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干教师培训历来是教师培训的重点。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骨干教师培训的质量,慈溪市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客观地总结了近几年骨干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初步形成了“问题采集—问题研讨—听课评议—成果展示”的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等特点,希望能为完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
2006年以来,我校作为慈溪市教师培训机构,举办了“慈溪市‘十一五’中小学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此培训是浙江省师干训中心、中德合作项目研究专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研究》的主要环节,参加对象为慈溪市453名第四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问题采集—问题研讨—听课评议—成果展示”的四段式培训模式。慈溪市教师培训机构为使培训方案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广泛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征求骨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座谈,反复修改,确定了本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定位。一是要解决骨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培训围绕问题展开,为受训教师解决或解答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平台;二是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受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讨与解答,以及经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听讲座、案例分析、听课评议、资料搜集、研讨交流、上课观摩等)使自身得到发展。培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问题得到了深入的研讨和解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1.问题采集
在开班初期,向每位参训的骨干教师征集课堂教学疑难问题。要求每位教师提供两个问题,所提问题一是要来自课堂教学实际,要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是骨干教师本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最感到困惑的具体问题。二是所提问题的解答应当对课堂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价值,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一次全班集中时,要求每位骨干教师向本班学员阐述自己所提问题。组班教师把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整合,根据学员的意见,按研讨价值的大小,公布确定本班骨干教师培训研讨的若干问题。随后,按问题分小组,每位骨干教师自愿选择2~3个研讨问题,每个问题小组由5~6人组成。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我们确定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游戏教学、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
2.问题研讨
教师进修学校为各问题小组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题研讨提供了多种平台。进修学校网站专门开辟骨干教师论坛专区供学员相互交流,针对有关问题,邀请特级教师、名师、教研员等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与学员们面对面交流研讨。参训教师带着问题外出观摩学习,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小组学习研讨,根据他人诊断和自己的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进一步召开方案论证会,对各种初步思路做进一步的研讨,确定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3.听课评议
虽然问题在研讨后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但还需参训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为此,我们推荐学科骨干小组长做公开示范课,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听课。听课后,骨干教师一起进行评议,提出不足或改进意见,并进一步反思其课堂教学效果,修正或充实问题解决方案。如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的问题,教师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给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4.成果展示
经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全班的问题研究成果(问题的解答及有关教学反思、案例论文等书面材料或音像制品)在全市进行展示观摩,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的几点思考
本次骨干教师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培训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学员围绕自己所关心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带着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了培训效果。第二,学员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牢固。学习内容来源于教学实际问题,通过自身实践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受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讨与解答,以及经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使自身得到发展。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所涉及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问题应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人为设计的假想任务、问题。
2.培训单位要做好计划和调控。培训单位要在培训前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在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员完成任务,并对具体进程进行调控。
3.强调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由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群体是一个思想多元的、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的学习共同体,大家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共享的智慧库。一个人单干式的学习或研究往往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有时甚至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利用多元化的智慧库,学习者能有效防止思维定势和思路狭隘,有时经常能另辟蹊径,从而解决问题。
4.构建平台,促进互动。骨干教师培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培训者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平台。除了指向多种讨论互动的培训课堂外,在区域性互联网络上构建的针对骨干教师培训的论坛也是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个环境中,教师针对不同的主题,开辟学习讨论专栏。网络便捷、开放、交互、虚拟等特点可以使培训者、学员以平等的姿态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能即时地被参加讨论的学习者看到。由此,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培训功能的延伸。
5.构建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首先,要建立培训工作交流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参训学员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的情况反馈;召开各学科组班教师、培训者工作研讨会,交流与总结阶段性培训工作经验,商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对骨干教师在培训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取消不履行岗位职责或严重违反培训管理规定的学员的受训资格。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能使骨干教师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慈溪教师教育网.http://www.cxjsjy.net.
[2]王立军.问题·研究·行动——行动学习理念下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7,(03):17—18.
[3]陈士凡.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026335.
[4]顾通达,莫晓东.骨干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宁波教育学院院报,2007,(1):10—12.
[5]金台政.骨干教师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继续教育,2006,(5):12—14.
一、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
2006年以来,我校作为慈溪市教师培训机构,举办了“慈溪市‘十一五’中小学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此培训是浙江省师干训中心、中德合作项目研究专题《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研究》的主要环节,参加对象为慈溪市453名第四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问题采集—问题研讨—听课评议—成果展示”的四段式培训模式。慈溪市教师培训机构为使培训方案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广泛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征求骨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座谈,反复修改,确定了本轮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定位。一是要解决骨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培训围绕问题展开,为受训教师解决或解答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平台;二是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受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讨与解答,以及经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听讲座、案例分析、听课评议、资料搜集、研讨交流、上课观摩等)使自身得到发展。培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问题得到了深入的研讨和解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1.问题采集
在开班初期,向每位参训的骨干教师征集课堂教学疑难问题。要求每位教师提供两个问题,所提问题一是要来自课堂教学实际,要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是骨干教师本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最感到困惑的具体问题。二是所提问题的解答应当对课堂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价值,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一次全班集中时,要求每位骨干教师向本班学员阐述自己所提问题。组班教师把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整合,根据学员的意见,按研讨价值的大小,公布确定本班骨干教师培训研讨的若干问题。随后,按问题分小组,每位骨干教师自愿选择2~3个研讨问题,每个问题小组由5~6人组成。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我们确定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游戏教学、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
2.问题研讨
教师进修学校为各问题小组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题研讨提供了多种平台。进修学校网站专门开辟骨干教师论坛专区供学员相互交流,针对有关问题,邀请特级教师、名师、教研员等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与学员们面对面交流研讨。参训教师带着问题外出观摩学习,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小组学习研讨,根据他人诊断和自己的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进一步召开方案论证会,对各种初步思路做进一步的研讨,确定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3.听课评议
虽然问题在研讨后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但还需参训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为此,我们推荐学科骨干小组长做公开示范课,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听课。听课后,骨干教师一起进行评议,提出不足或改进意见,并进一步反思其课堂教学效果,修正或充实问题解决方案。如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的问题,教师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给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4.成果展示
经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全班的问题研究成果(问题的解答及有关教学反思、案例论文等书面材料或音像制品)在全市进行展示观摩,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四段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的几点思考
本次骨干教师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培训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学员围绕自己所关心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展开交流、研讨,带着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了培训效果。第二,学员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牢固。学习内容来源于教学实际问题,通过自身实践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受训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研讨与解答,以及经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使自身得到发展。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所涉及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问题应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人为设计的假想任务、问题。
2.培训单位要做好计划和调控。培训单位要在培训前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在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员完成任务,并对具体进程进行调控。
3.强调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由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群体是一个思想多元的、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的学习共同体,大家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共享的智慧库。一个人单干式的学习或研究往往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有时甚至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利用多元化的智慧库,学习者能有效防止思维定势和思路狭隘,有时经常能另辟蹊径,从而解决问题。
4.构建平台,促进互动。骨干教师培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培训者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平台。除了指向多种讨论互动的培训课堂外,在区域性互联网络上构建的针对骨干教师培训的论坛也是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个环境中,教师针对不同的主题,开辟学习讨论专栏。网络便捷、开放、交互、虚拟等特点可以使培训者、学员以平等的姿态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能即时地被参加讨论的学习者看到。由此,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培训功能的延伸。
5.构建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首先,要建立培训工作交流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参训学员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的情况反馈;召开各学科组班教师、培训者工作研讨会,交流与总结阶段性培训工作经验,商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对骨干教师在培训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取消不履行岗位职责或严重违反培训管理规定的学员的受训资格。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能使骨干教师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慈溪教师教育网.http://www.cxjsjy.net.
[2]王立军.问题·研究·行动——行动学习理念下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7,(03):17—18.
[3]陈士凡.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026335.
[4]顾通达,莫晓东.骨干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宁波教育学院院报,2007,(1):10—12.
[5]金台政.骨干教师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继续教育,2006,(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