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关于武然,他在博客首页上这样介绍自己:1981年9月出生于北京,处女座B型血,戏剧影视导演、编剧。年轻的武然不仅在影视界颇有名气,更能将话剧玩得转。
2009年年末,我去北京朝阳区的9剧场观看小剧场话剧,在后SARS剧场看了他当时导演制作的话剧作品《鲜榨小夫妻》。剧场里的人多得简直要爆了棚,有学生、白领,还有带外籍男友一起来观看此次演出的女孩子。
《鲜榨小夫妻》是个爆笑贺岁喜剧,武然在里面饰演一个丑角儿,负责加包袱抖料儿搞笑,就在戏演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剧场的电突然跳闸了!全场只剩下一盏灯,音乐也完全没有了!说来也赶巧,当时正是幕间换场的时候,武然灵机一动,索性走到了那唯一的一束灯光下给大家伙儿说了段相声。相声是用简单直接的段子拼凑而成的临时单口相声小段儿,一开始观众并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武然几句话就稳住了现场的气氛,接着又来了个段子,居然赢得了满堂彩。这些学生、白领谁曾见过话剧里穿插相声的?武然就这么热乎乎地说了大约五分钟,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此时电闸修好了,舞台灯亮了,音响也恢复了,武然顺势收了段子,嘱咐观众好好看戏,于是观众就乐呵呵地看完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戏。
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观众给了武然一阵单独的掌声,武然趁着观众此时的热乎劲儿说:“下面一个话剧《一仆俩主的伪大生活》现在订票有优惠,今天在座的观众买够10张票,我给你们认认真真说一个大段单口儿!”武然话音一落,剧场里顿时热闹起来,呼呼啦啦地居然订出了近20张票,一个观众一出手就订了5张!于是武然搬出桌子穿上大褂,知公知令地说了一段大活儿,圆满落幕。
很多走出剧场的观众都说这戏看得赚着了,甚至还有人问武然什么时候来个相声专场。救场如救火,武然看到六十多位观众兴高采烈地离开,内心感觉十分幸福,也调侃自己是“技多不压身”。自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后SARS剧场开始了“竟然相遇·天天戏剧”演出季,武然带领着他的团队演出了共计400余场话剧,几乎场场爆满。其中,《鲜榨小夫妻》应观众要求连续演出5轮,共计128场,这是观众对武然最大的认可。
说到“鲜榨小夫妻”,生活中的武然和妻子正是一对充满活力、快快乐乐的鲜榨小夫妻。武然的妻子于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让武然和于静在2009年创立了竟然相遇文化传媒公司,并在北京朝阳区的后SARS剧场展开了“竟然相遇·天天戏剧”演出季。武然的话剧事业,离不开妻子的帮助,于静也用她最炽热的爱温暖了武然的创作和生活。
二
在后SARS剧场搞了一年多戏剧创作的武然在离开剧场之后,对戏剧本身及国内戏剧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和思考。
那时武然在自己创作戏剧之余,也常会去其他剧场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样的戏剧。有一次,他去看了一场著名导演的戏剧,现场被观众的笑声弥漫,可武然却感受不到一点喜悦,他觉得很悲哀,因为他发觉戏剧真的被演绎得浮躁了。满场笑声的缘起无非是因为类似小品形式的贯口——四六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演员夸张的表演,而现场的布景之简陋也是在这样一个专业剧场里所不该出现的。
对此,武然反思说:“时下戏剧市场火爆是好事,总比半死不活要好很多,可是戏剧有它本身的灵魂。我没有让戏剧承担教化作用,戏剧不是为了教化而生,它本是娱乐大众的,但戏剧不是相声,更不是小品。戏剧不能仅为娱乐而生存,更不能因为娱乐而浮躁。”
当然,“再好的艺术也是为观众服务的”,这是武然一贯尊奉的信条。武然认为,戏剧是不能够用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去经营的,他说:“经营戏剧需要一点点情怀,需要一点点敬业,需要一点点使命。”
武然带着他的团队在后SARS剧场演出,一直在维护着戏剧本身的尊严。因为他爱戏剧,也爱他的观众。武然觉得,如果一出戏剧不能被观众看懂,而只是专业人士看后感觉激动万分,那就成了戏剧最大的悲哀。
除了做戏剧,在影视剧的创作上,武然也一直狠下功夫。在创作题材上,武然常寻找那些在生活中为大部分人所熟悉的内容。
2008年,武然导演了一部带有浓郁京味儿的亲情题材电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这部电影是武然的导演处女作,题材关注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问题。在房价飙升、每个人都在为拥有一套房子而努力的时候,武然作为编剧又执笔写了一部《蜗牛也是牛》的电影作品。
这两部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对于武然本人来讲,意义深远。武然坦言,做编剧和当导演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写剧本的时候,他只要协调好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就好,可是当导演还需要在片场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是很不容易也是很见功力的。
有人问他:“你觉得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
武然笑答:“我比较执着,有时认真到苛刻。”
武然一直都有在博客上更新工作手记的习惯,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话剧,他在博客上都会认认真真地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武然说,他这么做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多的是为了那些一直在关注他的观众和粉丝。或许正是因为武然对待工作的执着与认真,虽然很多部电影的拍摄条件都极其艰苦,但是仍然会有很多明星大腕来给武然捧场,他们友情出演,分文不取,武然感激在心。
三
武然步入戏剧影视圈子已有十个年头,他说:“如果别人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那我就是一步一个血脚印走过来的。”他从2000年涉足影视圈,2002年开始做职业编剧。他的电视剧编剧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新上海滩》、《爱了散了》等均为热播影视剧。2005年起,武然涉足导演行业,选择从戏剧找突破口,成功从编剧向导演转型,并且迅速成为年轻导演中的知名人物。拍电影、写电视剧、搞话剧,当演员、做编剧、干导演,武然每一步都迈得很稳、很扎实。
在创作了房奴题材的电影《蜗牛也是牛》热播之后,武然新一部以现代男女情感题材的数字电影《一网不捞鱼》已于2010年12月份开机拍摄,并将于近日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电影讲述了房地产公司大龄待嫁女和婚介公司落寞客户经理人之间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武然解释说:“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童年时候的‘一网不捞鱼’游戏——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一条小尾巴鱼。”武然在这部戏中启用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表演专业的优秀新人,张懿曼、刘璐珈、霍秋慧、王虹博等都是这部电影中的主创演员。武然觉得专业的事情就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丝毫马虎不得,他要对自己的事业和观众负责。这部电影未上映就已经受到了媒体和影视界的广泛关注,相信武然的这部数字电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票房。
武然说:“天道酬勤,干一行爱一行,我将在戏剧影视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正如童年时玩的那个“一网不捞鱼”的游戏,大家一起扮作渔网和小鱼,忙乎乎却时常捞不到鱼,可是快乐就在这忙乎乎的过程中,而这便是意义所在。在戏剧的梦田里,武然一直快乐地耕耘着,他一直守着那片深广的戏剧海洋,辛勤地织着自己的渔网。
十年戏剧人生,捞到的鱼有大有小,武然疼痛着、辛苦着、快乐着、幸福着,不变的是对自己热爱的戏剧事业中的那份沉醉情怀。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
关于武然,他在博客首页上这样介绍自己:1981年9月出生于北京,处女座B型血,戏剧影视导演、编剧。年轻的武然不仅在影视界颇有名气,更能将话剧玩得转。
2009年年末,我去北京朝阳区的9剧场观看小剧场话剧,在后SARS剧场看了他当时导演制作的话剧作品《鲜榨小夫妻》。剧场里的人多得简直要爆了棚,有学生、白领,还有带外籍男友一起来观看此次演出的女孩子。
《鲜榨小夫妻》是个爆笑贺岁喜剧,武然在里面饰演一个丑角儿,负责加包袱抖料儿搞笑,就在戏演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剧场的电突然跳闸了!全场只剩下一盏灯,音乐也完全没有了!说来也赶巧,当时正是幕间换场的时候,武然灵机一动,索性走到了那唯一的一束灯光下给大家伙儿说了段相声。相声是用简单直接的段子拼凑而成的临时单口相声小段儿,一开始观众并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武然几句话就稳住了现场的气氛,接着又来了个段子,居然赢得了满堂彩。这些学生、白领谁曾见过话剧里穿插相声的?武然就这么热乎乎地说了大约五分钟,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此时电闸修好了,舞台灯亮了,音响也恢复了,武然顺势收了段子,嘱咐观众好好看戏,于是观众就乐呵呵地看完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戏。
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观众给了武然一阵单独的掌声,武然趁着观众此时的热乎劲儿说:“下面一个话剧《一仆俩主的伪大生活》现在订票有优惠,今天在座的观众买够10张票,我给你们认认真真说一个大段单口儿!”武然话音一落,剧场里顿时热闹起来,呼呼啦啦地居然订出了近20张票,一个观众一出手就订了5张!于是武然搬出桌子穿上大褂,知公知令地说了一段大活儿,圆满落幕。
很多走出剧场的观众都说这戏看得赚着了,甚至还有人问武然什么时候来个相声专场。救场如救火,武然看到六十多位观众兴高采烈地离开,内心感觉十分幸福,也调侃自己是“技多不压身”。自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后SARS剧场开始了“竟然相遇·天天戏剧”演出季,武然带领着他的团队演出了共计400余场话剧,几乎场场爆满。其中,《鲜榨小夫妻》应观众要求连续演出5轮,共计128场,这是观众对武然最大的认可。
说到“鲜榨小夫妻”,生活中的武然和妻子正是一对充满活力、快快乐乐的鲜榨小夫妻。武然的妻子于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让武然和于静在2009年创立了竟然相遇文化传媒公司,并在北京朝阳区的后SARS剧场展开了“竟然相遇·天天戏剧”演出季。武然的话剧事业,离不开妻子的帮助,于静也用她最炽热的爱温暖了武然的创作和生活。
二
在后SARS剧场搞了一年多戏剧创作的武然在离开剧场之后,对戏剧本身及国内戏剧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和思考。
那时武然在自己创作戏剧之余,也常会去其他剧场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样的戏剧。有一次,他去看了一场著名导演的戏剧,现场被观众的笑声弥漫,可武然却感受不到一点喜悦,他觉得很悲哀,因为他发觉戏剧真的被演绎得浮躁了。满场笑声的缘起无非是因为类似小品形式的贯口——四六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演员夸张的表演,而现场的布景之简陋也是在这样一个专业剧场里所不该出现的。
对此,武然反思说:“时下戏剧市场火爆是好事,总比半死不活要好很多,可是戏剧有它本身的灵魂。我没有让戏剧承担教化作用,戏剧不是为了教化而生,它本是娱乐大众的,但戏剧不是相声,更不是小品。戏剧不能仅为娱乐而生存,更不能因为娱乐而浮躁。”
当然,“再好的艺术也是为观众服务的”,这是武然一贯尊奉的信条。武然认为,戏剧是不能够用好莱坞电影的模式去经营的,他说:“经营戏剧需要一点点情怀,需要一点点敬业,需要一点点使命。”
武然带着他的团队在后SARS剧场演出,一直在维护着戏剧本身的尊严。因为他爱戏剧,也爱他的观众。武然觉得,如果一出戏剧不能被观众看懂,而只是专业人士看后感觉激动万分,那就成了戏剧最大的悲哀。
除了做戏剧,在影视剧的创作上,武然也一直狠下功夫。在创作题材上,武然常寻找那些在生活中为大部分人所熟悉的内容。
2008年,武然导演了一部带有浓郁京味儿的亲情题材电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这部电影是武然的导演处女作,题材关注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问题。在房价飙升、每个人都在为拥有一套房子而努力的时候,武然作为编剧又执笔写了一部《蜗牛也是牛》的电影作品。
这两部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对于武然本人来讲,意义深远。武然坦言,做编剧和当导演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写剧本的时候,他只要协调好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就好,可是当导演还需要在片场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是很不容易也是很见功力的。
有人问他:“你觉得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
武然笑答:“我比较执着,有时认真到苛刻。”
武然一直都有在博客上更新工作手记的习惯,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话剧,他在博客上都会认认真真地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武然说,他这么做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多的是为了那些一直在关注他的观众和粉丝。或许正是因为武然对待工作的执着与认真,虽然很多部电影的拍摄条件都极其艰苦,但是仍然会有很多明星大腕来给武然捧场,他们友情出演,分文不取,武然感激在心。
三
武然步入戏剧影视圈子已有十个年头,他说:“如果别人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那我就是一步一个血脚印走过来的。”他从2000年涉足影视圈,2002年开始做职业编剧。他的电视剧编剧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新上海滩》、《爱了散了》等均为热播影视剧。2005年起,武然涉足导演行业,选择从戏剧找突破口,成功从编剧向导演转型,并且迅速成为年轻导演中的知名人物。拍电影、写电视剧、搞话剧,当演员、做编剧、干导演,武然每一步都迈得很稳、很扎实。
在创作了房奴题材的电影《蜗牛也是牛》热播之后,武然新一部以现代男女情感题材的数字电影《一网不捞鱼》已于2010年12月份开机拍摄,并将于近日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电影讲述了房地产公司大龄待嫁女和婚介公司落寞客户经理人之间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武然解释说:“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童年时候的‘一网不捞鱼’游戏——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一条小尾巴鱼。”武然在这部戏中启用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表演专业的优秀新人,张懿曼、刘璐珈、霍秋慧、王虹博等都是这部电影中的主创演员。武然觉得专业的事情就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丝毫马虎不得,他要对自己的事业和观众负责。这部电影未上映就已经受到了媒体和影视界的广泛关注,相信武然的这部数字电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票房。
武然说:“天道酬勤,干一行爱一行,我将在戏剧影视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正如童年时玩的那个“一网不捞鱼”的游戏,大家一起扮作渔网和小鱼,忙乎乎却时常捞不到鱼,可是快乐就在这忙乎乎的过程中,而这便是意义所在。在戏剧的梦田里,武然一直快乐地耕耘着,他一直守着那片深广的戏剧海洋,辛勤地织着自己的渔网。
十年戏剧人生,捞到的鱼有大有小,武然疼痛着、辛苦着、快乐着、幸福着,不变的是对自己热爱的戏剧事业中的那份沉醉情怀。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