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般来说,有效的激励手段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诚亲切
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在很多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这种现象: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回答面无表情,随口一个“ Good!”或“Wonderful!”。对全班同学的评价也如出一辙,完全是例行公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这样自然不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要让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功能,教师应将激情注入到评价中,注意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相互配合,让学生从你热情的声音、会心的微笑等细节中感受到你的评价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从中受到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适度得体
美国果维斯博士指出:“适当的赞美与事实相符,才能使孩子建立真正的自我评估体系,否则只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要适度得体。现在只要一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大肆表扬、赞美。诚然,激励能催人奋进,但是一味表扬只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泛滥化的激励只会导致激励功能的缺失。其实,有时批评也是一种激励,当然要注意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全盘的否定,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然后耐心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出现问题的症结;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再次回答。
三、关注差异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激励性评价应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激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是要关注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有效的激励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中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爱玩、喜欢表现自己。这时,教师就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用较夸张的评价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 《Unit 1 My school bag》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单词,我设计了一个“Helen says……”的游戏。我手举单词卡片,当学生听到我说“Helen says:school bag”便跟读“school bag”,如果我只说“school bag”学生就不要跟读。与此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在黑板上为全班的六个学习小组各贴一面小红旗,如果哪个学生犯规或读错了,该组的红旗就下降一个高度,反之红旗就上升一个高度。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注意力非常集中,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非语言激励更具吸引力。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时, 教师可以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当学生回答错了时,也不要直接点明,可以轻轻摇头,暗示他们纠偏补漏、再做尝试。这种做法比直接批评要委婉得多,学生也更容易认同。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激励手段的运用还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称赞过于频繁而失去其激励意义;而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称赞标准过高无法实现而失去其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当“后进生”答对时,我们可以给他竖起大拇指,或给予掌声鼓励。当“优秀生”答对时,只要一个点头,或说声“very good”就可以了。
一、真诚亲切
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在很多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这种现象: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回答面无表情,随口一个“ Good!”或“Wonderful!”。对全班同学的评价也如出一辙,完全是例行公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这样自然不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要让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功能,教师应将激情注入到评价中,注意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相互配合,让学生从你热情的声音、会心的微笑等细节中感受到你的评价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从中受到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适度得体
美国果维斯博士指出:“适当的赞美与事实相符,才能使孩子建立真正的自我评估体系,否则只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要适度得体。现在只要一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大肆表扬、赞美。诚然,激励能催人奋进,但是一味表扬只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泛滥化的激励只会导致激励功能的缺失。其实,有时批评也是一种激励,当然要注意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全盘的否定,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然后耐心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出现问题的症结;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再次回答。
三、关注差异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激励性评价应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激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是要关注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有效的激励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中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爱玩、喜欢表现自己。这时,教师就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用较夸张的评价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 《Unit 1 My school bag》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单词,我设计了一个“Helen says……”的游戏。我手举单词卡片,当学生听到我说“Helen says:school bag”便跟读“school bag”,如果我只说“school bag”学生就不要跟读。与此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在黑板上为全班的六个学习小组各贴一面小红旗,如果哪个学生犯规或读错了,该组的红旗就下降一个高度,反之红旗就上升一个高度。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注意力非常集中,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非语言激励更具吸引力。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时, 教师可以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当学生回答错了时,也不要直接点明,可以轻轻摇头,暗示他们纠偏补漏、再做尝试。这种做法比直接批评要委婉得多,学生也更容易认同。
二是要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激励手段的运用还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称赞过于频繁而失去其激励意义;而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称赞标准过高无法实现而失去其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当“后进生”答对时,我们可以给他竖起大拇指,或给予掌声鼓励。当“优秀生”答对时,只要一个点头,或说声“very good”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