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16-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实施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很少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提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即学生的学要先于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展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会被学生忽视,一看到“预习”字眼的作业,直接把这项忽略不计,亦或随便读一遍课文,查查生字,就算是预习了。第二天来上课的时候对课文内容根本就不熟悉,只等着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这样的现象着实让人头疼。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的指导。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五读”预习法,对课文预习加以细化和明确。一读字,二读词,三读句,四读段,五读文。课堂上指导他们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切实有效。比如,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当堂预习:一读字,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助字典,解决读音障碍,5分钟左右;二读词,词语的学习,一方面是帮助理解课文,另一方面是积累运用。我要求学生不但在书上标注字音,还要记得课后把重点词语的解释写在积累本上,3分钟左右;三读句,在读通读顺长难句子之后,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3分钟左右;四读段,这第四遍读,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思考段意,2分钟左右;五读文,快速浏览,运用段意串联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2分钟。预习全部结束,用时15分钟。剩下的25分钟分析课文内容,先让小组讨论解决了部分不理解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我们|”和“导游”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其中的含义。整节课,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完成了老师的“教”。事实证明,学生之所以不会学,主要是因为不得法,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是可以较好地完成自主预习的。
不过,学生都有一定的拖延和懒惰心理。如果老师只是口头布置这些内容,他们一看这么多,就可能产生畏难心理,觉得难以完成。所以,我在实施过程中,先是带着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每一遍都给出相应的要求和时间,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完成了预习。这样指导了一星期以后,学生基本熟悉了整个过程,再慢慢放手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完成。現在,我们班的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思考的欲望
上海市特级教师程红兵在《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报告中提到:教师要做到脑中有纲(课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老师的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其实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老师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就能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因而,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就成为课堂的关键。
1.设计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探究问题。
当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会本能地产生一种需要平衡的需求,因而,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心理的平衡。所以,老师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学生就愿意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解决问题,交流的积极性更高。
2.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特点是答案不固定,解决的方法不唯一,因此当问题的情景条件不确定时,学生会展开思维,愿意交流讨论,从不同的维度探讨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或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可以获得展示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把情感和认知两个客观的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基础时,其认知活动必然活跃。适合的教学氛围,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我曾见过一些名师上课前都会以轻松的聊天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管建刚就曾以自己的姓氏为话题,问学生:“班上可有姓管的同学?”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会非常兴奋地过去和这位同学握手,说:“幸会,幸会!终于遇见和我同姓的人。”然后顺便给学生简单介绍姓管的名人,如管仲等。这样一来,孩子们紧张的情绪瞬间得到了缓解,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为接下来的新授课作了情感铺垫。所以,课堂上和孩子们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
当课堂有了轻松愉快的基调后,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活跃的。此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想法。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假如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和同学、老师交流思想,互相启迪,互相促进,那么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相互碰撞后,将会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消化、吸收,知识理解会更透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16-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实施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很少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提升。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定教”。即学生的学要先于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展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会被学生忽视,一看到“预习”字眼的作业,直接把这项忽略不计,亦或随便读一遍课文,查查生字,就算是预习了。第二天来上课的时候对课文内容根本就不熟悉,只等着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这样的现象着实让人头疼。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的指导。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五读”预习法,对课文预习加以细化和明确。一读字,二读词,三读句,四读段,五读文。课堂上指导他们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切实有效。比如,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当堂预习:一读字,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助字典,解决读音障碍,5分钟左右;二读词,词语的学习,一方面是帮助理解课文,另一方面是积累运用。我要求学生不但在书上标注字音,还要记得课后把重点词语的解释写在积累本上,3分钟左右;三读句,在读通读顺长难句子之后,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3分钟左右;四读段,这第四遍读,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思考段意,2分钟左右;五读文,快速浏览,运用段意串联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2分钟。预习全部结束,用时15分钟。剩下的25分钟分析课文内容,先让小组讨论解决了部分不理解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我们|”和“导游”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其中的含义。整节课,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完成了老师的“教”。事实证明,学生之所以不会学,主要是因为不得法,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是可以较好地完成自主预习的。
不过,学生都有一定的拖延和懒惰心理。如果老师只是口头布置这些内容,他们一看这么多,就可能产生畏难心理,觉得难以完成。所以,我在实施过程中,先是带着他们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每一遍都给出相应的要求和时间,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完成了预习。这样指导了一星期以后,学生基本熟悉了整个过程,再慢慢放手让他们自己回家去完成。現在,我们班的学生已经基本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思考的欲望
上海市特级教师程红兵在《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报告中提到:教师要做到脑中有纲(课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老师的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其实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老师利用好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就能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因而,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就成为课堂的关键。
1.设计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探究问题。
当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会本能地产生一种需要平衡的需求,因而,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心理的平衡。所以,老师设置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学生就愿意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解决问题,交流的积极性更高。
2.设计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特点是答案不固定,解决的方法不唯一,因此当问题的情景条件不确定时,学生会展开思维,愿意交流讨论,从不同的维度探讨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或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可以获得展示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把情感和认知两个客观的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基础时,其认知活动必然活跃。适合的教学氛围,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我曾见过一些名师上课前都会以轻松的聊天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管建刚就曾以自己的姓氏为话题,问学生:“班上可有姓管的同学?”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会非常兴奋地过去和这位同学握手,说:“幸会,幸会!终于遇见和我同姓的人。”然后顺便给学生简单介绍姓管的名人,如管仲等。这样一来,孩子们紧张的情绪瞬间得到了缓解,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为接下来的新授课作了情感铺垫。所以,课堂上和孩子们之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
当课堂有了轻松愉快的基调后,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活跃的。此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想法。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假如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和同学、老师交流思想,互相启迪,互相促进,那么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相互碰撞后,将会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消化、吸收,知识理解会更透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