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笔者在班级群转发了山东省教育厅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停课不停学问卷调查活动的通知》。许多家长陆续把问卷提交成功的截图发到班级微信群里。
班级群在初建时就制定了一些规则,其中包括昵称必须以学生的姓名命名的规定,旨在便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但今天早上,笔者发现其中一张截图是一位昵称为“太阳”的家长发的。根据微信记录显示,他是昨天晚上10点被邀请进群的。因为是个别现象,笔者决定不在群里公开督促其改正,而是用添加到通讯录的方式向这位家长发送申请理由:请将班级群里的昵称立即改成学生的真实姓名。落款是班主任。信息发出后,一直没有得到这个家长的回应。我又多发几遍,可依然没有回应,也许他正处于离线状态。看到家长的昵称是“太阳”,我突然眼前一亮,决定在“太阳”上做点文章,换个特别的沟通方式。
“@太阳,太阳,太阳!我是宇宙管理中心,请将昵称改为孩子的实名!收到请回答。”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在群里留言了。
没想到的是,“太阳”很快做出了回复:“收到!”不一会儿,“太阳”昵称也改成了学生真实姓名。
从“太阳”的回复速度来看,他可能一直在线,可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笔者的申请留言做出回复?这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细细想来却大有嚼头。问题有可能出在沟通的语言上,“请将班级群里的昵称立即改成学生真实姓名”的留言中,虽已用了“请”字,但和“立即”搭配在一起,侧重命令式的语气,不容易被家长接受;而班级群中笔者的留言风趣幽默,拉近了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所以家长秒回。
家校沟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班主任能掌握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家校沟通往往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家校沟通有讲究,关键在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不少班主任倾向于以“权”管人,教育学生多以命令式口气。这种教育理念下形成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家庭,甚至带入与家长的沟通中。家长不同于学生,不可能以学生的心态去接受班主任的发号施令。其实班主任和家長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正在教育孩子的战役中并肩作战。一旦家长形成班主任是“自己人”的意识,就比较容易接受他提出的观点,反之就有可能做出本能的抵制反应。因此,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要精准定位,平等相待,运用“自己人效应”,形成教育共同体。
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劈头盖脸式的训斥,或许能释放自己心中的怒火,但一定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孩子,等同于批评家长。家长面对班主任的权威,或许不会当面辩解、争执些什么,但会“口服心不服”。家校沟通时,班主任切忌一味批评,要从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切入,表达出殷殷期望。这是对家长做出的一种积极暗示,让家长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能看到希望。批评心理学家发现,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能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这就是“三明治效应”。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增加一些“调味品”,如幽默风趣的语言、聊天工具中的表情包。需要注意的是,“调味品”不可过多使用,要用得适时适量。因为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学识、文化、家庭、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习惯的沟通方式也大相径庭。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家长的不同“口味”,恰到好处地使用不同的“调味品”,发挥“调味品效应”,这才是真本领。
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实则是心灵的沟通,需要班主任真实坦诚,以礼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并借助各种沟通技能和方法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请你试试和家长这样说。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
班级群在初建时就制定了一些规则,其中包括昵称必须以学生的姓名命名的规定,旨在便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但今天早上,笔者发现其中一张截图是一位昵称为“太阳”的家长发的。根据微信记录显示,他是昨天晚上10点被邀请进群的。因为是个别现象,笔者决定不在群里公开督促其改正,而是用添加到通讯录的方式向这位家长发送申请理由:请将班级群里的昵称立即改成学生的真实姓名。落款是班主任。信息发出后,一直没有得到这个家长的回应。我又多发几遍,可依然没有回应,也许他正处于离线状态。看到家长的昵称是“太阳”,我突然眼前一亮,决定在“太阳”上做点文章,换个特别的沟通方式。
“@太阳,太阳,太阳!我是宇宙管理中心,请将昵称改为孩子的实名!收到请回答。”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在群里留言了。
没想到的是,“太阳”很快做出了回复:“收到!”不一会儿,“太阳”昵称也改成了学生真实姓名。
从“太阳”的回复速度来看,他可能一直在线,可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笔者的申请留言做出回复?这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细细想来却大有嚼头。问题有可能出在沟通的语言上,“请将班级群里的昵称立即改成学生真实姓名”的留言中,虽已用了“请”字,但和“立即”搭配在一起,侧重命令式的语气,不容易被家长接受;而班级群中笔者的留言风趣幽默,拉近了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所以家长秒回。
家校沟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班主任能掌握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家校沟通往往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家校沟通有讲究,关键在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不少班主任倾向于以“权”管人,教育学生多以命令式口气。这种教育理念下形成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家庭,甚至带入与家长的沟通中。家长不同于学生,不可能以学生的心态去接受班主任的发号施令。其实班主任和家長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正在教育孩子的战役中并肩作战。一旦家长形成班主任是“自己人”的意识,就比较容易接受他提出的观点,反之就有可能做出本能的抵制反应。因此,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要精准定位,平等相待,运用“自己人效应”,形成教育共同体。
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劈头盖脸式的训斥,或许能释放自己心中的怒火,但一定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当着家长的面批评孩子,等同于批评家长。家长面对班主任的权威,或许不会当面辩解、争执些什么,但会“口服心不服”。家校沟通时,班主任切忌一味批评,要从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切入,表达出殷殷期望。这是对家长做出的一种积极暗示,让家长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能看到希望。批评心理学家发现,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中,能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这就是“三明治效应”。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增加一些“调味品”,如幽默风趣的语言、聊天工具中的表情包。需要注意的是,“调味品”不可过多使用,要用得适时适量。因为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学识、文化、家庭、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习惯的沟通方式也大相径庭。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家长的不同“口味”,恰到好处地使用不同的“调味品”,发挥“调味品效应”,这才是真本领。
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实则是心灵的沟通,需要班主任真实坦诚,以礼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并借助各种沟通技能和方法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请你试试和家长这样说。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