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营造力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尚曾言:“艺术一词从梵文而来,它的意思是。而‘做’,就是营造,是一种体脑结合的劳作。”漆艺家对于作品营造力的把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因为漆艺材质与工艺独特,而漆艺家对于各种材质的敏感嗅觉,加上严谨的工艺手法与自身艺术素养相结合,方能营造出具有材料美、工艺美、艺术美的作品。
  关键词:漆艺;营造力
  一、漆画艺术的独特性
  现代漆画脱胎于传统漆艺,在独立成单独的绘画门类时,现代漆画的绘制概念已经与传统漆艺有了区分。这种区分不是浅层的平面与立体的区分,而是表现性上的差别。现代漆画在超越漆性,诠释大漆的独特之美的同时,将独特的绘画性表现出来。漆画姓“漆”亦或是画在“漆”前,都无法完美定义漆画本质内涵。有人将漆画之美称为《拉奥孔》之美,即挣扎与痛苦中展现出的高贵与伟大。这与“中国现代漆画之父”乔十光先生所言“漆画是带着镣铐跳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在笔者看来,大漆带来的挣扎与痛苦正使其与快餐式艺术划清了界限。虽然康德认为工艺是一种雇佣关系,不是纯粹的艺术,但在东方,“道器不二”的思想是一种美学典范。漆画蕴含着漆器中的一种人与物的交互关系,这是不同于西方艺术绘画语言的一种东方气韵的语言。漆画的技法丰富多采,依据其技法不同,漆画又可分成变涂、堆塑、磨绘、刻填、镶嵌、描绘、罩染、髹涂等。漆画这种材料与技法的包罗万象,正如“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大漆这种堂堂正正的包容之风正是我们中国人内在精神的一种体现。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大鹏之所以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正因为它是将整个宇宙作为自己运行的广阔空间,故气魄宏大,无与伦比。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而在漆画创作中,体现在对于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起纹、下涂、中涂与上涂漆层的把控,在干燥后层层磨显,以及最后的反复推光与揩清。在漆画这一系列的创作工序中,艺术家达到了精神探索与肉体劳动的统一。这种统一与“吾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哲学命题高度契合,体现了杜尚对于艺术的定义,即“是一种體脑结合的劳作”。漆画特殊的材料以及绘画语言满足了笔者对绘画表现的一切幻想,漆画繁杂的工艺成为自身安身立命在艺术之林的标志。漆画是体现工艺性与绘画性最完美的艺术门类。
  二、漆画在质感上的营造力
  陈丹青曾说,“油画的美在于颜料的凝结层的质地美”。若仅从质地上的表现力来说,漆画的表现力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受到漆器物质性的影响,传统漆画追求漆面的平滑如镜的温润感。漆面经过多次打磨后推光与楷清。漆膜的质地光润深邃,高贵静穆。绝对的平的视感及触感已经不是现代漆画好坏的标准,质地是为画面表现服务的。工艺与绘画的界限的模糊,反而让具有双重属性的漆画在营造力上不断向前迈进。
  在笔者的作品《匾NO.1》中,笔者尝试将漆性通过不同技法营造出不同的质感,并将质感拉开距离,产生形式感。
  背景部分通过堆刮漆灰、裱布、罩染等手法营造出陈旧亚光的质感。与经过反复推光楷清的小板形成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反差感,加强背景部分的破败感和小板的温润感。
  箔料与铜粉的金属感、灰料的颗粒与麻布的纤维感营造质感的节奏韵律。现代漆画围绕着大漆,在新材料上不断开拓同时审美内涵不断提升,力图将绘画性与工艺性完美统一。而笔者这件作品是尝试将这些抛开,只是纯粹凸显质感,营造质感间的“距离”。
  三、漆画在色彩氛围上及表现方式上的营造力
  古人曰:“凡漆不言色者皆黑。”可见古人对大漆最直观的颜色就是黑色。大漆的黑是最深沉也是最正的黑色,“漆黑”一词由此得来。后银朱入漆得到了红漆,大漆的黑红配色成为传统漆艺最经典的标签,而得以“赤与黑相次之”之说。现代漆画在色彩营造以及表现方式上与传统漆艺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入漆材料的不断拓展,以及化学漆的出现,现代漆画引入了“绘画”这一概念,将绘画性提高到了与漆性相同的高度。这使得漆画的色彩表现更加自由,同时又具有大漆色彩上内敛含蓄、艳而不妖的高贵美感。现代漆画在表现形式上也随着中西方思潮的碰撞转变。西方学者S.阿瑞提曾提出过一种理念,即艺术需要用一种“第三思维”得以传达表现。简单来说“第三思维即以原发思维(童真拙朴的感受)为创作出发点,以便由此形成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真正创造气象,进而让继发思维(后天学习)给予既生动又有致的适度性整理的表现”。这种方式与漆画的创作过程不谋而合。漆画所谓“七分靠人三靠天”,随机无意的美也是漆趣的流淌。这人为可控的随机是真正抽象主义的精神所在。这些漆画从“起笔”那一刻就在营造了。漆画在前期起纹时就像是原发思维的预埋,之后的层层罩色如同继发思维在把控,最后磨显出来的画面是这两种思维的互相交融的表现。所以漆画的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性上更具有笔者个人所理解的现代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即“高品质的创造性的自然流露”。这使得漆画在色彩以及表现方式的营造力上独树一帜。笔者的漆画作品也是力图营造出大漆独有的色彩氛围与漆语言的表现力。
  《技法板NO.1》(图2)是实验不同媒介物起纹经过变涂磨绘之后的效果。《技法板NO.2》(图3)是实验漂流漆技法。同时运用金属箔和瓦灰,力图营造出黑色的不同表现效果以及灰色的微妙变化。
  《技法板NO.3》(图4)是实验不同颜色的笔触和铝粉,再罩不同明度的透明漆下的磨显效果。《技法板NO.3》与《技法板NO.2》显示出漆画在营造神秘幽静的氛围上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技法板NO.4》(图5)将壁画的浮雕语言与漆画语言结合,色彩上选取传统的红白黑三色,夹杂着冷暖灰色丰富画面,并通过腐蚀、刮刻、粗磨等方法营造出漆壁画独有的斑驳效果。
  四、漆画绘画语言的营造力还需开拓
  漆画独立为单独的艺术门类时间较短,相比于油画、中国画等传统绘画门类,在水平上扔有一定的差距。漆画独立的绘画语言仍在不断拓展。漆画源于东方,源于中国,应具有东方古与今的韵味。比如,古之意蕴的飘逸一词,乃是对写神与气韵的一种着重。现代的飘逸风格则是注重作品形式感,具有浪漫气息和现代感。现代“飘逸”也绝不是西方抽象的一种摹写。它应流淌着中国美学的血液。
  一个艺术门类如果缺少了其独立性,就会被其他艺术门类同化或者取代。如果过分强调独立性又会因缺少发展动力和传承的困难走向消亡。这是给我们漆画创作提供的一条启示:漆画创作必须与油画、中国画等绘画门类区别开来,保持自己独特性的同时包容各种艺术思潮与方法的涌入,不断成熟自己的绘画语言营造力。作为漆画创作者的我们理应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8.
  [2]庄子.庄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3]贾公彦疏.周礼·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杂剧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其中有不少故事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改编而传承至今的。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简称《陈州粜米》)就以杂剧的文学形式延展了包拯为陈州百姓请旨放粮的故事。自此,“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演绎,而豫剧电影《下陈州》则是现当代对这个故事新的解构。  关键词:元杂剧;《陈州粜米》;豫剧;《下陈州》  公元1044年,陈州因为天气突变而粮食绝收,导致灾
期刊
摘 要: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清灵隽永的画面和内涵深刻的剧情而广受好评,究其深意,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如蛇、鱼、青蛙、门等都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揭示了主人公少僧在“本我”和“超我”中挣扎,最后归于平静的人生历程。蛇这一原型作为电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意象,对于剖析电影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蛇原型意义的解读,能够对主人公进行更深入的精神分析,从而挖掘出电
期刊
摘 要:“甘美兰”(Gamelan)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悠久、最具特点的民族音乐演奏形式,是传统印度尼西亚锣鼓合奏乐团的总称。广西艺术学院于2015年引进了印尼西爪哇的两套甘美兰乐器,并于2016年开始运用于实践教学。甘美兰独特的音乐风格、鲜明的特色以及丰富的音色与节奏变化,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在对外的展示演出中,大受欢迎。由此,根据自身的学习与体验提出一些感想并进一步探讨其引入教学的
期刊
摘 要: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壮族人民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但目前广西壮族民歌面临失传的危机,民间艺人老龄化、民歌没有人继续传唱等状况越来越严峻。针对广西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研究刻不容缓。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为例,探索如何通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对广西民歌进行传承,思考将壮族民歌更好传承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音乐模块;广西壮族民歌;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校级基础教育教
期刊
摘 要: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不断缺失,尤为重要的是极具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新型动漫旅游文化与中国古村落的融合,是将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推向世界的根本途径,也是现代动漫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如今时代不同,人们对精神、物质乃至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些民族文化的无人问津,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文化。只有根植本土文化土壤中,借鉴当代先进
期刊
摘 要:木拱廊桥是闽东北村落特有的文化景观,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章以闽东北寿宁县的木拱廊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廊桥聚落形态形成的影响,观察廊桥独特的景观文化。  关键词:聚落地理;廊桥;景观  “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和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结果
期刊
摘 要:如今的社火表演,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千年的产物,它依靠着民俗艺术特有的生命力薪尽火传,逐步发展为更具礼仪性、娱乐性、教育性的民间表演形式。在社火表演过程中,每一类参与者(表演者、观看者)都存在着自身的心理动机,这些心理动机构成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心理和角色心理,从而确保社火活动本末终始,井然有序。  关键词:民俗;社火;角色心理;身份心理  “社火”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从字面意思理解,“社
期刊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强化,借助实践课程的展开,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探究,可以看到当前该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仍有较多弊端,如教学改革迟滞、实践内容单一,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需要。因此需要相关院校转变教学思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因此“互联网+”在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培养。文章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  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满足当今时代中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期刊
摘 要:节奏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同时也是绘画中必须存在的组成部分,节奏赋予绘画以音乐性。俄国抽象画之祖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早已将抽象绘画中的点、线、面与音乐相结合,在绘画中的音乐性有所研究。文章对康定斯基的作品《圆之舞》《构成九号》,从其“音乐节奏”的抽象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其绘画中的音乐性:构图的方式、色彩的内涵、点线面的表达。同时,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