挺立,冷月当空。显然,这些作品中蕴含了王锡良淡泊宁静的情愫,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
  2006年夏天,已经84岁的王锡良和女儿一起再访庐山,这一次他没有带宣纸,带的是50厘米见方的白瓷板,他第一次尝试着直接在瓷板上收纳进目光所及的美景。“我住了两个多月,画了13块瓷板。”说到这里,王锡良的眼光中折射出一种独特的淡定与从容。
  在瓷板上画中国画和在宣纸上作画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还需运用特殊的颜色和质料,经过填色、烧窑诸多工序。特别是烧窑的过程中,一旦色变、裂变,作品就会前功尽弃。王锡良说:“如今的瓷板较轻,我将它搬上庐山,直接在瓷板上写生,这也是我大胆的尝试,看来效果还不错。”
  看王锡良的作品,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唐诗宋词中那种唯美的意境、田园风情,因为他创作的山林奇石仿佛都有生命。
  
  画语撷英
  
  王锡良每天坚持作画,且将心得记录下来,他说:“留下只字片言,鞭策自己,贻笑方家,也算没白活。”他还叮咛自己的子女及关门弟子刘进:“我们画瓷的要多看书,从中吸取营养,还要多写生,从生活中去提炼。艺术创作切不可受‘孔方兄’诱惑。”
  1989年,王锡良先生将他在写生过程中的种种心得与感受,整理为《写生语录》。现录几条如下:
  “画画无窍门,写生无窍门,纵观古今中外画家名师,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都是面对生活,取自大自然。”
  “写生不怕累,只怕不能坚持,大自然犹如慈母,你每次向她索取,她总会赐予。”
  “写生宜冷静,坐得下来,不宜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不见我画中人。”
  “写生既用‘理’,画得惟妙惟肖,又用‘情’,画得得意忘形。”
  “写生画生动自如,整理画完整又缺生气,我取前者。”
其他文献
随着申遗的呼声响起,世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隋唐大运河的信息。中国著名文博专家称:“未来若干年隋唐大运河的考古新发现,不但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还将更加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宝典。”    震撼的古码头遗址    沉睡于古睢阳大地千年后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码头遗址随着商丘考古工作者试发掘,于2009年1月初亮相于商丘古城南3公里处。  这段试挖掘的运河遗址码头在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码头遗址北岸面积约
期刊
近些年来,大师忽然多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三教九流之间都会突然冒出一个或者几个大师来,呼喊者趋之若鹜,吹捧有加:应承者像模像样,泰然自若。但这些逢场作戏或假戏真做的应酬,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必点破。如果都较起真来,那些所谓大师的来龙去脉就难以推敲,不好自圆了。  据我所知,真正有章可循评定大师称谓的只有工艺美术界,无论国大师和省大师都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而且名额有限。也只有在工艺美术大省如江
期刊
熊钢如,室名“半墨斋”。生于1941年,江西丰城人。自幼父母早逝,由哥姐供养读书,艰苦的生活将他磨砺成一个坚强的人,能够昂首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这些历练都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熊钢如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从学雕塑专业,备受尹一鹏、丁干教授的器重。1964年,他毕业后分配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工作,先后担任创作设计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厂长等职。  熊钢如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景德镇
期刊
工艺美术大师作为工艺美术界的荣誉称号,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工艺美术大师才是合格的。作为两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之一的周国桢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为“工艺美术大师”正本清源。  《收藏界》记者:周教授,您曾担任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当时“大师”的称号是怎么诞生的?  周国桢: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在1988年评选的,我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位老教授出任评委。当时的轻工部主要考虑到一批从事传统工
期刊
漏彩通常是指瓷器作品已完成釉下色地(如钴蓝釉或乌金釉),或釉下彩(如青花淡描主体纹饰轮廓线)的烧制,但未添绘釉上彩绘即投放市场的现象。由于流传于世的漏彩器并不多见,即使有所见也往往被视为单色釉或青花品种,故历来有关漏彩的文字也较少。有见及此,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较为典型的出土器或传世品,谈谈自己初步的心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关例证大多只是根据有限的平面图片资料进行直接的观察,而
期刊
一、引言    明代成化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影响,带来审美情趣的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青花、斗彩在继承明初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又云:“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天从人愿)留意曲艺(细小的技艺),宜其精工如此。”给
期刊
山水画是明清之际画家们最热衷的绘画语言,这一时期花鸟画与人物画退居其次。这种现象在岭南地区更是如此。山水画——这种被文人画家们奉为最能表达胸中逸气的画科,在明清之际的岭南画坛也产生了两位足以和江左、中原画家抗衡的名家,他们分别是高俨和深度。他们和李果吉、梁槌一起构成了清初岭南山水画“四家”,在岭南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高俨,字望公,又字俨若,号海滨渔父,因其姓又称“高士”,广东新会人。生
期刊
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宝玉石,具有鲜红艳丽、晶莹剔透的天生丽质。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其颜色比朱砂还鲜红。“鸡血”的成分是硫化汞,其渗透到高岭石或地开石中而形成,在国内外是极为罕见的。因其颜色鲜红极似鸡血,所以人们俗称鸡血石。昌化鸡血石被誉为中华“国宝”,因其撩人的美姿也被尊称为“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的主要工艺用途是制作印章、雕刻工艺品和原石欣赏,它所展示的东方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林中独树
期刊
在这个喜欢“猎奇”纷繁喧哗的时代,太缺少非诚勿扰的作品了。而吴志辉的青花是个例外——青而不艳,温文尔雅,沉着、典雅、静谧,又不失一种生机盎然之美。  自高中就一直跟随恩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代青花大王”黄卖九先生学艺20余年的吴志辉师承青花真传,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刚走出校门之始,吴志辉就显示出不凡的实力。从1993年毕业至今的15年里,吴志辉年年都要拿好几个重量级的奖项,而且势头越来越劲,简直
期刊
一块一块不起眼的泥巴,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变成了精致又美丽的陶瓷艺术品,陶瓷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许,一件陶瓷作品已经蕴含足够的道与艺,能够领悟精髓的人自然能做出名品。  在我所结识的陶艺家当中,周雍楠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虽家住景德镇城区,却隐身于热闹的都市,一天到晚,潜心做陶艺,外面就是有天大的事,一切都好像与他无关。虽然现在还年轻,但年轻的他从来不浮躁,不夸大,自谦自律,默默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