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语文学科创新意识培养是指针对课堂教学及相关的教育领域,研究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活、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教师建立新型的学生观,实现由重教转向重学;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继承转向重创新;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37-01
把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今天的教学再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教师,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教师应该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更不是圣经。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而且也是“体验课程”,师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课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将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与对话、合作与沟通。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整个过程是开放而灵活的。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学习方式上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开放思想,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意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突破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和教室,视野也不仅限于几本课本。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把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校内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教学评价不再单纯关注学业成绩,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包括各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评价不只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而是要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学生获得的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应被老师所关注、所发现、所赞赏。
教学评价应该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强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吸收家长参与评价。语文课程评价要实现重整体轻局部,重过程轻结果,重定性轻定量,重自评轻他评,充分体现评价的发展性目标。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只是一种假设与预想,真正的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发生。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课堂上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产生矛盾与冲突,这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时刻准备接纳始料未及的各种变化,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不必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要适当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寻找结论。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设计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案;一份调查作业,可以有几十种形式和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结束时让学生体验创新乐趣呢?我想总结、评价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给予热情的肯定。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课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去,这样,下一次的创新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37-01
把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今天的教学再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教师,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教师应该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更不是圣经。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而且也是“体验课程”,师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课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将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与对话、合作与沟通。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整个过程是开放而灵活的。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学习方式上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开放思想,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意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突破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和教室,视野也不仅限于几本课本。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把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校内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教学评价不再单纯关注学业成绩,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包括各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评价不只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而是要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学生获得的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应被老师所关注、所发现、所赞赏。
教学评价应该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强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吸收家长参与评价。语文课程评价要实现重整体轻局部,重过程轻结果,重定性轻定量,重自评轻他评,充分体现评价的发展性目标。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只是一种假设与预想,真正的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发生。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课堂上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产生矛盾与冲突,这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时刻准备接纳始料未及的各种变化,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不必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要适当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寻找结论。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个实验,学生们可以设计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案;一份调查作业,可以有几十种形式和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结束时让学生体验创新乐趣呢?我想总结、评价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给予热情的肯定。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课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去,这样,下一次的创新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