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水泥行业兼并重组不断升温,中国建材集团、安徽海螺集团、美国高盛集团三种势力各有动作,央企、民营、外资三种资本来势凶猛。
10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一份题为《我国水泥行业重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指出,对于国内大型水泥集团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应予以研究解决,以使这些企业在国内水泥业的发展上与跨国集团全面抗衡。
“所谓的资金支持不一定体现在政府补贴上,更多的体现在银行贷款审批和定向增发批复这一层面。” 中国数字水泥网总裁、水泥行业专家刘作毅说。
行业重组正当时
刘作毅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区域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政策鼓励兼并重组,内资外资一齐推动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区域龙头企业面临快速扩张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自去年起,我国水泥产业就已经进入重组、整合时代,集中度已大大提高。据国家发改委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最大的12家水泥企业集团的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25%。而且,国产水泥装备还打入国际市场,并已占据30%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
据悉,目前国内水泥企业已经基本排成四个梯队,安徽海螺独占第一梯队,中国建材、冀东水泥和华新水泥组成第二梯队,祁连山和四川双马等公司构成第三梯队。从区域发展来看,各区域龙头初现,海螺和中国建材雄踞东南、冀东水泥主攻“三北”、华新水泥稳坐华中、祁连山西北称王。
但是发改委的报告指出,企业重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外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企业股权,存在国有资产贱卖问题。“国有资产贱卖不光在水泥行业,同样在其他行业也存在,但是目前还不普遍,没有占据主流。”
这份报告中还提到了水泥行业其他的问题,如存在不理性竞争问题,企业大规模扩张会带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不顾产业布局,竞相上项目,扩大产能的地区。另外,国内大型水泥集团较为普遍的存在可用于并购乃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企业集团参与较大规模并购的步伐。
“小企业还没出局,中国水泥产业整合正是当前的主题。”刘作毅说,“未来我国水泥产业重组整合空间仍十分可观。”
三足鼎立
水泥行业仅有两家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團,近年来凭借国有资产整体划拨形式兼并企业的特殊优势,四处“跑马圈地”,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此前,中国建材已分别与浙江、湖南等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公司还进入山东德州,试探山东市场。随后,中国建材又计划斥资100亿,与唐山结盟,整合华北水泥。一连串的动作,显示出中国建材争做中国水泥产业“霸主”的雄心。
记者获悉,近日,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已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前期将以整合江西水泥产业为主,共同做大做强江西的水泥产业。
而且,中材集团已收购天山股份,并通过国有股整体划拨的方式控股宁夏建材集团,从而间接控股赛马实业。
据了解,2006年中国水泥行业产量约达12.4亿吨,呈现高速增长,经验丰富的外资早就看到了我国增长快速且容量巨大的水泥市场并购良机,这两年来资本雄厚的外资展开了对我国水泥企业的收购。
例如,法国拉法基集团以3.0484亿元人民币收购四川双马;德国海德堡入股冀东水泥子公司;海螺水泥引入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而在2007年,外资又有新动作,高盛耗资8000万美元参股红狮水泥25%股权。
在这种兼并重组格局中,央企、民营、外资三种势力不相遑让,正在水泥业中展开一场三足鼎立的角逐。
政策助推寡头格局
由于水泥生产属高能耗行业,此前水泥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阻力重重,但去年底至今,国家连续对水泥行业下发了5个文件,使得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技术的企业的贷款难度降低。水泥行业的资金窘境因为国家政策的松绑而逐步得以缓解。
相关部门也提出重点支持企业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良好的区域龙头企业和具有并购重组主题或增发股份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张的公司。
而在发改委刚刚发布的报告中,专门指出了“国内大型水泥集团较为普遍的存在可用于并购乃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也预示着大型水泥企业获取资金方面可得到更多支持。
“国家就是要支持央企和地方龙头企业,淘汰小企业,例如让国资委下属的企业进入行业前三甲。”刘作毅指出,“给予其资金支持的目的就是使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
目前,国内水泥市场整合正向更深层次发展,大企业将主要通过参股、控股和战略合作等形式向目标区域渗透,以期最终取得区域市场的主控权。
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企业要尽快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随着央企和地方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还有雄厚外资的觊觎,我国水泥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可能会出现。
10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一份题为《我国水泥行业重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报告指出,对于国内大型水泥集团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应予以研究解决,以使这些企业在国内水泥业的发展上与跨国集团全面抗衡。
“所谓的资金支持不一定体现在政府补贴上,更多的体现在银行贷款审批和定向增发批复这一层面。” 中国数字水泥网总裁、水泥行业专家刘作毅说。
行业重组正当时
刘作毅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区域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政策鼓励兼并重组,内资外资一齐推动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区域龙头企业面临快速扩张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自去年起,我国水泥产业就已经进入重组、整合时代,集中度已大大提高。据国家发改委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最大的12家水泥企业集团的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25%。而且,国产水泥装备还打入国际市场,并已占据30%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
据悉,目前国内水泥企业已经基本排成四个梯队,安徽海螺独占第一梯队,中国建材、冀东水泥和华新水泥组成第二梯队,祁连山和四川双马等公司构成第三梯队。从区域发展来看,各区域龙头初现,海螺和中国建材雄踞东南、冀东水泥主攻“三北”、华新水泥稳坐华中、祁连山西北称王。
但是发改委的报告指出,企业重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外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企业股权,存在国有资产贱卖问题。“国有资产贱卖不光在水泥行业,同样在其他行业也存在,但是目前还不普遍,没有占据主流。”
这份报告中还提到了水泥行业其他的问题,如存在不理性竞争问题,企业大规模扩张会带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不顾产业布局,竞相上项目,扩大产能的地区。另外,国内大型水泥集团较为普遍的存在可用于并购乃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企业集团参与较大规模并购的步伐。
“小企业还没出局,中国水泥产业整合正是当前的主题。”刘作毅说,“未来我国水泥产业重组整合空间仍十分可观。”
三足鼎立
水泥行业仅有两家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團,近年来凭借国有资产整体划拨形式兼并企业的特殊优势,四处“跑马圈地”,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此前,中国建材已分别与浙江、湖南等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公司还进入山东德州,试探山东市场。随后,中国建材又计划斥资100亿,与唐山结盟,整合华北水泥。一连串的动作,显示出中国建材争做中国水泥产业“霸主”的雄心。
记者获悉,近日,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已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前期将以整合江西水泥产业为主,共同做大做强江西的水泥产业。
而且,中材集团已收购天山股份,并通过国有股整体划拨的方式控股宁夏建材集团,从而间接控股赛马实业。
据了解,2006年中国水泥行业产量约达12.4亿吨,呈现高速增长,经验丰富的外资早就看到了我国增长快速且容量巨大的水泥市场并购良机,这两年来资本雄厚的外资展开了对我国水泥企业的收购。
例如,法国拉法基集团以3.0484亿元人民币收购四川双马;德国海德堡入股冀东水泥子公司;海螺水泥引入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而在2007年,外资又有新动作,高盛耗资8000万美元参股红狮水泥25%股权。
在这种兼并重组格局中,央企、民营、外资三种势力不相遑让,正在水泥业中展开一场三足鼎立的角逐。
政策助推寡头格局
由于水泥生产属高能耗行业,此前水泥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往往阻力重重,但去年底至今,国家连续对水泥行业下发了5个文件,使得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技术的企业的贷款难度降低。水泥行业的资金窘境因为国家政策的松绑而逐步得以缓解。
相关部门也提出重点支持企业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良好的区域龙头企业和具有并购重组主题或增发股份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张的公司。
而在发改委刚刚发布的报告中,专门指出了“国内大型水泥集团较为普遍的存在可用于并购乃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也预示着大型水泥企业获取资金方面可得到更多支持。
“国家就是要支持央企和地方龙头企业,淘汰小企业,例如让国资委下属的企业进入行业前三甲。”刘作毅指出,“给予其资金支持的目的就是使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
目前,国内水泥市场整合正向更深层次发展,大企业将主要通过参股、控股和战略合作等形式向目标区域渗透,以期最终取得区域市场的主控权。
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企业要尽快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随着央企和地方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还有雄厚外资的觊觎,我国水泥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可能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