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走出国门
其实,在投资理论中,有这么一个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美元时,出现零星对外投资,达到800美元时,出现系统对外投资,达到1200美元时,将出现大规模对外投资。
那么,这些公司为什么要走出国门去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前者认为,价格因素和成本因素对生产的重要性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区位以使成本最小化,后者则认为,企业如果具有在商品市场、生产要素以及一体化生产上的优势,将会在国外直接投资中获取更高的利润。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国外投资划分为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两种类型。所谓市场导向型投资,是指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这是当前多数跨国投资的主要动机。而资源导向型投资,则是指投资的目标在于获得东道国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那么在实践中,我国企业跨出国门是为什么呢,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一罗兰 贝格公司对包括海尔、美的、联想、TCL、万向、长虹、中石油、中海油以及华立、德隆等50家中国行业领先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就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56%的企业选择开拓海外市场、20%的企业选择确保资源供应、16%的企业选择了获取技术和品牌是海外投资的主要理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然资源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的自然资源占有量非常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同时分布不均匀,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就更少了。而国内多数大型或特大型企业还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对原材料的需求数量大、质量高,国内自然资源很难满足其要求,供需矛盾也就日益突出,这是一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进口的贸易方式、条件很容易受到出口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市场供求、汇率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向,无论是供应量还是价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为了摆脱供应短缺的局面并降低采购成本,我国自然资源依赖型的领先企业已开始通过海外经营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如宝钢、中石油、中海油等超大型国企已经积极地迈出了国门。
突破人力资源瓶颈
在资源导向型海外投资中,有一部分企业跨出国门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的约束问题。所谓的人力资源约束问题,不仅仅包括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短缺,还包括低层次廉价劳动力的短缺。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开始更深度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来,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集团、企业来华投资。来华投资的增加,不仅仅使得部分长期滞留海外的“海归派”回国,也吸引了一些国际上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来华工作。
人才聚集中国大陆本是好事,但是,也应该看到,人力成本也是在逐步增加的,从他们的平均工资收入变化就可以看到这点问题,从一些大型公司的经营成本中也可以发现工资支出是呈现快速增长状态的。相比起来,其他亚洲国家和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成本就比较占优势了。在人力资源相当的条件下,一些跨国公司也就可能选择到其他国家投资。而中国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反映在产品上,也就是产品价格的上升,就可能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再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
这种人力成本的逐步增加,就会迫使国内相对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经营,以便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国内企业走出国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约束的问题,还有就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约束的问题。如果用简单的链条图式办法来表达这个问题,就会很清楚(见右图)。
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投资环境的改善牛廉价的熟练劳动力资源等→来华投资的迅速增长→海归派回国+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般人才的来华→人力成本的逐步增长→中国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再具有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以利用海外投资地的人力资源→减少经营成本,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
耕耘海外并不乐观
可以说,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而从平均水平上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可见,我国海外投资规模的平均水平很低。
二是,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地理位置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据估计,我国企业有近70%以上的投资项目位于亚洲地区。
三是,由于技术劣势和品牌劣势,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级商品的出口阶段,并且许多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还由中间商控制。据央视今年3月23日的报道,首批5500台海尔电脑日前出口到法国市场,便是中国品牌电脑整机首次走出国门。
不能不担忧的是,我国出口产品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世界名牌产品少得可怜,许多产品的利润绝大部分都被拥有著名品牌、行销渠道的欧美厂商拿走了。联合国工业计划著的一项调查表明,名牌在全部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低于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而按商标价值排列世界前50名的名牌产品中却没有一个源自中国。
四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和高素质人才匮乏也是我国现有“走出去”企业的共同弱点。这使得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很低、投资回报率低、抵御国际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更低,也就阻碍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并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可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状况并不乐观,还有很漫长的略要走,但愿我国的企业能在境外投资的路上走好!
其实,在投资理论中,有这么一个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美元时,出现零星对外投资,达到800美元时,出现系统对外投资,达到1200美元时,将出现大规模对外投资。
那么,这些公司为什么要走出国门去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前者认为,价格因素和成本因素对生产的重要性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区位以使成本最小化,后者则认为,企业如果具有在商品市场、生产要素以及一体化生产上的优势,将会在国外直接投资中获取更高的利润。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国外投资划分为市场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两种类型。所谓市场导向型投资,是指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占领海外市场。这是当前多数跨国投资的主要动机。而资源导向型投资,则是指投资的目标在于获得东道国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那么在实践中,我国企业跨出国门是为什么呢,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一罗兰 贝格公司对包括海尔、美的、联想、TCL、万向、长虹、中石油、中海油以及华立、德隆等50家中国行业领先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就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56%的企业选择开拓海外市场、20%的企业选择确保资源供应、16%的企业选择了获取技术和品牌是海外投资的主要理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然资源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的自然资源占有量非常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比较低,同时分布不均匀,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就更少了。而国内多数大型或特大型企业还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对原材料的需求数量大、质量高,国内自然资源很难满足其要求,供需矛盾也就日益突出,这是一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进口的贸易方式、条件很容易受到出口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市场供求、汇率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向,无论是供应量还是价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为了摆脱供应短缺的局面并降低采购成本,我国自然资源依赖型的领先企业已开始通过海外经营确保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如宝钢、中石油、中海油等超大型国企已经积极地迈出了国门。
突破人力资源瓶颈
在资源导向型海外投资中,有一部分企业跨出国门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的约束问题。所谓的人力资源约束问题,不仅仅包括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短缺,还包括低层次廉价劳动力的短缺。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开始更深度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来,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尤其是2008年的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集团、企业来华投资。来华投资的增加,不仅仅使得部分长期滞留海外的“海归派”回国,也吸引了一些国际上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来华工作。
人才聚集中国大陆本是好事,但是,也应该看到,人力成本也是在逐步增加的,从他们的平均工资收入变化就可以看到这点问题,从一些大型公司的经营成本中也可以发现工资支出是呈现快速增长状态的。相比起来,其他亚洲国家和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成本就比较占优势了。在人力资源相当的条件下,一些跨国公司也就可能选择到其他国家投资。而中国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反映在产品上,也就是产品价格的上升,就可能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再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
这种人力成本的逐步增加,就会迫使国内相对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经营,以便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
国内企业走出国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约束的问题,还有就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约束的问题。如果用简单的链条图式办法来表达这个问题,就会很清楚(见右图)。
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投资环境的改善牛廉价的熟练劳动力资源等→来华投资的迅速增长→海归派回国+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般人才的来华→人力成本的逐步增长→中国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再具有质优价廉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以利用海外投资地的人力资源→减少经营成本,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
耕耘海外并不乐观
可以说,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而从平均水平上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可见,我国海外投资规模的平均水平很低。
二是,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地理位置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据估计,我国企业有近70%以上的投资项目位于亚洲地区。
三是,由于技术劣势和品牌劣势,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级商品的出口阶段,并且许多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还由中间商控制。据央视今年3月23日的报道,首批5500台海尔电脑日前出口到法国市场,便是中国品牌电脑整机首次走出国门。
不能不担忧的是,我国出口产品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世界名牌产品少得可怜,许多产品的利润绝大部分都被拥有著名品牌、行销渠道的欧美厂商拿走了。联合国工业计划著的一项调查表明,名牌在全部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低于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而按商标价值排列世界前50名的名牌产品中却没有一个源自中国。
四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和高素质人才匮乏也是我国现有“走出去”企业的共同弱点。这使得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很低、投资回报率低、抵御国际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更低,也就阻碍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并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可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状况并不乐观,还有很漫长的略要走,但愿我国的企业能在境外投资的路上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