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圣诞赞歌》是狄更斯圣诞故事中的一篇,小说通过对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的描写,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拜金、利己等思想的批判和讽刺,也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作出了真实的描绘,并在两者的交织中表现出了温情和道德的感化力量。文章从狄更斯讽刺风格的构成、讽刺艺术的成就、讽刺艺术产生的原因三方面,对其小说讽刺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  讽刺  《圣诞赞歌》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底层的小职员家庭中,少年时代的贫穷和屈辱生活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36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使得他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从此开启了他文学创作活动的辉煌开端。狄更斯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上,他的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中短篇、杂文、游记和戏剧。狄更斯的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833-1841)的创作只是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当做个例来看待并加以揭露,其总的基调还是较为乐观的,作品多数上是“流浪汉小说”,如《奥列佛·退斯特》《老古玩店》;中期(1842-1847)的创作无论是思想上或是艺术上较为成熟,其作品强烈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金钱关系,并对小人物进行着力的描写,同时相信亲情、道德和感化可以改造社会,如《董贝父子》《大卫·科比菲尔》;晚期是狄更斯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且对资本之制度有了本质上的认识,此时的作品以焦虑、愤懑的感伤基调为主,以往的乐观不复存在,如《双城记》《伟大前程》。《圣诞赞歌》是狄更斯圣诞故事中的一篇,还包括《钟声》《炉边蟋蟀》等,小说通过对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的描写,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拜金、利己等思想的批判和讽刺,也对下层人民的生活作出了真实的描绘,并在两者的交织中表现出了温情和道德的感化力量。本文就将以这篇小说为切入点,试对狄更斯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
   一  狄更斯讽刺风格的构成
   狄更斯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讽刺性文字和人物,目前学界有许多的学者对他的讽刺艺术都进行了研究,多数都认为狄更斯的讽刺艺术存在着一个渐变性的过程,并且认为狄更斯的讽刺带有极强的深刻性,因为他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直面的嘲讽,并且还带有一定的幽默感,本节就将重点讨论其讽刺艺术风格的构成。
   首先,狄更斯作品中的奇怪人物影响讽刺构成。狄更斯在作品中向读者呈现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之中既包括英雄好人,也包括恶棍流氓,这些人物中就包含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怪异人物,狄更斯正是通过对这些怪癖和反常人物的描写呈现出自己的讽刺性风格。短篇小说《圣诞赞歌》发表于1843年,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鲁奇是一个极其吝啬抠门且老奸巨猾的一个人,他吝啬抠门的程度令人咂舌,他狠心地虐待手下的工人,想尽一切办法克扣手下非常老实的工人鲍勃·克莱切特,甚至还欺骗自己的侄子弗莱德,在他的眼中只有金钱,其余的一切对他来说无所谓,因而在别人眼里他就像一个怪人一样的存在着。除了埃比尼泽·斯克鲁奇,小说中还有三个圣诞精灵,分别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圣诞鬼魂,这三个鬼魂实际上也非常的奇怪,他们分别让埃比尼泽·斯克鲁奇重新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主人公不改正的话,他死去后就会下地狱,地狱中有许多非常惨烈的酷刑,并且还不会有任何的人怀念并祭拜他。狄更斯就是用人物自身的怪异和奇诡的人物来构成小说的讽刺,但这种讽刺是一种温和的讽刺,因为这些人物只是奇怪而已,并不是冷酷与麻木的代名词。
   其次,狄更斯小说中的有趣情节影响讽刺构成。狄更斯的小说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非常有趣且荒诞的情节,正是这些情节构成并深化了小说的讽刺艺术。小说《圣诞赞歌》本身有着一个非常有趣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小说的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鲁奇意外遇到了早已经死去的合伙人约瑟夫·马利的鬼魂,此后一切的有趣情节便从这里展开,遇上鬼魂就已经非常离奇有趣了,不仅如此,小说还向观众展示出了主人公与三个圣诞鬼魂之间的有趣情节,他们三个带着主人公穿越了一道道时间之前,让主人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作了一次奇幻的时间旅行,从而揭示出了主人公原来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同时也展开了事情的真相,让主人公真切体验到了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后果,从而最终让主人公在教训中找回了生活的真谛。实际上,约瑟夫·马利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讽刺但又极其可怜的对象,他原本和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鲁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他也非常的冷漠无情,但在死去之后他却为生前所做的一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只能被一个无望的世界束缚并在其中默默徘徊,他对主人公的帮助实际上是他不希望主人公死后和他一样,这实际上表现出了约瑟夫·马利对自我的讽刺以及作者对主人公的一种讽刺,不过这种讽刺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讽刺。
   二  狄更斯讽刺艺术的成就
   狄更斯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艺术,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热讽和温和讽刺的艺术风格,这与其他作家那种冷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讽刺艺术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在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同时,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首先,狄更斯在讽刺中塑造了一批经典的人物形象。狄更斯在运用讽刺艺术的时候还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或者是语言,正如读者在阅读《匹克威克外传》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匹克威克和他的那些伙伴,他们实际上就是当时“伦敦的堂吉诃德”,小说中的山姆·韦勒天真无邪且善良,说着一口流利的伦敦方言并谚语连篇,正是他带着匹克威克等人在各地四处旅行冒险,狄更斯在他们的冒险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并在讽刺中为读者塑造了匹克威克、山姆等经典的人物形象。小说《圣诞赞歌》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有关时间冒险的鬼故事,但作品本身一点也不可怕,因为作者在讽刺中塑造出的幽默人物形象将一切恐怖元素都消除殆尽。埃比尼泽·斯克鲁奇可以说是作者浓墨重彩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面对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他却讨厌周围一切的准备庆祝活动,因为在他眼中那只是在浪费金钱,他在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并不享受圣诞假期,因此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上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当他在圣诞精灵的指引下看到自己真实下场之后,他在痛改前非之后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好人,这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狄更斯在讽刺中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狄更斯虽然在小说中运用讽刺对现实世界进行揭露和批判,但是他的笔下世界总是充满了温情和道德的感化,同时他也塑造了出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他总是借助讽刺唤起人们心中蕴藏着原有的善良和温情,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希望人们都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因此他的有些小说中总是洋溢着乐观开朗的调子,充满了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圣诞赞歌》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馨美好的世界,小说中的埃比尼泽·斯克鲁奇虽然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以及对金钱的贪婪,但是作者还是让他在温情和道德的感化下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在这样的讽刺中,会让读者觉得埃比尼泽·斯克鲁奇原来做的一切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和可笑,同时也可以使得读者在荒唐可笑中认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圣诞赞歌》在妙趣横生和温和的讽刺中,将批判和仁爱交织在了一起,并在两者中突出了仁爱和道德的感化力量,由此看出狄更斯在本质上还是执着地相信这个社会。除了这部小说,其实狄更斯在每部小说中都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即使是他后期那些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的作品,如《小杜丽》《双城记》等,他总是在讽刺揭露的同时,让读者看到世间美好的一面。
   三  狄更斯讽刺艺术产生的原因
   纵观狄更斯的作品可以发现,他总是对社会中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加以讽刺和揭露,以此表达出对社会自身的不满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怜悯,他的讽刺有时很深刻,有时候又很幽默。总之,狄更斯讽刺艺术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时代环境和文学传统的影响。狄更斯虽然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维达利亚时代,但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富有,反而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状况异常的悲惨凄凉,而上层阶级不仅富有且骄横、粗野,这都强烈地刺激着狄更斯那颗带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心,因此他开始对所处的社会恶劣现象进行无情的揭示和批判,不过他早期的揭露与讽刺态度还不是很明显,是一种温和的讽刺,在轻松幽默中令人忍俊不禁,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社会的不断腐败,他加深了自我批判和讽刺的力度和深度,以此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反人性的本质,此时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涉及各个方面,如法律制度、工业发展、生存环境等。除此之外,英国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讽刺的艺术传统,如莎士比亚、菲尔丁、拜伦等,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或者是浪漫主义题材,讽刺艺术贯穿了整个英国的文学发展,狄更斯作品中的讽刺在严肃之中还保留了幽默的成分,这就使得讽刺成为了热讽而不是冷嘲,这与我国的作家鲁迅对讽刺的运用截然相反。狄更斯的热讽虽然对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还是可以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一定的幻想和希望。
   其次,个人经历和审美追求的影响。狄更斯自小家境贫寒,在11岁的时候就到一家作坊当童工,还曾经被人放到商店的橱窗里做活模特来招揽客人。狄更斯实际上只上过两年的小学,他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学会了速记术,还当过记者,因此对伦敦街上的各种类型的人都有过密切的接触和观察,对社会生活和法律界、政治界的一切勾当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使得他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悲惨感同身受,生活的屈辱和磨练让他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而讽刺则成为了他批判揭露社会最有利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之外,狄更斯对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格外的偏爱,这一方面是狄更斯本人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思想内涵表达的需要,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可以加深意蕴内涵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可以建立起文本本身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情感共鸣中提升读者的审美体验。狄更斯对追求讽刺的同时,也追求一种浪漫中的幽默,因此使得他的热讽中又带着丝丝的温和,如《圣诞赞歌》虽然对埃比尼泽·斯克鲁奇进行无情的嘲讽,但作者最终还是让他被温情和道德所感化,最终让他变成了一个好人。
   综上,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大师,其小说《圣诞赞歌》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这部小说没有狄更斯其他长篇小说那样著名,但它的确可以称得上为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并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李增:《狄更斯小说中的“边缘人物”与维多利亚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 李冰霜:《笑的艺术——谈老舍的幽默艺术与狄更斯的创作》,《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3] 滕梅、孙超:《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宗教词语翻译——以〈圣诞颂歌〉为个案》,《翻译论坛》,2014年第1期。
  (张明杰,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传统文学与现代网络结合而成的网络文学,已经变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部分了。本文探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学术研究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网络文学能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关键词:网络文学 发展 现状 建议   在现代中国社会,网络已经全面覆盖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谈到网络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通常就要说到网络文学。现在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们,均对网
期刊
序 罪之源    你能听到么?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我可以看到月出,然后月落。不论阴晴圆缺,世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动容。我只倍感孤独,没有一个人理我。哪怕是最微弱的伤,也无法在我的胸口愈合。而你,却一去不归,你为何偏爱那里。是他们满足了你么?还是你满足了人类。  “罪”——曾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却被神无情的分成了7个。你走了,你们都走了,唯留下我。在这没有阳光的天际,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我泪流满面,
期刊
1    我抱着课本去教室自修,时值假期清晨,校园的路上却仍是喧嚣阵阵。忽然有陌生女孩迎面而来,也不搭话,“啪”,径自一掌,击上我的脸颊。  我只觉脸上一热,未曾多想,反手扇去,更响亮的一声,那女生抚面呆立。  我反对暴力。但我赞成以暴制暴。  她大概也未料到我有如此凶悍,手指着我,说出最荒谬的指责:“你……你你你……你怎么打人?”  我一挑眉:“打人?你说谁?”  她终于也自知理亏,恨恨咬牙:“
期刊
摘要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和分析。本文尝试从新柏拉图主义入手,对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的性格进行剖析,并指出主人公的毕生追求正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所极力提倡的人的精神世界,而正是对这种精神世界的追求导致了主人公的自我放逐,而不是自我毁灭。  关键词:马丁·伊登 自我毁灭 肉体放逐 新柏拉图主义 精神美   引言   对于杰
期刊
摘要 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超验主义哲学家、自然主义文学家。在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中,梭罗描写了他两年多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他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批判低俗的物质主义,倡导崇尚简朴、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追寻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对当今物欲膨胀的社会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亨利·大卫·梭罗 简单生活观 精神家园   作为自然主义
期刊
摘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作品以“狗”——巴克为主角,讲述巴克经历不同“身份”阶段,完成了由“人性”到“野性”的蜕变,实现了由“狗”到“狼”的转变。巴克实现了“超我——自我——本我”的变化,是弗洛伊德关于人性“三我一体”结构论的逆进化过程。巴克的逆进化过程对当下社会对人性的引导有着积极的启示:尊重本性,提倡自由;注重精神追求,崇尚爱与尊重。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期刊
摘要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风格独特,作品题材多样,构思独树一帜,风格优美朴实,语言明快简洁,形象生动丰满;契诃夫小说以小见大,以平淡之事道出社会的本质,其艺术手法朴实简洁,不重渲染,不着浓墨,幽默迭生,深刻地刻画众生百态。本文对莫泊桑与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旨在为莫泊桑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鉴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作风格 短篇小说 契诃夫 莫泊桑   一 引言   居伊·德·莫泊桑是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著作《木桶的故事》第九节的分析,揭示了斯威夫特的理性观。在斯威夫特看来,理性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不同的子类:首先,理性可分为外在理性和内在理性;其次,内在理性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直觉理性和推理理性。启蒙时代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在于推理理性地位的空前提高,而直觉理性则慢慢地被淡化以至遗忘,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理性的工具化。  关键词:乔纳森·斯威夫特 《木桶的故事》 启蒙时代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名利场》中利蓓加·夏泼的形象,透视其身上所体现的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典型女性的双性气质,并进一步指出两性人格使利蓓加·夏泼散发的魅力以及所遭遇的困境。基于此,本文结合“双体同体”对利蓓加的两性人格和由此产生的魅力与困境进行研究,以便更全面深刻解读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名利场》 利蓓加·夏泼 双性同体 女性形象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哈姆莱特》在所有莎剧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一部剧中展现了两个王子:哈姆莱特和福丁布拉斯。两个王子境遇非常相似,但哈姆莱特最后被抬下舞台,而福丁布拉斯则从背景来到前台,这种安排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味。鉴于莎士比亚同时代人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广泛接受,福丁布拉斯的塑造很可能受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基雅维利式的王子所应具备的品质在福丁布拉斯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福丁布拉斯的最后胜利不仅反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