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文本,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本体;整体感知;运用于创新;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学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为了解,就是明白学生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悟他什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此,本文作者对语文阅读法略作浅谈。
一、 加强学生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借用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展开。常用的方法有:①美文阅读,筛选精美的语段或句子反复品味,体会作者在语段的描写中寄寓的情感和理想。②略读、跳读。这种阅读法可理清文章思路,提取和筛选文本中的信息。③精读、细读。通过对语段中的重点词或修辞手法的推敲和赏析,感悟文本的语言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 注重文本,充分挖掘教材
语文教材是编写专家多年的实践结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感浓烈。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情感等应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筛选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认真阅读文本的内容,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从字里行间的某些词语的感情色彩、程度的轻重、动词的运用、肖像的描写中都能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有些比较直白,有些比较含蓄而已。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的理解。拟人手法可以使学生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对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干亲切自然;对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陋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可以表达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 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最终母的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应重视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似乎直觉的认识。”“整体”有三层意思:1.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整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就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作了不说”和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两方面的特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钻研的治学精神、为祖国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有的题目是文章塑造的人物或交待的中心情节,如《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题目就是文章所叙之事,如《散步》;有的题目既是作者所言之物又是文章的中心线索,如《羚羊木雕》。说明文的标题常常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奇妙的克隆》。议论文的标题可分为论点和论题型两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抓住了题目的特点及透露的信息就容易感知文章大意了。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中不单隐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揭示了作者写作的思路,抓住体题目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思考靠本文写的是什么,略度以下课文就不难弄明白文意。本文通过写百草园的良多趣味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表现了儿童喜欢自由、向往大自然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2. 阅读时着眼于主干,对课文能“观其大略”。适用于古代的韵文以及写景抒情的小品文。3. 能让学生整合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事物、部分、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关联能力。以《背影》为例,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开头用很多笔墨来交代家境惨淡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略写在南京的逗留,却不厌其烦地交代父亲对茶房的叮嘱?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4. 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整体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比如,学习《小橘灯》一文,解读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形成,有的人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环境的使然;有的人认为“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这是家庭熏陶的结果;有的人认为“仇恨入心要发芽”,反动的迫害使他从小就学会了斗争。我们认为这都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碰撞的火花,是个体对文本美好情感的体验,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从探讨“言”和“意”和谐统一内部规律的角度,批文入情、验证感知的正误,以提高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能力。当然,學生阅历浅,有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有学生认为白骨精屡次失败也不气馁、英勇顽强值得学习,此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清善恶。
四、 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运用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把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物质成果,是让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能力。如: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的想象力;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对作者观点的质疑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直觉来思维创造的能力。如:学完《第一次真好》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话题作文,写出丰富多彩的“第一次”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再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培养起学生的直觉性阅读产生直觉思维,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驰骋,自由表现。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人、独立的人、有潜力的人,让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研、自主阅读。具体地说,可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想象。
总之,在研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当的评价,必要时作出科学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对学生无原则的肯定或否定。
参考文献:
[1]陶锦亚.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小结的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8(11).
[2]李宏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尝试[J].语文学刊,2014(17).
作者简介:
王光松,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鹤龄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本体;整体感知;运用于创新;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学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为了解,就是明白学生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悟他什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此,本文作者对语文阅读法略作浅谈。
一、 加强学生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借用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展开。常用的方法有:①美文阅读,筛选精美的语段或句子反复品味,体会作者在语段的描写中寄寓的情感和理想。②略读、跳读。这种阅读法可理清文章思路,提取和筛选文本中的信息。③精读、细读。通过对语段中的重点词或修辞手法的推敲和赏析,感悟文本的语言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 注重文本,充分挖掘教材
语文教材是编写专家多年的实践结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感浓烈。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情感等应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筛选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认真阅读文本的内容,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从字里行间的某些词语的感情色彩、程度的轻重、动词的运用、肖像的描写中都能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有些比较直白,有些比较含蓄而已。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的理解。拟人手法可以使学生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对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干亲切自然;对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陋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可以表达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 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最终母的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应重视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似乎直觉的认识。”“整体”有三层意思:1.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整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就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作了不说”和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两方面的特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孜孜不倦钻研的治学精神、为祖国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有的题目是文章塑造的人物或交待的中心情节,如《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题目就是文章所叙之事,如《散步》;有的题目既是作者所言之物又是文章的中心线索,如《羚羊木雕》。说明文的标题常常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奇妙的克隆》。议论文的标题可分为论点和论题型两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抓住了题目的特点及透露的信息就容易感知文章大意了。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中不单隐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揭示了作者写作的思路,抓住体题目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思考靠本文写的是什么,略度以下课文就不难弄明白文意。本文通过写百草园的良多趣味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表现了儿童喜欢自由、向往大自然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2. 阅读时着眼于主干,对课文能“观其大略”。适用于古代的韵文以及写景抒情的小品文。3. 能让学生整合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事物、部分、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关联能力。以《背影》为例,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开头用很多笔墨来交代家境惨淡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略写在南京的逗留,却不厌其烦地交代父亲对茶房的叮嘱?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4. 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整体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比如,学习《小橘灯》一文,解读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形成,有的人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环境的使然;有的人认为“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这是家庭熏陶的结果;有的人认为“仇恨入心要发芽”,反动的迫害使他从小就学会了斗争。我们认为这都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碰撞的火花,是个体对文本美好情感的体验,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从探讨“言”和“意”和谐统一内部规律的角度,批文入情、验证感知的正误,以提高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能力。当然,學生阅历浅,有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有学生认为白骨精屡次失败也不气馁、英勇顽强值得学习,此时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清善恶。
四、 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运用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把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物质成果,是让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能力。如: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的想象力;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对作者观点的质疑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直觉来思维创造的能力。如:学完《第一次真好》后,让学生以“第一次”为话题作文,写出丰富多彩的“第一次”感受,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再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培养起学生的直觉性阅读产生直觉思维,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驰骋,自由表现。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人、独立的人、有潜力的人,让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研、自主阅读。具体地说,可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想象。
总之,在研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当的评价,必要时作出科学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对学生无原则的肯定或否定。
参考文献:
[1]陶锦亚.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小结的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8(11).
[2]李宏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尝试[J].语文学刊,2014(17).
作者简介:
王光松,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鹤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