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这时,掌握追问的机智,进行点拨、引导和解惑,方能变废为宝,化难为易,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发现错误,适时追问;将错就错,巧妙追问;设置错误,情境追问
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这时,掌握追问的机智,进行点拨、引导和解惑,方能变废为宝,化难为易,提高教学实效。
1.发现错误,适时追问
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巧妙追问,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简便计算150-55-55,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150-(55-55)。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小亮同学过10岁生日,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衣服,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裤子55元,爸爸付出1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这样所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算式是(55+55);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150-(55+55)。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难题解决了,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2.将错就错,巧妙追问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
如应用题“桃树有45棵,比梨树的3倍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6=45;②3×45-6;③(45+6)÷3;④(45-6)÷3;⑤45÷3-6;⑥45×3+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设置错误,情境追问
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陷阱”,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故意设置“陷阱”:个位是0、2、4、6、8的数能被能被2整除,个位是0、5的数能被5整除,那么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学会追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间的对话。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作为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允许学生犯错,更应该把错误作为资源有效地利用好,并通过深度追问,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理性争辩,以达到既长见识又长智慧的目的。教师还应料事如神,在备课时就预测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预设对策,因势利导,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且在争辩中留下深刻印象,使犯过的错误不再重演,这样学生犯错的机会就越来越小,成功的可能就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20期
[2]黄汉林.浅谈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J].教育革新,2009年11期
[3]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9期
(宝应县曹甸小学,江苏 扬州 225803)
【关键词】发现错误,适时追问;将错就错,巧妙追问;设置错误,情境追问
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这时,掌握追问的机智,进行点拨、引导和解惑,方能变废为宝,化难为易,提高教学实效。
1.发现错误,适时追问
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巧妙追问,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简便计算150-55-55,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150-(55-55)。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小亮同学过10岁生日,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衣服,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裤子55元,爸爸付出1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这样所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算式是(55+55);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150-(55+55)。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根源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难题解决了,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2.将错就错,巧妙追问
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
如应用题“桃树有45棵,比梨树的3倍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6=45;②3×45-6;③(45+6)÷3;④(45-6)÷3;⑤45÷3-6;⑥45×3+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设置错误,情境追问
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陷阱”,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故意设置“陷阱”:个位是0、2、4、6、8的数能被能被2整除,个位是0、5的数能被5整除,那么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个位的思路是不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诱导,引领学生变换角度去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又从“陷阱里”走了出来,继续去寻找新的答案。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学会追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间的对话。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作为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允许学生犯错,更应该把错误作为资源有效地利用好,并通过深度追问,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理性争辩,以达到既长见识又长智慧的目的。教师还应料事如神,在备课时就预测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预设对策,因势利导,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且在争辩中留下深刻印象,使犯过的错误不再重演,这样学生犯错的机会就越来越小,成功的可能就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20期
[2]黄汉林.浅谈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J].教育革新,2009年11期
[3]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9期
(宝应县曹甸小学,江苏 扬州 22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