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通性通法不是一句套话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节关于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高三复习课.执教的L老师举了几个比较常规的例子,听后颇有想法.
  
   对选择用三角换元法求解的学生,笔者又追问;如果去掉条件中的x>0,y>0,那怎么办呢?学生表示没想过.
  由此笔者认为,L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他所采用的是老师→学生单向的接受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只是当了一回看客,尽管从形式上学生也参与到例2、例3的解题过程中来了,而事实上学生只是在模仿.学习固然离不开模仿,但如果学习(特别是复习)只是停留在题型记忆、复制模仿,那么即使学生能熟练地解题了,也不是因为数学能力有了提高,这种因“熟”而“能”的事对数学老师而言究竟是成功呢还是一种悲哀?有时常听老师抱怨“刚讲过的题学生又忘记了”,或许这就是原因所在.所谓“知识易忘,意识长存”,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可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方面有所作为的.
  那么该如何讲例1呢?
  笔者觉得可以参照如下流程来做:正误辨析→转化为关于x(或y)的函数求解→三角换元→解法二.然后改变条件,即去掉“x>0,y>0”的限制,让学生思考,借机提出“消元转化为函数最值”是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解法,也即通法.至于解法二,则是特殊条件下的明智选择.此时再看例2,则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体会;也可以分组解题,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解法、板演等,让学生自己比较、辨别,老师只需点拨、总结评述即可.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教学过程是不是更为平和呢?学生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笔者个人认为,如果这样讲解例题,那么不需要做很多的题目,不需要机械的模仿,学生就可以容易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对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怎样用这种方法?比较清晰,同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现在有不少老师常说复习课(习题课)好上,因为只要收集一些相关的题目就可以了,笔者对此深感忧虑,陈永明先生把这种状况称为“拉在篮里就是菜”,可谓一针见血.
  复习课(习题课)怎么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俞新龙老师谈了复习课中例题选择的三个原则:所选例题要有利于解题结论(或基础知识)的回顾:要有利于模式化解题的总结;要有利于考点的呈现.笔者深以为然,并想重提一些老生常谈的认识.
  (1) 选题要有典型性与层次性,避免简单重复与模仿,多注意引申、变式,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
  (2) 复习课要十分重视通性通法的教学,巧解妙法少讲为好,并要切实落实.
  (3) 解法的选择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然后引导学生对解法进行优化,得到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从题型教学中转身,致力于三个优化: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学习过程、优化思维过程,以促成学生的理解.
  (4) 教学过程要讲究结构,尽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这四点是一个渐进的关系,能否做到取决于教师本身对数学的理解以及教师的心态.教师本身对数学的理解不到位,学生就会陷入题海而无法脱身,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觉得累.教学上的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每一位老师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关键还是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教学,2006(9)
  2陈永明.习题课要讲究结构.数学教学,2007(11)
  3俞新龙.谈谈高三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数学教学,2007(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1案例背景    高考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较量,更是意志和品质的双重竞争.如何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历来为广大教师和考生所关注.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获得凸现.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期刊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而且做得自然?最近笔者上了一节习题课,对其中一些环节的处理,至今难以忘怀.以下是教学过程的实录.    1课堂实录    1.1习题初步解答  题1:已知平面OAB,OBC,OAC相交于一点O,∠AOB=∠BOC=∠COA
期刊
在日常的数学检测中,经常听到老师的抱怨“这种题目已讲过许多遍了,学生还是错”和学生的无奈“我一听就懂,可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大概有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讲解、题目难等诸方面的问题.在这些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是关键原因之一.本文拟从一道选择题的教学谈一点个人的试卷讲评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1教学背景    在一次初三数学总复习测验试卷中有下面一道选择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
期刊
今日教育,创新是核心,实践为重点,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在美国,如果非要用某个词来描述近30年来科学教育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个词一定是“探究”[1].在中国,如果非要某个词来表达恢复高考以来广大中学教学教师所努力追求的法定,亦或说,非要用某个词来概括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特征,这个词一定是“变式”[2].探究与变式能糅合吗?本文从“双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谈起.
期刊
1天高气爽    2007年3月13日参加市新课程培训刚回来,要准备明天的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据以往的教法,大多是从高斯求和引入,此课题在2003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的教师还自创实际问题引入,且不说情境复杂学生理解费劲、费时,还让人觉得“实际问题不实际”为“问题”而问题.可能是再次冲了“新理念的电”吧,觉得以上的设计都不尽满意,有创一下“新”的冲动.  首先,我觉得从高斯求和引入
期刊
三角函数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对三角函数的考查往往都是围绕其对称性、单调性、最值等来展开的,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常常用老套、繁琐的办法去解决.由于高中数学新课程增加了导数内容,对于三角问题的处理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运用导数知识解决,就显得非常简洁流畅.下面采撷几例,权作抛砖引玉.    1求单调区间    在新课程理念以及“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的指导下,相信作为高中数学新增内
期刊
1课例背景    2006年5月14日上午10:00,台州市省级教坛新秀评比课堂考核在台州市实验中学进行,通过抽签,张文琴老师上课的课题是《解斜三角形》(复习课),上课班级是高一(7)班,上课时间是2006年5月15日上午第二节,每节课45分钟,本课例获得高中数学组课堂考核第一名.    2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三角形中有关的基
期刊
摘要:本文以《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设问效度、实施回答、反馈评价三个方面就如何在预习指导下进行课堂设问进行了探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预习指导;课堂设问;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的方式,掌握处理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因此,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学对学生自主思考
期刊
1如何正确看待探究性学习和教学?    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目前正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中正被广泛使用.但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探究性学习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以上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作深入的探讨和学习.探究性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时恰当引导下,通过自身探索相对独立的做出“科学发现”或创造;经历探索规律、定理、概念等的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感受其中
期刊
教材及内容:浙教版八下《分式的加减》.    师:两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解决分式问题都是化为同分母从而转化为解决分子整式的问题.  点评:在挑战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找出两种方法中包含的共性,从问题解决提升到解决分式问题时通过化为同分母从而转化为整式的思想,将分式的加减与分式的相等相融合.  5在知识的整理中自然清晰结构并突出思想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哪些内容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