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帝王陵墓,我们总会想到开罗的金字塔,北京的十三陵。一个是巨石堆砌,一个是雕梁画栋,何等辉煌与壮丽。而东非乌干达古王国的王陵,却是几座草棚茅屋,看上去就像乡野民宅,简陋而古拙。但仔细考察,简陋倒也大有讲究,古拙却有深意存焉。
往事苍茫
乌干达的居民基本上是尼格罗人种。他们分属班图和尼罗特两大语系及两大语系下面的40多个部族。其中,最大的部族是班图语系的布干达族。在历史上,乌干达境内以部族为中心曾出现好几个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布干达王国。这个王国形成于14世纪,16世纪以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东非地区最兴盛的王国之一。直到1967年乌干达成为共和国,这个王国才被废止。在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国王有35位。他们在本地语中被称为“卡巴卡”。首任卡巴卡卡托·金杜,是一位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他认为,位于现今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西边约20公里处的布西罗县,山丘灵秀、地脉顺兴、人气旺盛,就把都城建在那里的马贡加。从此,布西罗地区不但成为王宫的所在地,也成为王家陵墓的所在地。从那里通往西部重镇霍伊马的公路两侧,山丘颠连不断,金杜之后的卡巴卡,有27位驾崩后埋葬在那里。根据布干达王国古老的习俗,卡巴卡谢世之后,作为权位象征的下颚骨要与尸体分葬。因此,绝大多数卡巴卡都是一人二墓。
布干达王国的第30位卡巴卡称穆特萨一世(1856年~1884年在位)。他是这个王国最强盛时期的统治者,也是这个王国第一个同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开始交往的统治者。他曾受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兰教的影响,有10年时间严格过斋月。1877年之后,他担心阿拉伯人威胁王国北部的安全,开始接纳基督教传教士,寻求欧洲人的支持。也许是由于同外界密切接触的缘故吧,穆特萨一世的思想与古老的民族传统逐渐有所背离。其中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离开王国的发祥地布西罗,他要在日益发展起来的坎帕拉另建王宫;二是留下遗嘱,死后下颚骨与尸体同葬,葬在自己生前的王宫中。这样,1882年,他在坎帕拉西部的卡苏比山坡上建成王宫。岂料,刚搬进新王宫两年时间,他就去世了。人们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将他葬在这座王宫中。这样,卡苏比王宫随即变成王陵。从穆特萨一世开始,谢世的卡巴卡有6位,其中共有4位葬在这座王陵中。这座王陵遂成为布干达王国最大的王家陵园。
穆特萨一世去世后,其长子穆万加继位,穆万加之后是其幼子达乌迪·奇瓦。他是任凭英国人摆布的一个傀儡,1939年死后也葬在卡苏比王陵。奇瓦的继任者是其长子穆特萨二世。他出生于1924年,主张名存实亡的布干达王国从作为英国“保护国”的乌干达分裂出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这引起英国殖民当局的不满。1953年,英国人将他逮捕并流放。1955年,他在忠于自己的布干达臣民的帮助下回到国内。1962年乌干达获得独立时,他因为名义上仍然是布干达王国的卡巴卡,在布干达人中具有较大号召力,被推举为名义上的乌干达总统。后来,密尔顿·奥博特领导的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同穆特萨二世及支持他的布干达人争权夺利日趋激烈。1966年,穆特萨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流亡到英国。次年,奥博特自任总统,宣布乌干达为共和国,废止境内的布干达和其他三个王国。穆特萨二世于1969年客死伦敦。几年后,他的尸体运回国内,也葬在卡苏比王陵。布干达人为显示本部族的力量,曾举行隆重的迎灵与殡葬仪式。
空余楼榭
卡苏比王陵占地约3000平方米,四周围着用非洲大象草编织的3米多高的篱笆墙。这种酷似竹竿的白色大象草,全部根朝上斜插,表示墙内大院的主人已不在人世。院内有大小7座圆锥形草房。其中,有4座分列庭院两侧,原为穆特萨一世王后和妃嫔的宫室。有一座位于大门口,是卡巴卡的御林军的住室。另一座位于大门左内侧,是鼓室,内存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牛皮鼓二三十个。大门右内侧,原来有一长方形火炉。穆特萨一世在世时,御鼓手几十名,日夜不停地在鼓室中敲击;御炉工十几名,保持炉火终年不熄。鼓声与炉火是卡巴卡健在、王国兴旺的标志。卡巴卡驾崩,鼓息火灭。王国废止后,这些御鼓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而火炉则早已不知去向。
陵地上最大的一座草房位于庭院深处。它高约10米,底面直径15米。房子以圆木作梁柱,大象草作墙壁和顶棚。光洁的大象草捆成束,一束束或直立,或横排,摆压得既整齐又密实,有30多厘米厚,风雨不透。从内部看,墙壁不过三四米高,而巨大的拱顶则显得深邃而又壮观。这种结构的茅房,在东非各地的农村极为普遍,只不过这座看上去极为宏伟。正是在这里,长眠着穆特萨一世及其长子、长孙、曾长孙等4位卡巴卡。
布干达部族的人将这座大草房视为圣地。他们认为,迈过草房的门槛,就是从人世进入神界。因此,进去之前必须脱掉鞋子,以免亵渎神灵;进去之后,必须轻轻挪动脚步,以免把神灵打扰。房子内部呈天穹状,四壁用乌干达特产的土黄色树皮布镶缀。房子正中间,高悬着一块特大的树皮布,恰似屏幕,将房间前后一分为二。屏布前边,地上铺着细长、柔软的柠檬草,草上罩着编织精美的草席,是专供前来祭祖或瞻仰的人盘坐的地方。屏布下边,是一块隆起的平台,上设4位卡巴卡的象征性的坟茔。坟前挂着他们的画像,摆着他们生前用过的长矛、大刀和盾牌。屏布后边,是4位卡巴卡的真正墓地。墓地俗称“森林”,任何活人都不准进去。据传说,布干达王国的开国帝王金杜,最后消失在王国首都马贡加附近的一片森林中。因此,后来的任何一位卡巴卡去世,其灵魂也都随他进入森林。而每当大福或大祸降临,这些先王都会走出森林,借王陵中特设的巫师之口,把信息晓谕活在世上的所有臣民。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问遍陵地所有布干达朋友,没一个人看见过先王走出森林,更没有听到他们传达任何信息。
今时古人
王陵保护工作现主要由先王的卫士和遗孀担任。卫士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叟,有的对最后一位卡巴卡的音容笑貌还记忆犹新。遗孀有20多个,分属葬在这里的4位卡巴卡。审视她们的容貌,有的不过四五十岁。但是,他们都是穆特萨一世和穆万加的遗孀,而两位先王在她们出生前就已谢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经一一盘询,我们才发现,其中只有两位老妪曾亲自侍奉过最后一位卡巴卡穆特萨二世,其余连任何卡巴卡的影子都没有见到过。原来,在布干达王族中,视先王“遗孀”为一种殊荣。因此,先王“遗孀”也就成为一种荣誉头衔。现在的大多数“遗孀”,并非任何卡巴卡的王后或妃嫔,只不过是这种荣誉头衔的继承者。既然她们具有这种头衔,也就有义务轮流日夜守候在先王陵侧,对他们表示崇敬和忠贞。
由于长期守护王陵,这些卫士和“遗孀”大多谙熟王国的历史和掌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王国的“太史令”。王国早期历史没有文字记载,近期历史书面材料也不多。因此,他们口头提供的东西就弥足珍贵。一些专修王国历史的学者,订正史实或考定年代,就经常向他们请教。笔者这次参观王陵,写实记事,很多也得益于他们的热情相助。
往事苍茫
乌干达的居民基本上是尼格罗人种。他们分属班图和尼罗特两大语系及两大语系下面的40多个部族。其中,最大的部族是班图语系的布干达族。在历史上,乌干达境内以部族为中心曾出现好几个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布干达王国。这个王国形成于14世纪,16世纪以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东非地区最兴盛的王国之一。直到1967年乌干达成为共和国,这个王国才被废止。在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国王有35位。他们在本地语中被称为“卡巴卡”。首任卡巴卡卡托·金杜,是一位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他认为,位于现今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西边约20公里处的布西罗县,山丘灵秀、地脉顺兴、人气旺盛,就把都城建在那里的马贡加。从此,布西罗地区不但成为王宫的所在地,也成为王家陵墓的所在地。从那里通往西部重镇霍伊马的公路两侧,山丘颠连不断,金杜之后的卡巴卡,有27位驾崩后埋葬在那里。根据布干达王国古老的习俗,卡巴卡谢世之后,作为权位象征的下颚骨要与尸体分葬。因此,绝大多数卡巴卡都是一人二墓。
布干达王国的第30位卡巴卡称穆特萨一世(1856年~1884年在位)。他是这个王国最强盛时期的统治者,也是这个王国第一个同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开始交往的统治者。他曾受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兰教的影响,有10年时间严格过斋月。1877年之后,他担心阿拉伯人威胁王国北部的安全,开始接纳基督教传教士,寻求欧洲人的支持。也许是由于同外界密切接触的缘故吧,穆特萨一世的思想与古老的民族传统逐渐有所背离。其中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离开王国的发祥地布西罗,他要在日益发展起来的坎帕拉另建王宫;二是留下遗嘱,死后下颚骨与尸体同葬,葬在自己生前的王宫中。这样,1882年,他在坎帕拉西部的卡苏比山坡上建成王宫。岂料,刚搬进新王宫两年时间,他就去世了。人们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将他葬在这座王宫中。这样,卡苏比王宫随即变成王陵。从穆特萨一世开始,谢世的卡巴卡有6位,其中共有4位葬在这座王陵中。这座王陵遂成为布干达王国最大的王家陵园。
穆特萨一世去世后,其长子穆万加继位,穆万加之后是其幼子达乌迪·奇瓦。他是任凭英国人摆布的一个傀儡,1939年死后也葬在卡苏比王陵。奇瓦的继任者是其长子穆特萨二世。他出生于1924年,主张名存实亡的布干达王国从作为英国“保护国”的乌干达分裂出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这引起英国殖民当局的不满。1953年,英国人将他逮捕并流放。1955年,他在忠于自己的布干达臣民的帮助下回到国内。1962年乌干达获得独立时,他因为名义上仍然是布干达王国的卡巴卡,在布干达人中具有较大号召力,被推举为名义上的乌干达总统。后来,密尔顿·奥博特领导的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同穆特萨二世及支持他的布干达人争权夺利日趋激烈。1966年,穆特萨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流亡到英国。次年,奥博特自任总统,宣布乌干达为共和国,废止境内的布干达和其他三个王国。穆特萨二世于1969年客死伦敦。几年后,他的尸体运回国内,也葬在卡苏比王陵。布干达人为显示本部族的力量,曾举行隆重的迎灵与殡葬仪式。
空余楼榭
卡苏比王陵占地约3000平方米,四周围着用非洲大象草编织的3米多高的篱笆墙。这种酷似竹竿的白色大象草,全部根朝上斜插,表示墙内大院的主人已不在人世。院内有大小7座圆锥形草房。其中,有4座分列庭院两侧,原为穆特萨一世王后和妃嫔的宫室。有一座位于大门口,是卡巴卡的御林军的住室。另一座位于大门左内侧,是鼓室,内存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牛皮鼓二三十个。大门右内侧,原来有一长方形火炉。穆特萨一世在世时,御鼓手几十名,日夜不停地在鼓室中敲击;御炉工十几名,保持炉火终年不熄。鼓声与炉火是卡巴卡健在、王国兴旺的标志。卡巴卡驾崩,鼓息火灭。王国废止后,这些御鼓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而火炉则早已不知去向。
陵地上最大的一座草房位于庭院深处。它高约10米,底面直径15米。房子以圆木作梁柱,大象草作墙壁和顶棚。光洁的大象草捆成束,一束束或直立,或横排,摆压得既整齐又密实,有30多厘米厚,风雨不透。从内部看,墙壁不过三四米高,而巨大的拱顶则显得深邃而又壮观。这种结构的茅房,在东非各地的农村极为普遍,只不过这座看上去极为宏伟。正是在这里,长眠着穆特萨一世及其长子、长孙、曾长孙等4位卡巴卡。
布干达部族的人将这座大草房视为圣地。他们认为,迈过草房的门槛,就是从人世进入神界。因此,进去之前必须脱掉鞋子,以免亵渎神灵;进去之后,必须轻轻挪动脚步,以免把神灵打扰。房子内部呈天穹状,四壁用乌干达特产的土黄色树皮布镶缀。房子正中间,高悬着一块特大的树皮布,恰似屏幕,将房间前后一分为二。屏布前边,地上铺着细长、柔软的柠檬草,草上罩着编织精美的草席,是专供前来祭祖或瞻仰的人盘坐的地方。屏布下边,是一块隆起的平台,上设4位卡巴卡的象征性的坟茔。坟前挂着他们的画像,摆着他们生前用过的长矛、大刀和盾牌。屏布后边,是4位卡巴卡的真正墓地。墓地俗称“森林”,任何活人都不准进去。据传说,布干达王国的开国帝王金杜,最后消失在王国首都马贡加附近的一片森林中。因此,后来的任何一位卡巴卡去世,其灵魂也都随他进入森林。而每当大福或大祸降临,这些先王都会走出森林,借王陵中特设的巫师之口,把信息晓谕活在世上的所有臣民。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问遍陵地所有布干达朋友,没一个人看见过先王走出森林,更没有听到他们传达任何信息。
今时古人
王陵保护工作现主要由先王的卫士和遗孀担任。卫士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叟,有的对最后一位卡巴卡的音容笑貌还记忆犹新。遗孀有20多个,分属葬在这里的4位卡巴卡。审视她们的容貌,有的不过四五十岁。但是,他们都是穆特萨一世和穆万加的遗孀,而两位先王在她们出生前就已谢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经一一盘询,我们才发现,其中只有两位老妪曾亲自侍奉过最后一位卡巴卡穆特萨二世,其余连任何卡巴卡的影子都没有见到过。原来,在布干达王族中,视先王“遗孀”为一种殊荣。因此,先王“遗孀”也就成为一种荣誉头衔。现在的大多数“遗孀”,并非任何卡巴卡的王后或妃嫔,只不过是这种荣誉头衔的继承者。既然她们具有这种头衔,也就有义务轮流日夜守候在先王陵侧,对他们表示崇敬和忠贞。
由于长期守护王陵,这些卫士和“遗孀”大多谙熟王国的历史和掌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王国的“太史令”。王国早期历史没有文字记载,近期历史书面材料也不多。因此,他们口头提供的东西就弥足珍贵。一些专修王国历史的学者,订正史实或考定年代,就经常向他们请教。笔者这次参观王陵,写实记事,很多也得益于他们的热情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