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面远去了,音乐消失了,但电视报告剧《英武山的儿子》(以下简称《英》剧)中李家庚的形象对我的心灵撞击却远未停止。情感的波涛在心中奔涌,我陷入良久的沉思之中。《英》剧何以产生如此深刻的感染力量?李家庚这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形象何以塑造得如此成功?一言以蔽之:编导深入生活,锐意出新,对电视报告剧的创作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
专题片与电视剧的融合
《英》剧是电视报告剧,实现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剧的融合。2004年8月21日,胡锦涛对身患癌症,一心一意带领群众修路引水、治穷治乱的河北省抚宁县英武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庚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家庚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他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
专题片因其真实,所以感人。《英》剧在创作风格上很像是介绍人物先进事迹的新闻专题片:“所涉及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若只是如实地、原原本本地介绍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和高贵品质,平铺直叙地述说,则易显得呆板、枯燥,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虚构创作出来的影视剧,虽然情节生动曲折、富于观赏性,但因其虚构部分有“编造”之嫌,又缺乏感染力。作为电视报告剧,《英》剧汲取了两者的优点——既具备新闻专题片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又不失影视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它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专题片的呆板、枯燥以及影视剧的编造、杜撰,从而形成了新颖、生动、活泼的艺术创造,实现了专题片与电视剧的共融。
纪实美与戏剧美的融合
观看《英》剧,我们的情绪不由被其自然的美学风格所调动:那曲折蜿蜒的英武山,那一座座炊烟袅袅的民居,那一个个淳朴憨厚的山民……都逼真地展现出河北山村的风貌。《英》剧用朴实流畅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党的基层干部李家庚如何竞选党支部书记,如何发展养猪事业,如何开山修路、打井开渠,虽身患癌症,仍带领群众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而奋斗的故事。李家庚的事迹展现出他顽强的拼搏精神、非凡的智慧才华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全剧的讲述不粉饰、不夸张,将生活的本质还原再现,体现出纪实的美学特征。
但是,《英》剧又不单纯局限于纪实,更凸显出影视剧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美学特征。
什么是戏剧性?美国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说:“所谓戏,亦即去掉了那些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就是说,把生活中那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舍弃,而把生活中某些带有尖锐激烈冲突的事件集中起来,这便构成了戏。《英》剧的编导选择了极具矛盾冲突的典型事件,并加以艺术地再现。例如李家庚劝阻村民上访,平息竞选党支部书记的风波,制止人畜争水的纠纷,以及试水受阻等冲突激烈的事件和工作难题,随着故事的开展,观众的情绪被自然引向深入。
戏剧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人物越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处于不得不做出决断化解困境的局面,就越能显示其智慧和精神品质,也越能令观众产生浓厚兴趣。《英》剧善于为人物制造困境,全面再现了李家庚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所遇到的重重矛盾。竞选村支书一场戏可以说是戏剧冲突的燃情点。李家庚身患癌症,父母和妻子都不同意他当村支书;13位党员开会,鼓励支持他竞选村支书;原支书李国金向其父李国和送礼拉选票,父应允;竞选大会上李家庚以多数票当选,国金满腔怨愤要找国和“算账”;李家道抄起扁担怒向李国金,双方剑拔弩张,一场血腥武斗即将发生。此时李家庚挺身而出,不但说服了国金,同时也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村民。这种激烈的冲突设置很好地把握了观众的收视心理,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真情感与多悬念的融合
戏剧场面要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美学内涵,只有这样,情感的流露才能如诗一般惬意。《英》剧中“临终嘱托”一场戏。李家庚被蚊虫叮咬,致使病情恶化,昏迷休克。醒来后,他向身边人交代了三件后事:四万元因公办事的票据全部撕毁;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资助盲人困难户;希望乡亲常到坟头看看自己。此时,亲人们早已痛哭失声。整个场面描写细腻生动,情感收发真切自然,强烈的悲剧气氛中融入了淳朴的乡风、乡情和乡土文化气息,表现出李家庚对家乡和百姓深深的眷恋和深厚的情谊。
悬念是观众对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巧妙的悬念设置会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英》剧的开篇,13名党员动员李家庚出任村支书就设下了一个总悬念:他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参选支部书记会遇到哪些问题?他会怎样改变英武山贫困落后的面貌……随着剧情的发展,谜底一一解开,李家庚养猪、引水、开山修路均告成功,观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在这个大悬念里还穿插着一些小悬念,例如“试水受阻”一场戏,第一次试水失败后,杨队长闷闷不乐,李家庚备酒宴给大伙鼓劲。观众也为此悬着一颗心——到底能不能出水?后来杨队长从啤酒的气泡中得到灵感,是管道压力不足,需要水泵加大压力。拍摄试水场面时,编导有意运用交替蒙太奇,表现村民翘首以盼的急切和工人繁忙操作的场面,烘托出紧张的气氛。当清澈的地下水从管道中汩汩流出,人群中一片欢腾。编导巧设悬念,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色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英》剧所显现的纪实美明显带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风格。“由当事者本人自己出演”,是对现实生活事件的事后“扮演”,追求发自生活原貌的真实。虽说演员是一些世代与深山厚土为伴的地道农民,但是他们以最真挚的情感、最质朴的语言,再现了他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走过的路,表现出典型情境中的典型感受。例如“竞选村支书”一场戏,李国金落选,他先是失落,后是怨愤,直至怒火中烧找李国和算账撒气。演员的感情变化富有层次却又浑然无迹,流露出一种本色化的淳美。
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反对写英雄人物,主张把镜头对准小人物,表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英》剧中的李家庚身材敦实,戴一顶破旧的遮阳帽,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区农民。他的言语举止亦体现出普通农民的情感和文化习俗,是个“小人物”。但他坚韧顽强、舍己为公,拖着病体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带头人,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编导在保留人物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出可亲可敬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英》剧中的李家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理念、新思维。为帮村里还债,他对父母撒谎花掉存款,有一种孩子般的顽皮可爱;他用牛尿骗家道戒酒,在其对弟弟的一片关爱中,显示出幽默诙谐的个性;李国忠在竞选时闹事,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平息了“武斗”,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崇高的人格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女儿为村里的工作捐出压岁钱,他感动得流泪,又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愧疚和爱……观罢全片,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既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又富于人性美、人情美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呼之欲出。李家庚无愧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楷模。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专题片与电视剧的融合
《英》剧是电视报告剧,实现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剧的融合。2004年8月21日,胡锦涛对身患癌症,一心一意带领群众修路引水、治穷治乱的河北省抚宁县英武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庚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家庚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他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
专题片因其真实,所以感人。《英》剧在创作风格上很像是介绍人物先进事迹的新闻专题片:“所涉及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若只是如实地、原原本本地介绍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和高贵品质,平铺直叙地述说,则易显得呆板、枯燥,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虚构创作出来的影视剧,虽然情节生动曲折、富于观赏性,但因其虚构部分有“编造”之嫌,又缺乏感染力。作为电视报告剧,《英》剧汲取了两者的优点——既具备新闻专题片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又不失影视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它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专题片的呆板、枯燥以及影视剧的编造、杜撰,从而形成了新颖、生动、活泼的艺术创造,实现了专题片与电视剧的共融。
纪实美与戏剧美的融合
观看《英》剧,我们的情绪不由被其自然的美学风格所调动:那曲折蜿蜒的英武山,那一座座炊烟袅袅的民居,那一个个淳朴憨厚的山民……都逼真地展现出河北山村的风貌。《英》剧用朴实流畅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党的基层干部李家庚如何竞选党支部书记,如何发展养猪事业,如何开山修路、打井开渠,虽身患癌症,仍带领群众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而奋斗的故事。李家庚的事迹展现出他顽强的拼搏精神、非凡的智慧才华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全剧的讲述不粉饰、不夸张,将生活的本质还原再现,体现出纪实的美学特征。
但是,《英》剧又不单纯局限于纪实,更凸显出影视剧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美学特征。
什么是戏剧性?美国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说:“所谓戏,亦即去掉了那些平淡无奇的生活事件。”就是说,把生活中那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舍弃,而把生活中某些带有尖锐激烈冲突的事件集中起来,这便构成了戏。《英》剧的编导选择了极具矛盾冲突的典型事件,并加以艺术地再现。例如李家庚劝阻村民上访,平息竞选党支部书记的风波,制止人畜争水的纠纷,以及试水受阻等冲突激烈的事件和工作难题,随着故事的开展,观众的情绪被自然引向深入。
戏剧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人物越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处于不得不做出决断化解困境的局面,就越能显示其智慧和精神品质,也越能令观众产生浓厚兴趣。《英》剧善于为人物制造困境,全面再现了李家庚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所遇到的重重矛盾。竞选村支书一场戏可以说是戏剧冲突的燃情点。李家庚身患癌症,父母和妻子都不同意他当村支书;13位党员开会,鼓励支持他竞选村支书;原支书李国金向其父李国和送礼拉选票,父应允;竞选大会上李家庚以多数票当选,国金满腔怨愤要找国和“算账”;李家道抄起扁担怒向李国金,双方剑拔弩张,一场血腥武斗即将发生。此时李家庚挺身而出,不但说服了国金,同时也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村民。这种激烈的冲突设置很好地把握了观众的收视心理,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真情感与多悬念的融合
戏剧场面要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美学内涵,只有这样,情感的流露才能如诗一般惬意。《英》剧中“临终嘱托”一场戏。李家庚被蚊虫叮咬,致使病情恶化,昏迷休克。醒来后,他向身边人交代了三件后事:四万元因公办事的票据全部撕毁;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资助盲人困难户;希望乡亲常到坟头看看自己。此时,亲人们早已痛哭失声。整个场面描写细腻生动,情感收发真切自然,强烈的悲剧气氛中融入了淳朴的乡风、乡情和乡土文化气息,表现出李家庚对家乡和百姓深深的眷恋和深厚的情谊。
悬念是观众对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巧妙的悬念设置会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英》剧的开篇,13名党员动员李家庚出任村支书就设下了一个总悬念:他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参选支部书记会遇到哪些问题?他会怎样改变英武山贫困落后的面貌……随着剧情的发展,谜底一一解开,李家庚养猪、引水、开山修路均告成功,观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在这个大悬念里还穿插着一些小悬念,例如“试水受阻”一场戏,第一次试水失败后,杨队长闷闷不乐,李家庚备酒宴给大伙鼓劲。观众也为此悬着一颗心——到底能不能出水?后来杨队长从啤酒的气泡中得到灵感,是管道压力不足,需要水泵加大压力。拍摄试水场面时,编导有意运用交替蒙太奇,表现村民翘首以盼的急切和工人繁忙操作的场面,烘托出紧张的气氛。当清澈的地下水从管道中汩汩流出,人群中一片欢腾。编导巧设悬念,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色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英》剧所显现的纪实美明显带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风格。“由当事者本人自己出演”,是对现实生活事件的事后“扮演”,追求发自生活原貌的真实。虽说演员是一些世代与深山厚土为伴的地道农民,但是他们以最真挚的情感、最质朴的语言,再现了他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走过的路,表现出典型情境中的典型感受。例如“竞选村支书”一场戏,李国金落选,他先是失落,后是怨愤,直至怒火中烧找李国和算账撒气。演员的感情变化富有层次却又浑然无迹,流露出一种本色化的淳美。
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反对写英雄人物,主张把镜头对准小人物,表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英》剧中的李家庚身材敦实,戴一顶破旧的遮阳帽,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区农民。他的言语举止亦体现出普通农民的情感和文化习俗,是个“小人物”。但他坚韧顽强、舍己为公,拖着病体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带头人,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编导在保留人物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塑造出可亲可敬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英》剧中的李家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理念、新思维。为帮村里还债,他对父母撒谎花掉存款,有一种孩子般的顽皮可爱;他用牛尿骗家道戒酒,在其对弟弟的一片关爱中,显示出幽默诙谐的个性;李国忠在竞选时闹事,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平息了“武斗”,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崇高的人格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女儿为村里的工作捐出压岁钱,他感动得流泪,又流露出他对家人的愧疚和爱……观罢全片,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既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又富于人性美、人情美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呼之欲出。李家庚无愧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楷模。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