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5日夜里,陶中井、陶中红、陶中林、陶冲、陶波——贵州毕节的五名流浪儿童命陨在路边一个垃圾箱里。他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
有人曾见到他们经常在一处建筑工地围墙里烤火过夜。在出事的那个飘着毛毛雨的夜晚,他们钻进路边一个白绿相间的狭小垃圾箱,在里面生起一小堆火,然后盖上了盖子。
第二天清晨,一位捡垃圾的老人最先发现了他们。五个孩子紧挨着蜷缩围坐在垃圾箱里,低垂着头,像还在熟睡一样,旁边的火盆余温尚存。那堆火让他们逃过了寒冷,但一氧化碳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一辆拖车就像拖运垃圾一样,把他们拖到了殡仪馆。垃圾箱上,印著一行空洞的标语:人人动手参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这五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未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在本该呆在校园的童年,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地在城市里流浪,靠捡垃圾和乞讨为生。
要不是毕节网友李元龙在网络上披露了他们的死状,他们的短暂一生最终将像垃圾似的被城市无声抛弃。
这五个孩子是堂兄弟关系,来自远离毕节市区的一个贫瘠小山村里。他们是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命运的一个悲惨缩影——生活在了无生机的偏僻农村,家徒四壁,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只能依靠亲戚的微薄帮补和个人的顽强,保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水平。
在没有父母管束的环境里,学校老师拿他们几乎毫无办法。当他们在11月初离开家乡时,他们的一位长辈曾打电话询问别的亲戚,学校校长和老师曾来找他们的亲戚询问过,但大家都没有报警。有学校的老师曾经表示,这些孩子太野,不要了。
外出流浪的事已经发生过多次了。毕节当地政府公开的资料显示,这几位儿童曾多次结伴到外地流浪过,此前均被政府送回。毕节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当时称,这已经是陶冲等流浪儿第6次被发现。当时,陶冲曾说,他不愿回家,他的母亲已经改嫁,而父亲喝了酒后总是会殴打他。
艰难的生活有时候甚至会磨灭亲人间的感情。媒体报道披露了一个凄凉的往事——当民政局打电话联系上陶冲的父亲陶元伍时,这位在外打工的父亲说,“我不要了,他们爱到哪里就去哪里。我现在在外边打工也难。”
政府对此似乎也措手无策,在找来同村人将孩子领回后,只能等到他们下次再被发现时再去处理了。
这些孩子总想往城市跑,在他们懵懂的头脑里,在城市闯荡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11月5日这天,在他们最后一次逃离农村时,曾想再约上另一名留守儿童,说是要“出去混”。
有村民估计他们是徒步从山里走进毕节市里去的,因为他们身上没有钱。这五个孩子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深不可测的城市。
有人曾在毕节市一条地下通道里拍到过这几名孩子的照片,他们坐在台阶上,有的面带着害羞的笑容对着镜头,有的则在看着被阳光照耀着的通道尽头。
这是他们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在他们离世一个多月后,毕节当地的垃圾箱上喷上了“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12个大字警示语。冷漠而粗暴的言辞激起人们的义愤,随后他们不得不将字迹悄然抹去。
有人曾见到他们经常在一处建筑工地围墙里烤火过夜。在出事的那个飘着毛毛雨的夜晚,他们钻进路边一个白绿相间的狭小垃圾箱,在里面生起一小堆火,然后盖上了盖子。
第二天清晨,一位捡垃圾的老人最先发现了他们。五个孩子紧挨着蜷缩围坐在垃圾箱里,低垂着头,像还在熟睡一样,旁边的火盆余温尚存。那堆火让他们逃过了寒冷,但一氧化碳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一辆拖车就像拖运垃圾一样,把他们拖到了殡仪馆。垃圾箱上,印著一行空洞的标语:人人动手参与创建,个个争当文明市民。
这五个从贫穷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未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在本该呆在校园的童年,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地在城市里流浪,靠捡垃圾和乞讨为生。
要不是毕节网友李元龙在网络上披露了他们的死状,他们的短暂一生最终将像垃圾似的被城市无声抛弃。
这五个孩子是堂兄弟关系,来自远离毕节市区的一个贫瘠小山村里。他们是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命运的一个悲惨缩影——生活在了无生机的偏僻农村,家徒四壁,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只能依靠亲戚的微薄帮补和个人的顽强,保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水平。
在没有父母管束的环境里,学校老师拿他们几乎毫无办法。当他们在11月初离开家乡时,他们的一位长辈曾打电话询问别的亲戚,学校校长和老师曾来找他们的亲戚询问过,但大家都没有报警。有学校的老师曾经表示,这些孩子太野,不要了。
外出流浪的事已经发生过多次了。毕节当地政府公开的资料显示,这几位儿童曾多次结伴到外地流浪过,此前均被政府送回。毕节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当时称,这已经是陶冲等流浪儿第6次被发现。当时,陶冲曾说,他不愿回家,他的母亲已经改嫁,而父亲喝了酒后总是会殴打他。
艰难的生活有时候甚至会磨灭亲人间的感情。媒体报道披露了一个凄凉的往事——当民政局打电话联系上陶冲的父亲陶元伍时,这位在外打工的父亲说,“我不要了,他们爱到哪里就去哪里。我现在在外边打工也难。”
政府对此似乎也措手无策,在找来同村人将孩子领回后,只能等到他们下次再被发现时再去处理了。
这些孩子总想往城市跑,在他们懵懂的头脑里,在城市闯荡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11月5日这天,在他们最后一次逃离农村时,曾想再约上另一名留守儿童,说是要“出去混”。
有村民估计他们是徒步从山里走进毕节市里去的,因为他们身上没有钱。这五个孩子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深不可测的城市。
有人曾在毕节市一条地下通道里拍到过这几名孩子的照片,他们坐在台阶上,有的面带着害羞的笑容对着镜头,有的则在看着被阳光照耀着的通道尽头。
这是他们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在他们离世一个多月后,毕节当地的垃圾箱上喷上了“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12个大字警示语。冷漠而粗暴的言辞激起人们的义愤,随后他们不得不将字迹悄然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