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性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有特殊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开放性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文试从引导学生梳理问题,有效反思,自主尝试,自主选择等方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开放教学;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开放性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能。在开放性教学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收”既是“放”的延伸,又是“放”的概括,是对学生开放性活动的再思考、再提升的过程。教师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创造性地组织好“收”的教学,以优化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引导学生梳理问题,促进逻辑思维发展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缺乏条理性。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动往往停留于无序、静止、零碎的层面。虽然“想得多”,但难以思得有序,想得周全。为此,及时引导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答案进行比较、梳理,不但可以使数学知识连点成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口+口=10”时,当学生反馈出多种算式后,教师点拨:“谁能像体育老师一样,给这些算式排排队?”从而让学生自主沟通静态的算式,并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再如教学“2、3、6、12、24中,哪两个数有整除关系?”时,教师在学生无序思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谁能把能被2整除的数一个不漏地找出来?”“接下来应思考哪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无序为有序,思考解答问题更有条理、更加全面。
二、引导学生有效反思,提高思维深刻性
小学生思维粗糙、肤浅,往往难以从丰富多彩的开放性答案中,洞察、把握数学现象中蕴含的本质规律,揭示出“知识背后的知识”,造成思考问题表面化、静态化、机械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开放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时,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学生反馈出不同折法后,教师应及时追问:“这些折法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异中求同,进而体验到数学现象的多样性与规律性。又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当学生将圆形纸片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后,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剪拼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揭示数学现象中蕴含的共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发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提高思维准确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有限,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虽然正确、合理,但并非最优化。此时,若“放”而不“收”,会造成学生思维策略良莠不分;若“放”而强“收”,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内化。因此,当学生反馈出优劣并存的多样化答案后,可变讲为试,让学生在自主尝试、比较、筛选、建构活动中,主动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大胆取舍,形成不迷信他人,敢于表述己见,善于提炼真知的个性品质。
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让学生探索、讨论12×4的口算方法,结果学生反馈出了如下多样化口算方法:
(1)相加法。12+12+12+12=48。
(2)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的和,再算。如
7×4=28 5×4=20 12×4=48
6×4=24 6×4=24 12×4=48
(3)把两位数拆成整十与一位数的和,再算,即10×4=40,2×4=8。
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算23×9、24×4、32×3等算式。从而在尝试中深刻体验到方法(1)比较麻烦,方法(2)比较复杂,只有方法(3)简便、易算,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在尝试中“收”,让学生主动参与对多样化口算方法的再体验、再优化的选择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提炼出简便的口算方法,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提高思维严密性
开放性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因问题隐去了一些前提条件,而使问题的答案趋于多样化。而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前提条件把握得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制约着思维的缜密水平。为此,在开放性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答案,可让学生以果探因,自主选择、思考、补充使答案最优或唯一,在“收”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在“2、6、8、9、10中,哪个数与众不同?”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种种答案后,让学生将原题改一改,想想该补上什么条件才能使你的答案成为该题的惟一正确答案?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尝试验证,提出了各种构题策略。就答案“2”而言,有的补充上“找出约数的个数最少的”条件;有的补充上“表示最小的”的条件等。学生在构题活动中进一步弄清特定条件与惟一答案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挖掘了开放题的启思价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总之,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提高,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
关键词:开放教学;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开放性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能。在开放性教学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收”既是“放”的延伸,又是“放”的概括,是对学生开放性活动的再思考、再提升的过程。教师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创造性地组织好“收”的教学,以优化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引导学生梳理问题,促进逻辑思维发展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缺乏条理性。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动往往停留于无序、静止、零碎的层面。虽然“想得多”,但难以思得有序,想得周全。为此,及时引导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答案进行比较、梳理,不但可以使数学知识连点成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口+口=10”时,当学生反馈出多种算式后,教师点拨:“谁能像体育老师一样,给这些算式排排队?”从而让学生自主沟通静态的算式,并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再如教学“2、3、6、12、24中,哪两个数有整除关系?”时,教师在学生无序思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谁能把能被2整除的数一个不漏地找出来?”“接下来应思考哪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无序为有序,思考解答问题更有条理、更加全面。
二、引导学生有效反思,提高思维深刻性
小学生思维粗糙、肤浅,往往难以从丰富多彩的开放性答案中,洞察、把握数学现象中蕴含的本质规律,揭示出“知识背后的知识”,造成思考问题表面化、静态化、机械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开放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时,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学生反馈出不同折法后,教师应及时追问:“这些折法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异中求同,进而体验到数学现象的多样性与规律性。又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当学生将圆形纸片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后,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剪拼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揭示数学现象中蕴含的共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发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提高思维准确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有限,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虽然正确、合理,但并非最优化。此时,若“放”而不“收”,会造成学生思维策略良莠不分;若“放”而强“收”,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内化。因此,当学生反馈出优劣并存的多样化答案后,可变讲为试,让学生在自主尝试、比较、筛选、建构活动中,主动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大胆取舍,形成不迷信他人,敢于表述己见,善于提炼真知的个性品质。
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让学生探索、讨论12×4的口算方法,结果学生反馈出了如下多样化口算方法:
(1)相加法。12+12+12+12=48。
(2)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的和,再算。如
7×4=28 5×4=20 12×4=48
6×4=24 6×4=24 12×4=48
(3)把两位数拆成整十与一位数的和,再算,即10×4=40,2×4=8。
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算23×9、24×4、32×3等算式。从而在尝试中深刻体验到方法(1)比较麻烦,方法(2)比较复杂,只有方法(3)简便、易算,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在尝试中“收”,让学生主动参与对多样化口算方法的再体验、再优化的选择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提炼出简便的口算方法,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提高思维严密性
开放性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因问题隐去了一些前提条件,而使问题的答案趋于多样化。而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前提条件把握得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制约着思维的缜密水平。为此,在开放性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答案,可让学生以果探因,自主选择、思考、补充使答案最优或唯一,在“收”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在“2、6、8、9、10中,哪个数与众不同?”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种种答案后,让学生将原题改一改,想想该补上什么条件才能使你的答案成为该题的惟一正确答案?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尝试验证,提出了各种构题策略。就答案“2”而言,有的补充上“找出约数的个数最少的”条件;有的补充上“表示最小的”的条件等。学生在构题活动中进一步弄清特定条件与惟一答案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挖掘了开放题的启思价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总之,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提高,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