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超验主义哲学家、自然主义文学家。在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中,梭罗描写了他两年多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他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批判低俗的物质主义,倡导崇尚简朴、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追寻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对当今物欲膨胀的社会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亨利·大卫·梭罗 简单生活观 精神家园
作为自然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两年生活中对自然的体验和思考,描写了他回归自然、简单生活、追求精神充实、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阐释了丰富的生态学意蕴。该书被誉为现代社会的“绿色圣经”,梭罗本人也被誉为“美国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和环境主义的圣徒”。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和人类精神危机的凸显,梭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寓意。梭罗超前的生态思想——主张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批判低俗的物质主义,崇尚简朴、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以追寻人类精神家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一 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梭罗生活的19世纪正是美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时期。科技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使人类的价值尺度成为最高尺度,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完全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了自然的主宰。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痛斥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他对于以火车和铁路为代表的工业文明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他批判火车与铁路摧毁了乡村原有的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使自然满目疮痍,使人心喧嚣躁动。他痛心地写道:“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然大砍大伐起来了。……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森林,都没有了。”
对那些大量砍伐缅因森林的人,梭罗将之斥为恶魔,他愤怒写到,相比自然中其他的生灵,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砍伐树木,摧毁森林的生态,改变森林的本性,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对于工业文明的奇迹——铁路,梭罗表示了深深的憎恶,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自然闲适的生活,人们被它控制,变得麻木而忙碌:“列车的出站到站现在成了林中每一天的大事了。自从发明了火车,人类不是更能遵守时间了吗?……我有些邻居……现在只要钟声一响,他们就已经在月台上了。”宁静的乡村不再静谧迷人,变得喧嚣,不再有自然的美景,“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个靶子,给一支飞箭似的铁路射中……火车像铁马一样吼声如雷,使山谷都响起回声,它的脚步踩得大地震动,它的鼻孔喷着火和黑烟……”整个乡镇都听得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清澈的泉水变得混浊,瓦尔登湖畔上茂密的树木消失了,自然的灵性和美景不复存在。
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然和土地的依恋和温情,完全陷入一种“火车式”生活方式中,火车驾驭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停地追逐着目标前行,内心充满了躁动,可以说对铁路的着迷并未给人带来希望,反而扼杀了人性。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的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是表面的,并不能掩饰个人精神的失落和迷失,人丧失了内心的安宁,成为被工业文明、被物质所异化的人。
二 批判低俗的物质主义对人类心灵的戕害
人类物欲的膨胀一方面导致了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被逐渐物化。面对人类物欲的膨胀,梭罗看到了工业文明下物质对人心灵的戕害,以及人性异化下悲哀的人生。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严厉批判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指出许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一生都在物质的重负下艰难挣扎,这些可怜的灵魂从一生下来就成为物质的奴隶,为着那些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牧场,他们生活忧虑,整日辛苦劳作,就像机器一样,根本无法采摘生命中的美果,也无暇去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体味和享受人生的美好,几乎窒息在生活的重负之下。他们虽然得到了所想要的物质财富,看起来很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最贫困的,他们得到了房屋,却变得更可怜更贫穷,因为房屋占有了他们,他们“不是居住在里面,而是被幽禁在里面了。”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对于这种迷失自我的生存状态,梭罗质问人是否有必要生活得如此糟糕吗?难道就不能改变吗?为什么人们不能生活得像大自然一样简单呢?在梭罗看来,财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拖累和妨碍。“占有财富不仅不是一种权利, 反而是一种累赘! 居住不等于占有!栖居不等于拥有……”梭罗认识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应该摆脱对物质的膜拜,过一种简单而又内心丰富的生活。对人类来说,舒适的生活、诸多的奢侈品,只能麻痹人的心智,消磨人的斗志,对人类的进步毫无益处。他认为,人们终身辛劳将物质享受当成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结果是给自己的一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丧失了心灵的愉悦和安宁的同时,也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三 崇尚简朴,追求至上的精神生活
在追求物欲的狂躁和生活方式的畸变中,物质财富的增加、奢侈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使人增添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反却令人迷惑、消沉和恐慌,精神无所皈依,出现精神上的荒原。物欲的膨胀虽然使人们获得了物质财富,却使人的道德、人的尊严和人的美好消失殆尽。
正如华兹华斯指出:“物欲膨胀不仅伤害了自然,而且也伤害了人自身,使人丧失他的天真纯洁和美好的心灵。”梭罗敏锐而前瞻地看到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挤压和侵蚀,他质疑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看到了人被扭曲、被异化的后果。在他看来,物质与文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且物质文明的进步似乎总是伴随着人性的堕落,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品质,改变人类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反而带来了很多社会弊病。当人们的房屋越住越大的时候,人的素质却没有相应变得越高,低俗浅薄仍然是一些人不变的标签。梭罗认为人应该注重精神,要生活得有思想、有意义,就要向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这些最明智的人学习,他们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尽管外表生活贫穷,但内心生活却很丰富。 为此,梭罗提出了简单生活的观点,倡导人们摆脱物质的桎梏,转向内心生活,过一种精神丰富的理想生活,去追寻人生的真谛,探寻生活的本质。
梭罗所提倡的简单生活的核心就是追求简朴,即人的生活应以满足基本需要为限度,不能索取太多有限的自然资源,应控制人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注重人心灵的富足,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态智慧。因此,梭罗所指的简朴“不是指匮乏、吝啬、自我否定,而是指如何在精神生活缺乏的富足中重建精神财富。”
为此,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证明了简单生活是完全可行的。他认为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实际上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就住来说,他认为房屋并不需要有多奢华,人不能被房子所累,成为房屋的奴隶。在瓦尔登湖畔生活期间,梭罗就地取材,自己动手,仅花不到29美元就建成了自己栖身的简陋小木屋。尽管食物是生活必需品,但梭罗也力求简单,认为人不必一日三餐都吃,如果必要,一天也可以一顿;而菜不需要太多,至于别的,也可以同样的比例减下来。对于穿着,梭罗认为应尽可能简单,衣服“无非是我们的一层表皮或假皮,它并不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他鄙视所谓的时髦,认为是“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时髦翻新,让成群的人勤谨地追随。”在梭罗看来,人不能在乎那些表面受人尊敬的东西,而更应注重于内心的充实和高贵。
梭罗将对物质的需要降低到最少,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精神的需要。在他看来,摆脱物质的桎梏,追求心灵的愉悦,是一种有价值的高尚生活。正如他在书中写到,这五年来他每年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可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应对一切生活的开销了,闲暇之时,则可自由地思考和和阅读。在梭罗看来,阅读是实现精神富足的方式。书籍是人类思想的记录,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它可以涤荡人的心灵也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使人精神高尚而愉悦。
瓦尔登湖畔的简单生活,使梭罗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然接触,与自然对话。他在蜿蜒的林间小路漫步,在清澈的湖水之间徜徉,观朝霞之灿烂,看落日之余晖,听森林的细语和动物的呢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尽情享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
对梭罗来说,自然既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的精神之源。人是大自然的居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融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梭罗感到每一天都非常愉快,自己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纯洁无瑕,而他静静地微笑,感受到了自己无涯的幸福。梭罗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换来了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欣赏和享受着世界的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梭罗看来,简单质朴的生活可使人们摆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生活的最终目标不是占有无数的物质财富,而在于提升自己的人格,充实和丰富内心精神生活,与自然相融,诗意地栖居,在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才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梭罗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未来。这种简单生活理念也给人们以启示:第一,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舒适是建立在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这样的人类生活方式是违背自然发展的,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未必是有利的;第二,简朴生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活,应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它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精神上的完善,可使人们在避免衣食之忧后,又能使人追求至上的精神生活,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四 结语
《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它抨击了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来征服、统治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追逐物质财富、盛行消费主义的社会主流生活范式使得人们把此看成是个人幸福的先决条件,人类不仅面临着生态危机而且面临着精神危机。因此,梭罗倡导的简单生活观对当今物欲膨胀、精神日益呈现出荒漠化的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他所诠释的回归自然、简单生活、追求至上精神生活的完美生存范式,使人们节制奢侈的欲望,把物质需求和消费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注重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在自然中寻求诗意的生存,对找回人类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以人类精神生态的诗意建构对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从而使人类拥有永恒的家园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社科重点科研项目: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批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SA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斯蒂·哈恩,王艳芳译:《梭罗》,中华书局,2002年版。
[2] 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 Thoreau,Henry Davi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M].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786.
[4] 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279-280.
[5] 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9.
[6] 约翰·雷恩,容冰译:《自愿简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许酉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亨利·大卫·梭罗 简单生活观 精神家园
作为自然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两年生活中对自然的体验和思考,描写了他回归自然、简单生活、追求精神充实、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阐释了丰富的生态学意蕴。该书被誉为现代社会的“绿色圣经”,梭罗本人也被誉为“美国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和环境主义的圣徒”。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和人类精神危机的凸显,梭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寓意。梭罗超前的生态思想——主张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批判低俗的物质主义,崇尚简朴、回归自然的简单生活以追寻人类精神家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一 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梭罗生活的19世纪正是美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时期。科技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使人类的价值尺度成为最高尺度,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完全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了自然的主宰。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痛斥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他对于以火车和铁路为代表的工业文明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他批判火车与铁路摧毁了乡村原有的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使自然满目疮痍,使人心喧嚣躁动。他痛心地写道:“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然大砍大伐起来了。……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森林,都没有了。”
对那些大量砍伐缅因森林的人,梭罗将之斥为恶魔,他愤怒写到,相比自然中其他的生灵,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砍伐树木,摧毁森林的生态,改变森林的本性,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对于工业文明的奇迹——铁路,梭罗表示了深深的憎恶,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自然闲适的生活,人们被它控制,变得麻木而忙碌:“列车的出站到站现在成了林中每一天的大事了。自从发明了火车,人类不是更能遵守时间了吗?……我有些邻居……现在只要钟声一响,他们就已经在月台上了。”宁静的乡村不再静谧迷人,变得喧嚣,不再有自然的美景,“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个靶子,给一支飞箭似的铁路射中……火车像铁马一样吼声如雷,使山谷都响起回声,它的脚步踩得大地震动,它的鼻孔喷着火和黑烟……”整个乡镇都听得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清澈的泉水变得混浊,瓦尔登湖畔上茂密的树木消失了,自然的灵性和美景不复存在。
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然和土地的依恋和温情,完全陷入一种“火车式”生活方式中,火车驾驭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停地追逐着目标前行,内心充满了躁动,可以说对铁路的着迷并未给人带来希望,反而扼杀了人性。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的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是表面的,并不能掩饰个人精神的失落和迷失,人丧失了内心的安宁,成为被工业文明、被物质所异化的人。
二 批判低俗的物质主义对人类心灵的戕害
人类物欲的膨胀一方面导致了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被逐渐物化。面对人类物欲的膨胀,梭罗看到了工业文明下物质对人心灵的戕害,以及人性异化下悲哀的人生。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严厉批判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指出许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一生都在物质的重负下艰难挣扎,这些可怜的灵魂从一生下来就成为物质的奴隶,为着那些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牧场,他们生活忧虑,整日辛苦劳作,就像机器一样,根本无法采摘生命中的美果,也无暇去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体味和享受人生的美好,几乎窒息在生活的重负之下。他们虽然得到了所想要的物质财富,看起来很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最贫困的,他们得到了房屋,却变得更可怜更贫穷,因为房屋占有了他们,他们“不是居住在里面,而是被幽禁在里面了。”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对于这种迷失自我的生存状态,梭罗质问人是否有必要生活得如此糟糕吗?难道就不能改变吗?为什么人们不能生活得像大自然一样简单呢?在梭罗看来,财富大多只是身外之物,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拖累和妨碍。“占有财富不仅不是一种权利, 反而是一种累赘! 居住不等于占有!栖居不等于拥有……”梭罗认识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应该摆脱对物质的膜拜,过一种简单而又内心丰富的生活。对人类来说,舒适的生活、诸多的奢侈品,只能麻痹人的心智,消磨人的斗志,对人类的进步毫无益处。他认为,人们终身辛劳将物质享受当成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结果是给自己的一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丧失了心灵的愉悦和安宁的同时,也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三 崇尚简朴,追求至上的精神生活
在追求物欲的狂躁和生活方式的畸变中,物质财富的增加、奢侈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使人增添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反却令人迷惑、消沉和恐慌,精神无所皈依,出现精神上的荒原。物欲的膨胀虽然使人们获得了物质财富,却使人的道德、人的尊严和人的美好消失殆尽。
正如华兹华斯指出:“物欲膨胀不仅伤害了自然,而且也伤害了人自身,使人丧失他的天真纯洁和美好的心灵。”梭罗敏锐而前瞻地看到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挤压和侵蚀,他质疑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看到了人被扭曲、被异化的后果。在他看来,物质与文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且物质文明的进步似乎总是伴随着人性的堕落,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品质,改变人类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反而带来了很多社会弊病。当人们的房屋越住越大的时候,人的素质却没有相应变得越高,低俗浅薄仍然是一些人不变的标签。梭罗认为人应该注重精神,要生活得有思想、有意义,就要向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这些最明智的人学习,他们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尽管外表生活贫穷,但内心生活却很丰富。 为此,梭罗提出了简单生活的观点,倡导人们摆脱物质的桎梏,转向内心生活,过一种精神丰富的理想生活,去追寻人生的真谛,探寻生活的本质。
梭罗所提倡的简单生活的核心就是追求简朴,即人的生活应以满足基本需要为限度,不能索取太多有限的自然资源,应控制人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注重人心灵的富足,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态智慧。因此,梭罗所指的简朴“不是指匮乏、吝啬、自我否定,而是指如何在精神生活缺乏的富足中重建精神财富。”
为此,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证明了简单生活是完全可行的。他认为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实际上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就住来说,他认为房屋并不需要有多奢华,人不能被房子所累,成为房屋的奴隶。在瓦尔登湖畔生活期间,梭罗就地取材,自己动手,仅花不到29美元就建成了自己栖身的简陋小木屋。尽管食物是生活必需品,但梭罗也力求简单,认为人不必一日三餐都吃,如果必要,一天也可以一顿;而菜不需要太多,至于别的,也可以同样的比例减下来。对于穿着,梭罗认为应尽可能简单,衣服“无非是我们的一层表皮或假皮,它并不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他鄙视所谓的时髦,认为是“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时髦翻新,让成群的人勤谨地追随。”在梭罗看来,人不能在乎那些表面受人尊敬的东西,而更应注重于内心的充实和高贵。
梭罗将对物质的需要降低到最少,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精神的需要。在他看来,摆脱物质的桎梏,追求心灵的愉悦,是一种有价值的高尚生活。正如他在书中写到,这五年来他每年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可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应对一切生活的开销了,闲暇之时,则可自由地思考和和阅读。在梭罗看来,阅读是实现精神富足的方式。书籍是人类思想的记录,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它可以涤荡人的心灵也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使人精神高尚而愉悦。
瓦尔登湖畔的简单生活,使梭罗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然接触,与自然对话。他在蜿蜒的林间小路漫步,在清澈的湖水之间徜徉,观朝霞之灿烂,看落日之余晖,听森林的细语和动物的呢喃,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尽情享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
对梭罗来说,自然既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的精神之源。人是大自然的居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融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在自然的怀抱中,梭罗感到每一天都非常愉快,自己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纯洁无瑕,而他静静地微笑,感受到了自己无涯的幸福。梭罗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换来了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欣赏和享受着世界的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梭罗看来,简单质朴的生活可使人们摆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生活的最终目标不是占有无数的物质财富,而在于提升自己的人格,充实和丰富内心精神生活,与自然相融,诗意地栖居,在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才是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梭罗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反思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未来。这种简单生活理念也给人们以启示:第一,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舒适是建立在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这样的人类生活方式是违背自然发展的,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未必是有利的;第二,简朴生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生活,应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它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精神上的完善,可使人们在避免衣食之忧后,又能使人追求至上的精神生活,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四 结语
《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它抨击了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来征服、统治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追逐物质财富、盛行消费主义的社会主流生活范式使得人们把此看成是个人幸福的先决条件,人类不仅面临着生态危机而且面临着精神危机。因此,梭罗倡导的简单生活观对当今物欲膨胀、精神日益呈现出荒漠化的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他所诠释的回归自然、简单生活、追求至上精神生活的完美生存范式,使人们节制奢侈的欲望,把物质需求和消费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注重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在自然中寻求诗意的生存,对找回人类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以人类精神生态的诗意建构对抗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从而使人类拥有永恒的家园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本文系内江师范学院社科重点科研项目: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批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SA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斯蒂·哈恩,王艳芳译:《梭罗》,中华书局,2002年版。
[2] 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 Thoreau,Henry Davi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M].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786.
[4] Jonathan Bate.The Song of the Earth[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279-280.
[5] 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9.
[6] 约翰·雷恩,容冰译:《自愿简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许酉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