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学得不好,其它学科也很难有所跨越。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把握,却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把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优化呢?本文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过去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被冲击的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加速增加,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首要问题。过去那种单纯的教给学生认字识词的教学已行不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不但能够流畅的写汉字,能读懂各类体裁的文章,而且会写表达出自己意向的文章,与人交际能够使用文明、有条理的语言。特别是综合性知识要求更高,更重要。这些标准要求学生阅读量大幅度增加。认识面的扩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可谓是巨大的促进。为了达到这些新标准要求,我认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乐于学习语文的情绪,推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会有我要学习语文的想法,从而为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故事奇闻引起兴趣;设疑质疑引发兴趣;开展比赛激起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找到门径,并主动去培养,学生完全可以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思维。独生子女和伙伴们相处时间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语言上模仿成人说话。成人语言相对精微,促使孩子的语言成熟早。语言能力发达,带动思维发育,人就聪明一些。当然这种随意探讨只是出于感觉,缺乏研究依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语言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内容要循序加强逻辑、思辨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文化里,思维逻辑不严密、思辨能力差的弱项亟待加强。在这方面,语文教学要与其他课程相衔接。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伟大的哲学家朱熹一生注重阅读,他总结阅读经验时倡导:读书应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最佳的阅读方法与最佳的阅读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与“思”一旦分开,只能走形式的阅读。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文章必须要做到专心致志,把“读”与“思”结合起来,才能悟其神,悟其真。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导学生重视以下几类阅读:普通性的阅读,即读书看报式的阅读,是人类社会通常所运用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借助阅读载体,对探究性的对象进行感悟、审美、体验,从而深刻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人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磨砺中才能形成。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1.由教师或学生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共同明确所要做的主题活动内容再写作文。主题活动内容可以是先阅读后写作,可以是先听说后写作,可以是先观看后写作,可以是先观察、调查、采访后写作,可以是先做实验再写作,可以是先策划、制定方案执行后再写作……不管什么类型的专题,其共同点都是先手脑并用踏踏实实去干某件事,然后再作以书面总结,写出自己做后的收获和体会。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利用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读书交流会、主题班会、课本剧表演、诗词欣赏会等形式,来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可编成课本剧表演,让扮演皇帝、大臣的同学谈对人物性格的体会,学生会加深对不同人物极其个性的理解。
3.做游戏法。教师可利用猜谜、制谜,成语或词语接龙、接句,联想接龙、接句,对对子、对歇后语,说广告语、流行语等语文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4.才艺展示比赛法。教师可利用校刊、黑板报、墙报、手抄报、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综合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青少年的表现欲和上进心大都很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发现和展示学生某一方面的才华。
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表现评估、互相评估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势必增加教师工作难度,教师可将各类管理体系纳入其中,可将语文学科分为若干个学习组,各设组长或成员,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坚持日查工作,如设课代表一人,作业组、基础知识检查组、语汇积累组、读说写督查组等。各设细长及成员,教师指导操作每天的作业完成,课内知识掌握、语汇的积累情况抽查,主持每天的读报、交流及各种读说活动,并作好记录,填好公布栏,教师作最后批阅评价。鼓励学生有创见性组织或大胆“承包”各项工作。可组织、指导学生各个组每周用30分钟时间总结,采用“自评、小组评、全班评、教师评”的学生评、互评模式,对一周内各自语文学习与习惯作一个评价总结,以便扬长避短,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这样,将全班同学的语文学科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班级管理中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评估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绝不单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只要我们明确语文课素质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过去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被冲击的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加速增加,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首要问题。过去那种单纯的教给学生认字识词的教学已行不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不但能够流畅的写汉字,能读懂各类体裁的文章,而且会写表达出自己意向的文章,与人交际能够使用文明、有条理的语言。特别是综合性知识要求更高,更重要。这些标准要求学生阅读量大幅度增加。认识面的扩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可谓是巨大的促进。为了达到这些新标准要求,我认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乐于学习语文的情绪,推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会有我要学习语文的想法,从而为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故事奇闻引起兴趣;设疑质疑引发兴趣;开展比赛激起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找到门径,并主动去培养,学生完全可以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思维。独生子女和伙伴们相处时间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语言上模仿成人说话。成人语言相对精微,促使孩子的语言成熟早。语言能力发达,带动思维发育,人就聪明一些。当然这种随意探讨只是出于感觉,缺乏研究依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语言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内容要循序加强逻辑、思辨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文化里,思维逻辑不严密、思辨能力差的弱项亟待加强。在这方面,语文教学要与其他课程相衔接。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伟大的哲学家朱熹一生注重阅读,他总结阅读经验时倡导:读书应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最佳的阅读方法与最佳的阅读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与“思”一旦分开,只能走形式的阅读。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文章必须要做到专心致志,把“读”与“思”结合起来,才能悟其神,悟其真。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导学生重视以下几类阅读:普通性的阅读,即读书看报式的阅读,是人类社会通常所运用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借助阅读载体,对探究性的对象进行感悟、审美、体验,从而深刻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人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磨砺中才能形成。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1.由教师或学生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共同明确所要做的主题活动内容再写作文。主题活动内容可以是先阅读后写作,可以是先听说后写作,可以是先观看后写作,可以是先观察、调查、采访后写作,可以是先做实验再写作,可以是先策划、制定方案执行后再写作……不管什么类型的专题,其共同点都是先手脑并用踏踏实实去干某件事,然后再作以书面总结,写出自己做后的收获和体会。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利用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读书交流会、主题班会、课本剧表演、诗词欣赏会等形式,来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可编成课本剧表演,让扮演皇帝、大臣的同学谈对人物性格的体会,学生会加深对不同人物极其个性的理解。
3.做游戏法。教师可利用猜谜、制谜,成语或词语接龙、接句,联想接龙、接句,对对子、对歇后语,说广告语、流行语等语文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4.才艺展示比赛法。教师可利用校刊、黑板报、墙报、手抄报、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综合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青少年的表现欲和上进心大都很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发现和展示学生某一方面的才华。
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表现评估、互相评估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势必增加教师工作难度,教师可将各类管理体系纳入其中,可将语文学科分为若干个学习组,各设组长或成员,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坚持日查工作,如设课代表一人,作业组、基础知识检查组、语汇积累组、读说写督查组等。各设细长及成员,教师指导操作每天的作业完成,课内知识掌握、语汇的积累情况抽查,主持每天的读报、交流及各种读说活动,并作好记录,填好公布栏,教师作最后批阅评价。鼓励学生有创见性组织或大胆“承包”各项工作。可组织、指导学生各个组每周用30分钟时间总结,采用“自评、小组评、全班评、教师评”的学生评、互评模式,对一周内各自语文学习与习惯作一个评价总结,以便扬长避短,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这样,将全班同学的语文学科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班级管理中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评估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绝不单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只要我们明确语文课素质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