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在各种公开场合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我们这些从事新闻出版、信息传播的行业及行业人,当下最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个很好的选家思维、选家意识、选家自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选家时代。
笔者的这一看法一经抛出,立即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充分关注。今年年初,在笔者所在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与新华网联手举办的“2013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图书颁奖盛典”上,笔者提出的“出版传播本质上是一种选择”“从来没有一个包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单子,历代的书单都是选家的书单”的观点,就被境内外媒体广为传播,一些出版传媒专家和实务家来电肯定,有的赞之为“找到了传媒生产流通的根本规律”,有的誉之为“这是目前听到的最重要的关于文化的时代声音”。对此类美誉笔者分析,之所以得到肯定与称赞,不过是说中了时弊之害和时需之要。
不过有一个前提:这里说的选家思维、选家意识、选家自觉和选家时代,是就新闻、出版、传媒、文化而言;尽管对于物质生产与消费,也许也有类似的“选择”,但那暂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好吧,让我们先从“表”说起。
先看时下出版、传媒业。最突出的时代特点,便是上文所说的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时代变化,这一点,出版、传媒业者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由网络革命带来的内容生产与内容流通、消费的变化,表面上去看,可谓翻天覆地,海量、便捷、互动,去神秘化、去中介化、自媒体化,仅仅是“信息量”这一点,就让当下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由互联到移动互联、从PC机到手机,更是将信息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从人人都是“拇指族”,到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微信的低门槛、大普及,一方面使每一个有手机的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万事通”“都打听”,成为一个“信息总汇”;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一名记者、编辑甚至总编辑。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时代变迁,人们欢呼雀跃、喜不自胜。但几乎是欢呼与满足的同时,人们突然发现,一股强烈的、浓酽的、挥之不去的情愫深深地笼罩上身,即一种强烈的倦怠感和惶惑感,使得人们对于这种“信息流”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恐惧,是谓“信息恐惧症”。表现起码有以下二问:其一,我们需要这么多信息吗?我们需要这么投入地沉湎在信息中消磨时光吗?其二,我们传播的信息是真的吗?有用吗?有价值吗?是的,当我们谈论信息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比如,如今的图书越来越多了,已达年出版40多万种,且不止于此,我们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络出版的电子书,如盛大文学的小说生产;比如,如今的新闻,不仅可以从传统纸媒体中获取,我们还有大量的网站上发布的即时更新的大量新闻,更有手机上不计其数的免费打包奉送的APP之类;再如,“搜索”便捷了,上网一查,一大堆答案,甚至多得你一翻一钟头、几小时。
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都是有用的吗?这些玩意儿可信度如何?有人对此负责吗?咱们敢用吗?会不会上当受骗?这是什么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笔者以为,此刻,我们急需选家,我们急需把关人。
笔者以为,一直以来,我们都需要选家,我们都需要把关人。
此处说的是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广义的,包括新闻、出版、文化之类。在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我们恰恰忘了信息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核心要义。
大家一起温故信息论的鼻祖之一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的一些说法。香农,这个沉湎于神秘的信息研究的天才,一方面,为信息的博大精深所深深折服,为“一切皆比特”的发现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更为信息的波谲云诡、机锋深藏而穷尽智慧,而后者,恰恰为今天的我们很多人、很多“信息人”所忽略。
香农告诉我们,信息是不确定性、是出人意料、是困难程度,是熵;香农强调,研究信息中有一个“方格”是噪声,它涵盖了一切会削弱信号的东西;香农结论,信息是选取出来的。一条信息就是一个选择。好一个选择。这与本文所说的“选家”完全一致。这与古今中外的出版与传播现象得出的规律完全一致。
顺便对当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辨析几句。比如,海量被说成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优点。而我们想没想过,中国早有“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形容知识和信息海量的说法。恰恰是浩如烟海的书籍,才有必要出选本,我们才需要《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好选本,才需要选出《唐诗三百首》的吴调侯、吴楚材这样的选家。又比如,时下人们常说“利用碎片时间”,有一定道理。但殊不知,要想“诗意地栖居”、追求品质生活,恰恰需要有一些碎片时间,用于放松,用于发呆……这些有关传媒、信息等的相关话题,笔者还将专文阐述。
信息爆炸的另一面,是信息冗余、信息庞杂、信息泛滥,所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上文刚说过,其实这是古往今来信息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古代就没有信息泛滥?非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自恋。即便过去农耕时代,一个村子里,口耳相传的,也有大量“口水”、大量“垃圾”需要甄别,遑论书本传播。当然,当下新技术带来的早已今非昔比,就量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但本质上说,就传播规律而言,“选择”的本相没变,需要高明的选家的实质没变。相反,量越大越多,“口水”“垃圾”相应越多,越需要优秀的选家。
这里要说两句“自出版”“自媒体”。“自出版”“自媒体”也必须过“选择”关:一是自身选择,一个负责任的作者,绝不可能老是将垃圾上传;二是读者选择,你上传一本垃圾书你就没有了上传权;三是平台选择,平台容量再大,也不会容忍垃圾狼藉。这一规律,如今已在显现,假以时日,其显益彰。
这就说到时代要求。选家思维,是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客观规律,更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下的时代,是选家时代。
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勃兴,需要有把关人、有选家,这是因为,社会越浮躁越发烧,越需要有清凉剂,就好比饭桌上越丰盛就越需要有好菜单,食客并不因其丰盛而放弃选择,而推荐就显得极其重要;另一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社会大发展、资讯大丰收的同时,生活,包括资讯也越来越分类,类型化、细分化成为丰富性社会的一个基本取向。而信息细分则更需要大量有专业水平、有市场眼光,当然更有文化品位和社会担当的选家。出版业、出版人如此,新闻业、媒体人亦是如此。笔者从来对“有闻必录”的新闻论点报以警惕,认真想想便是基于对“选择”的认同和坚信。“有闻必录”也许是一种善意的理想,但却肯定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社会的多样性使得每天都在新闻爆炸,都一一“录”之,既不现实,更不需要。事实上,有新闻以来的历史说明,有价值的新闻都是选择的产物。选什么?这就看你的定位了。整体来说,应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利;专业方面说,应有专业态度专业眼光专业水平。总之,要经得起受众、用户的检验,经得起时代、历史的检验。比如吧,现在不少媒体,不管是纸媒还是网媒、手媒,放着很多重要的国计民生的新闻不做,却极其热衷传布明星的细枝末节,几乎到如蝇逐臭、铺天盖地的地步,做过了,反而大家反感了,不关心了。你选择有误,无论有意无意,用户就用脚投票,不理你了,走了。因此,“选择”不易、“选家”难当。
正因为难当,才显其价值。信息生产、内容生产、媒体生产,及其传播、流通、消费,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而做好新时代的优秀选家,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笔者的这一看法一经抛出,立即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充分关注。今年年初,在笔者所在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与新华网联手举办的“2013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图书颁奖盛典”上,笔者提出的“出版传播本质上是一种选择”“从来没有一个包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单子,历代的书单都是选家的书单”的观点,就被境内外媒体广为传播,一些出版传媒专家和实务家来电肯定,有的赞之为“找到了传媒生产流通的根本规律”,有的誉之为“这是目前听到的最重要的关于文化的时代声音”。对此类美誉笔者分析,之所以得到肯定与称赞,不过是说中了时弊之害和时需之要。
不过有一个前提:这里说的选家思维、选家意识、选家自觉和选家时代,是就新闻、出版、传媒、文化而言;尽管对于物质生产与消费,也许也有类似的“选择”,但那暂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好吧,让我们先从“表”说起。
先看时下出版、传媒业。最突出的时代特点,便是上文所说的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时代变化,这一点,出版、传媒业者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由网络革命带来的内容生产与内容流通、消费的变化,表面上去看,可谓翻天覆地,海量、便捷、互动,去神秘化、去中介化、自媒体化,仅仅是“信息量”这一点,就让当下消费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由互联到移动互联、从PC机到手机,更是将信息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从人人都是“拇指族”,到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微信的低门槛、大普及,一方面使每一个有手机的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万事通”“都打听”,成为一个“信息总汇”;另一方面,又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一名记者、编辑甚至总编辑。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时代变迁,人们欢呼雀跃、喜不自胜。但几乎是欢呼与满足的同时,人们突然发现,一股强烈的、浓酽的、挥之不去的情愫深深地笼罩上身,即一种强烈的倦怠感和惶惑感,使得人们对于这种“信息流”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恐惧,是谓“信息恐惧症”。表现起码有以下二问:其一,我们需要这么多信息吗?我们需要这么投入地沉湎在信息中消磨时光吗?其二,我们传播的信息是真的吗?有用吗?有价值吗?是的,当我们谈论信息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比如,如今的图书越来越多了,已达年出版40多万种,且不止于此,我们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络出版的电子书,如盛大文学的小说生产;比如,如今的新闻,不仅可以从传统纸媒体中获取,我们还有大量的网站上发布的即时更新的大量新闻,更有手机上不计其数的免费打包奉送的APP之类;再如,“搜索”便捷了,上网一查,一大堆答案,甚至多得你一翻一钟头、几小时。
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都是有用的吗?这些玩意儿可信度如何?有人对此负责吗?咱们敢用吗?会不会上当受骗?这是什么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笔者以为,此刻,我们急需选家,我们急需把关人。
笔者以为,一直以来,我们都需要选家,我们都需要把关人。
此处说的是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广义的,包括新闻、出版、文化之类。在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我们恰恰忘了信息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核心要义。
大家一起温故信息论的鼻祖之一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的一些说法。香农,这个沉湎于神秘的信息研究的天才,一方面,为信息的博大精深所深深折服,为“一切皆比特”的发现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更为信息的波谲云诡、机锋深藏而穷尽智慧,而后者,恰恰为今天的我们很多人、很多“信息人”所忽略。
香农告诉我们,信息是不确定性、是出人意料、是困难程度,是熵;香农强调,研究信息中有一个“方格”是噪声,它涵盖了一切会削弱信号的东西;香农结论,信息是选取出来的。一条信息就是一个选择。好一个选择。这与本文所说的“选家”完全一致。这与古今中外的出版与传播现象得出的规律完全一致。
顺便对当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辨析几句。比如,海量被说成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优点。而我们想没想过,中国早有“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形容知识和信息海量的说法。恰恰是浩如烟海的书籍,才有必要出选本,我们才需要《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好选本,才需要选出《唐诗三百首》的吴调侯、吴楚材这样的选家。又比如,时下人们常说“利用碎片时间”,有一定道理。但殊不知,要想“诗意地栖居”、追求品质生活,恰恰需要有一些碎片时间,用于放松,用于发呆……这些有关传媒、信息等的相关话题,笔者还将专文阐述。
信息爆炸的另一面,是信息冗余、信息庞杂、信息泛滥,所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上文刚说过,其实这是古往今来信息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古代就没有信息泛滥?非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自恋。即便过去农耕时代,一个村子里,口耳相传的,也有大量“口水”、大量“垃圾”需要甄别,遑论书本传播。当然,当下新技术带来的早已今非昔比,就量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但本质上说,就传播规律而言,“选择”的本相没变,需要高明的选家的实质没变。相反,量越大越多,“口水”“垃圾”相应越多,越需要优秀的选家。
这里要说两句“自出版”“自媒体”。“自出版”“自媒体”也必须过“选择”关:一是自身选择,一个负责任的作者,绝不可能老是将垃圾上传;二是读者选择,你上传一本垃圾书你就没有了上传权;三是平台选择,平台容量再大,也不会容忍垃圾狼藉。这一规律,如今已在显现,假以时日,其显益彰。
这就说到时代要求。选家思维,是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的客观规律,更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下的时代,是选家时代。
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勃兴,需要有把关人、有选家,这是因为,社会越浮躁越发烧,越需要有清凉剂,就好比饭桌上越丰盛就越需要有好菜单,食客并不因其丰盛而放弃选择,而推荐就显得极其重要;另一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社会大发展、资讯大丰收的同时,生活,包括资讯也越来越分类,类型化、细分化成为丰富性社会的一个基本取向。而信息细分则更需要大量有专业水平、有市场眼光,当然更有文化品位和社会担当的选家。出版业、出版人如此,新闻业、媒体人亦是如此。笔者从来对“有闻必录”的新闻论点报以警惕,认真想想便是基于对“选择”的认同和坚信。“有闻必录”也许是一种善意的理想,但却肯定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社会的多样性使得每天都在新闻爆炸,都一一“录”之,既不现实,更不需要。事实上,有新闻以来的历史说明,有价值的新闻都是选择的产物。选什么?这就看你的定位了。整体来说,应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利;专业方面说,应有专业态度专业眼光专业水平。总之,要经得起受众、用户的检验,经得起时代、历史的检验。比如吧,现在不少媒体,不管是纸媒还是网媒、手媒,放着很多重要的国计民生的新闻不做,却极其热衷传布明星的细枝末节,几乎到如蝇逐臭、铺天盖地的地步,做过了,反而大家反感了,不关心了。你选择有误,无论有意无意,用户就用脚投票,不理你了,走了。因此,“选择”不易、“选家”难当。
正因为难当,才显其价值。信息生产、内容生产、媒体生产,及其传播、流通、消费,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而做好新时代的优秀选家,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