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才能大幅度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困生来讲,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历史内容具有过去性,学习时有一种距离感,两者都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注意趣味性,学困生对趣味性的要求更为迫切。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激趣方式:①重视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的运用。②运用“史话教学”,教师用生动、直观的语言渲染气氛,描述事件,突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③结合教材实际,运用历史成语典故、对联诗词、谜语笑话,播放历史歌曲、教学电影,制作多媒体课件。④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言,力求一开始就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趣味性可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引人入胜,有助于转变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冷淡态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学中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引用别的趣味性材料,都要为教学目的服务。离开教学目的追求形式上的趣味是不足取的。
二、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牢固而又准确地记忆史实,是学好历史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如果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史实,使学生觉得理解和识记都困难重重,很难想象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兴趣可言,更何况学困生。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比较适合学困生的记忆方法。
1.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眼,把复杂的识记材料加以凝固和压缩来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①爆发:来克星顿枪声。②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③建国:发表《独立宣言》。④转折:萨拉托加大捷。⑤胜利:英军在约克镇投降。⑥独立:英美签订和约。
2.谐音记忆法
利用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词语记忆一些较难记的历史知识的方法叫谐音记忆法。例如世界古代史讲到希腊著名的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就可记成“该死都得死”,死者,悲也,埃斯库罗斯是悲剧家。
3.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历史知识编成口诀、顺口溜。如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又如从清朝顺治皇帝入关后,统治中国的有九个皇帝,我们将他们的年号编成三句话,九个字: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便不会搞错了。
4.计数记忆法
计数记忆法,就是通过记住数字,运用联想,从而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这里讲的数字并非课本中直接出现的数字,而是经过学习和归纳后编加的数字。例如隋朝大运河可以这样记忆:3 4 5=1。3即涿郡、洛阳、余杭,4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1即隋朝大运河。
三、课堂教学要让学困生处于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一方面怕提问,怕课堂抽查,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被冷落感,怕老师提问总没有他的份,自己成为“陪读生”。他们既自卑又自尊。教师可向他们提一些诸如时间、地点、意义之类简单的或带有提示性的问题,使学困生成为课堂参与者。对他们的答案即使不全面,也不要求全责备,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加强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巩固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听他所任教的学科。学困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困生不公正的指责,会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引起他们对历史课的反感,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等原因,学生会表现出不感兴趣,由此引发一些课堂行为问题,如看闲书、讲闲话、做鬼脸、心不在焉等等。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注意矫正的策略。最好是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一个动作向其暗示。如有学生做小动作,教师可用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若无其事般地走近该生等方式,使学生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要尽量避免用改变音调的言语行为或具有强制性的非语言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使学困生当众出丑,以免其产生对立情绪。当然,也不要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可通过课后个别谈话的办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足够的爱心关心学生,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还要有足够的恒心将这一工作持久地坚持下去。可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借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历史内容具有过去性,学习时有一种距离感,两者都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注意趣味性,学困生对趣味性的要求更为迫切。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激趣方式:①重视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的运用。②运用“史话教学”,教师用生动、直观的语言渲染气氛,描述事件,突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③结合教材实际,运用历史成语典故、对联诗词、谜语笑话,播放历史歌曲、教学电影,制作多媒体课件。④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言,力求一开始就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趣味性可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引人入胜,有助于转变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冷淡态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学中不管是讲故事,还是引用别的趣味性材料,都要为教学目的服务。离开教学目的追求形式上的趣味是不足取的。
二、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牢固而又准确地记忆史实,是学好历史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如果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史实,使学生觉得理解和识记都困难重重,很难想象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兴趣可言,更何况学困生。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比较适合学困生的记忆方法。
1.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眼,把复杂的识记材料加以凝固和压缩来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①爆发:来克星顿枪声。②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③建国:发表《独立宣言》。④转折:萨拉托加大捷。⑤胜利:英军在约克镇投降。⑥独立:英美签订和约。
2.谐音记忆法
利用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词语记忆一些较难记的历史知识的方法叫谐音记忆法。例如世界古代史讲到希腊著名的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就可记成“该死都得死”,死者,悲也,埃斯库罗斯是悲剧家。
3.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历史知识编成口诀、顺口溜。如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又如从清朝顺治皇帝入关后,统治中国的有九个皇帝,我们将他们的年号编成三句话,九个字: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便不会搞错了。
4.计数记忆法
计数记忆法,就是通过记住数字,运用联想,从而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这里讲的数字并非课本中直接出现的数字,而是经过学习和归纳后编加的数字。例如隋朝大运河可以这样记忆:3 4 5=1。3即涿郡、洛阳、余杭,4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1即隋朝大运河。
三、课堂教学要让学困生处于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一方面怕提问,怕课堂抽查,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被冷落感,怕老师提问总没有他的份,自己成为“陪读生”。他们既自卑又自尊。教师可向他们提一些诸如时间、地点、意义之类简单的或带有提示性的问题,使学困生成为课堂参与者。对他们的答案即使不全面,也不要求全责备,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加强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巩固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听他所任教的学科。学困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困生不公正的指责,会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引起他们对历史课的反感,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等原因,学生会表现出不感兴趣,由此引发一些课堂行为问题,如看闲书、讲闲话、做鬼脸、心不在焉等等。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注意矫正的策略。最好是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一个动作向其暗示。如有学生做小动作,教师可用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若无其事般地走近该生等方式,使学生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要尽量避免用改变音调的言语行为或具有强制性的非语言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使学困生当众出丑,以免其产生对立情绪。当然,也不要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可通过课后个别谈话的办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足够的爱心关心学生,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还要有足够的恒心将这一工作持久地坚持下去。可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