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三角函数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对三角函数的考查往往都是围绕其对称性、单调性、最值等来展开的,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常常用老套、繁琐的办法去解决.由于高中数学新课程增加了导数内容,对于三角问题的处理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运用导数知识解决,就显得非常简洁流畅.下面采撷几例,权作抛砖引玉. 1求单调区间 在新课程理念以及“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的指导下,相信作为高中数学新增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函数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对三角函数的考查往往都是围绕其对称性、单调性、最值等来展开的,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常常用老套、繁琐的办法去解决.由于高中数学新课程增加了导数内容,对于三角问题的处理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运用导数知识解决,就显得非常简洁流畅.下面采撷几例,权作抛砖引玉.
1求单调区间
在新课程理念以及“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的指导下,相信作为高中数学新增内容之一的导数的运用前景会越来越广阔.在立体几何中,在数列中,甚至在其他学科中都可找到导数知识的运用踪迹,所以导数运用的新增长点、亮点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解题中要做到“与时俱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在全国部分省市实施四年了,无论是作为已参与高中新教材实验的数学教师,还是即将使用高中新教材教学的数学教师,在教材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或多或少都有些感受和思考,故笔者抛砖引玉,借此就刘绍学先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人教版)的A版数学教科书3(必修)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自己学习和教学思考后的感受,谈谈该版本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我们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教学中应采取哪些基本
我们都知道,椭圆有许多优美的性质.对于以椭圆为代表的诸多圆锥曲线问题,通常都是采取由形到数的函数与方程思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下面笔者运用平面向量的内积对椭圆标准方程中a2与b2进行诠释,给出一组性质并予以证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浙江丽水青田船寮高级中学 323911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新课程增加的算法初步、统计中的茎叶图、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概率中的几何概型、定积分这五个方面的试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复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算法;茎叶图;三视图;几何概型;定积分 2008年是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入新课程实验后的第二次高考,今年江苏也进入了新课程高考. 新课程试
Eisenstein 判别法的功效在于能简便有力地判别一类多项式能否在Q[x]中可约,如多项式x2+2x+2 在Q[x]中不可约(取p=2即可). 但 Eisenstein判别法却不能直接判别类似的多项式,如2x2+2x+1能否在Q[x]中可约. 参考文献 1宋家雏.艾森斯坦因判别法的推广. 数学教学通讯,1986(1) 2施武杰,戴桂生.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
近几年的高考题不仅重视了对含参数问题的考查,而且似有参变因素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参数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此类问题分析要求高、思维难度大,学生常陷于盘根错节的参数关系中而无法理清头绪,或者难以确定突破方向而无从下手,或者盲目下手,因繁复不堪而后继乏力.如何引导学生从多重变化因素中解脱出来?应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索与关注.笔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从诸多变化因素中恰当消去参
1案例背景 高考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较量,更是意志和品质的双重竞争.如何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历来为广大教师和考生所关注.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获得凸现.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而且做得自然?最近笔者上了一节习题课,对其中一些环节的处理,至今难以忘怀.以下是教学过程的实录. 1课堂实录 1.1习题初步解答 题1:已知平面OAB,OBC,OAC相交于一点O,∠AOB=∠BOC=∠COA
在日常的数学检测中,经常听到老师的抱怨“这种题目已讲过许多遍了,学生还是错”和学生的无奈“我一听就懂,可一做就错”.究其原因,大概有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讲解、题目难等诸方面的问题.在这些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是关键原因之一.本文拟从一道选择题的教学谈一点个人的试卷讲评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1教学背景 在一次初三数学总复习测验试卷中有下面一道选择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
今日教育,创新是核心,实践为重点,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在美国,如果非要用某个词来描述近30年来科学教育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个词一定是“探究”[1].在中国,如果非要某个词来表达恢复高考以来广大中学教学教师所努力追求的法定,亦或说,非要用某个词来概括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特征,这个词一定是“变式”[2].探究与变式能糅合吗?本文从“双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谈起.
1天高气爽 2007年3月13日参加市新课程培训刚回来,要准备明天的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据以往的教法,大多是从高斯求和引入,此课题在2003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的教师还自创实际问题引入,且不说情境复杂学生理解费劲、费时,还让人觉得“实际问题不实际”为“问题”而问题.可能是再次冲了“新理念的电”吧,觉得以上的设计都不尽满意,有创一下“新”的冲动. 首先,我觉得从高斯求和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