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高考是一种磨砺,更是考生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在如今,高考是一个家庭数年中要集体承压的关卡,是家庭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突破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面对高三的压力,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有参考,总会减少歧路。我们通过一位家长的日记,回顾她在过去一年陪着女儿走过高三的心路与行路,她的女儿如今已经考入了985的大学。她的回忆也为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与家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2021年7月30日,我们收到了小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红色的EMS袋子沉甸甸的。而我们一家三口既没有想象中的喜不自胜,也没有传说中的如释重负,有的只是翻过一座山之后的筋疲力尽。
这陪伴小美高中的三年中,我总是想起中考结束那天,2018年6月28日,那是她高中生活的起点。虽然已近傍晚,太阳还是明晃晃的,水泥路面和旁边建筑物从四面八方散发着热气。一所中学的门口站着很多中年人,女的很多都穿着大红裙子或者紫色旗袍,有些男的身穿耐克T恤,满身都是大大小小的对勾。路边的树荫不够,人们就站在太阳地里,用扇子遮挡着刺眼的阳光,扇子上印着培训机构的广告。
忽然人群喧哗起来,执勤的警察和保安把家长往后拦,让出一条道,家长们也不聊天了,一边让出道,一边又不能让自己站得太靠后。这时学校的大门开了,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陆陆续续走出来,开始三三两两,渐渐地密起来。家长们努力睁大晒得睁不开的眼睛,在人群中搜索自己家的宝贝。
我在其中盯得眼睛都酸了,终于等到小美和几个同学施施然出来。我接过她的包:“快走吧,车在那边停着呢,给你们买了点面包路上吃,老师让马上回学校,晚上要对答案。”
上了车之后,几个孩子边吃边对答案,刚考完的一门叫“综合素质”,在中考的750分里占100,她们说:“有道判断题,小明从小动手能力强,他想以后去上技校,当一名工人,这道题应该选对还是错?”
小美:“错!小明既然这么心灵手巧,就应该去考西安交大的机械学院,为什么要去上技校?”
张嘉盈:“这题肯定是对的,上技校没错,以后当工人一样建设祖国呀,哪儿错了?”
小美:“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建设祖国也要大国工匠呀,光上个技校肯定不行。”
江雨馨:“怎么会呢?我妈说以前新华字典上有个例句,让我想想是什么来着……谁谁考上了北京大学,谁谁上了技校,我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看,都美好的未来了,上技校怎么会错呢?”
小美:“好像也是……妈妈你说呢?”
我:“这是什么题型?判断题是吗?好了小美,跟你这一分说再见吧。这就是标准答案。”
果然,这道题正确答案是“对”。小美很不服气,但也无计可施。标准答案就是这么个东西,它当然是对的,但它就是唯一的正确吗?其他答案都不对吗?这个问题在高中三年里反复出现,就仿佛那个炎热夏天傍晚已经对接下来的三年生活做了隐隐的提示。而在2021年夏天拿到的这份录取通知书,则是三年中无数选择题的结果,是小美和我们一路走来找到的答案。通知书是唯一的,但它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吗?
不知道,我估计不是,不知道在哪个岔道口我们曾经做错过,但在这条单行线上,错过的路口不会给你走第二遍的机会。
这三个小姑娘平时学习成绩差不多,就读的初中在全市算是所谓“五大名校”之一,因此中考也都想着能去更好的学校最好,不行就本校高中保底。临近中考那段时间,张嘉盈经常忧心忡忡地对小美说,她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她爸妈的要求是不仅要考上高中部,还必须分数高到免费才行,她爸妈不想付高价的学费了。小美听了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能鼓励她说按平时成绩肯定没问题,不要多想了好好考试吧。
7月20日中考出成绩。随着这一天的逼近,小美渐渐从无忧无虑过渡到了小忧小虑。有一天忽然说,如果现在地震了把所有卷子成绩都毁掉了会怎么样?我们都被这句话背后的小心思逗笑了。
20日一早上,小美一直魂不守舍地盯著手机,学生群里大家在倒计时,在把关于中考的搞笑段子传来传去,用幽默遮掩不安,用搞笑稀释焦虑。虽然我们对她有信心,但成绩毕竟是三年学习状态的总结,也涉及高中分班的问题,所以看上去面色镇定,实际上坐卧不安。
12点整,分数出来了。对小美来说算是考得一般,能上高中部,其他学校就费劲了。但是能说什么呢?她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这时群里新闻无穷无尽,消息满天飞。江雨馨成绩更好一点,但她提前和高中部签了协议,不能去别的学校。班里同学的平时成绩和中考分数差距还挺大,有个同学往常没觉得多突出,这次分数高,以全市前几的成绩被排名第一的高中录取了,这令小美颇为羡慕。而张嘉盈在查到成绩后,却不肯告诉小美,只是很伤心地说,可能要跟大家再见了。
第二天被学校叫去开家长会,主要是听本校系列各种高中,高中各种班的招生政策。名目极为繁多,我都听懵了,有面对高考的,有国际班,国际班还分面对全球哪种考试系统的,这些还是本部,还有各种分校,令人眼花缭乱,太复杂了。我不免感慨选高中基本上就是选了以后的路,同时也感到中考真是给孩子和家长狠狠地上了一节现实主义课程,班主任叫大家跟她去机房报志愿,都是按分数分批去的……我们小美的成绩属于老师觉得你也跑不了的情况,因此我也没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人物。
报完志愿,我们都平静下来,这件事就此翻篇儿。客观地说,她虽然考得不理想,也算没有重大失误。我也这么对小美说的,每个人都有个上下浮动范围,你可能平均值是690,那么680-700都是浮动范围内的,稳定的人范围小,不稳定的范围大,所以有人超常发挥,也有人突破自己下限。而她就是范围内考了个较低分,可见还是学习上有漏洞,平均值本来就不太高,又不够稳定,浮动范围大,就容易受到题型、阅卷等因素的影响。好在也不算重大失误,事已至此,就好好地往前看吧。
我以为家长们对辛苦一年刚考完的孩子的态度都跟我差不多,没想到张嘉盈的家长不这样。张嘉盈只是忧虑能不能免费而已,从不担心自己会上不了本部。然而成绩出来才知道,上不了免费线就等于上不了本部,因此只能去另一所中学,算第二梯队吧,她能去其中最好的重点班。 班里同学都替她惋惜,在QQ空间里给她加油,说“没关系,咱们高考之后,在大学里见”。但是在家里她爸妈的做法是另一风格,吃饭不叫她,每天不停地说:人家谁谁的孩子平时没上辅导班,这次考了多少多少。孩子在填志愿时遇到点困难,家长说:这事儿你都办不好,你能干啥?孩子自己找班主任解决了困难,家长又说,这事情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能干啥?她在家里孤立无援,每天只好跟同学们微信聊聊天,要不都没人跟她说话。
目睹了这一切的小美深刻感到我们是真的很爱她。这几天她经受的人生教育比之前十几年都多。考试是残酷的,也是偶然的,几分之差根本不说明什么,但是几分之差就是能不能上名校,能不能进重点班,以及是否需要交钱,交多少钱,这活生生的案例就摆在眼前。
我对愤愤不平的小美说:“学校这么挑人又有什么错呢?大家都想去名校,但名额有限,必须有筛选。根据什么筛选呢?当然是根据成绩。你觉得只靠中考一次成绩不公平是吗?你要知道每个学校招生都是上千人,学校有可能去那么多初中一一核查吗?如果真的去核查,初中老师当然都是努力夸自己的学生啦,核查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中考成绩才是王道,才是考虑成本之后的唯一标准。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更公平呢?”
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到每一个孩子,每个辛苦备战的孩子身上,这些听起来很正确的道理都是那么残酷。过了几天我们去和朋友吃饭,小美对弟弟妹妹们语重心长地说:“经历一次中考,你才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在场的几个成年人都被她逗乐了,听明白原委之后,也都无话可说,唯有一声叹息。
中考虽然也很累,但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战役,之后就是比这个更难、更艰辛的高中三年。
她小时候一个院子的小朋友们也都尘埃落定,多多要去某校国际部,她小时候跟爸妈去了一年英国,就一直以英国为留学目标;琦琦从小练民乐,小升初和中考都走艺术路线进了名校;小俊是个陷入青春期的男孩,初中跟老师对着干,中考只好去了个二类高中。悦悦和小美一样,四平八稳上了所在初中的高中部。小时候在同一个广场,玩滑板车玩轮滑骑自行车的几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已经开始分岔。还好,虽然路线有所不同,高中三年奋斗的重点也各异,但都很不错,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和万千少年少女一样,他们的高中生活紧张有序。只是这三年的每条路都有那么多的岔路口,经常要做重大的选择,让家长们不停地感觉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都过于欠缺,也经常对自己的决策感到惶恐和自我怀疑。
高一刚入校,学校就开始五大学科竞赛的培训和选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学科竞赛如果得奖,高考可以走自主招生、可能降分录取甚至直接保送,非常有诱惑力。
小美很动心,回来和我们商量。我们考虑到她素来各科比较平均,哪一科优势都不太明显,首先就放弃了数理化生,那就只剩下大家都没什么基础的信息学可以试试了,就让小美去听了半学期的课。
天赋异禀的孩子是真的存在的。高一下学期信息学学科竞赛结果出来,三个年级都有斩获,其中小美同一级的一位同学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决赛金牌,入选了国家队,被保送清华。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这孩子才刚上高一。第二年他高二的时候又得了一次金牌。高中阶段这孩子就一直参加各种集训,在学校的时间很短,但偶尔在百忙之中拨冗回来参加一次考试,就能考在年级前三。小美这样的凡夫俗子对此膜拜不已,觉得人家数理化好也可以理解,语文这种课程也这么好,实在是太厉害了。
这毕竟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小美的班主任老师也一再强调,他希望竞赛出成绩,但仍给家长和孩子们说大家要理性对待学科竞赛,获奖的必定是少数,多半还是要靠高考分数说话。
即便如此,降分录取和保送的诱惑力还是太强了,很多同学都想既然每年学校能出成绩,为什么不能是我呢?还是充满热情投入其中。但是2019年的高考政策忽然变了,自主招生的名额大幅度缩减,原先很有用的省二(即省级二等奖)、省三在自主招生中價值大幅下降,这对当年高考的省二省三的获奖学生当然是个重大打击,我们高一有些辛辛苦苦学了一年的孩子们也就放弃了,剩下一些认为自己还有可能的在这条路上继续苦苦跋涉。后来也确实有孩子靠这个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非常厉害。
而小美的退堂鼓打得比较早。她确实是个资质平常的孩子,上课回来说也能听懂,但也真的不容易,要是想学得很好就得花更多时间去做习题,她又不愿意耽误正常的功课,学着学着就认识到自己不是能得奖的料。高一第一学期还没结束,已经放弃了。
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不断地听到某某同学化学竞赛得奖去北大了这类消息,我都难免有点心潮起伏,小美却很淡定,虽然她会大喊一声“我酸啦”“我成柠檬精啦”!但其实内心没什么波澜。
高三时一次家长会后,我留下来想跟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有个妈妈说,有一天回家晚了,一进小区就听见有人在嚎啕大哭,哭得很伤心。她心想这谁啊,哭得这么伤心,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家女儿。她讲到这儿,旁边的家长都沉默了。我估计是跟我一样,都想起了自己家孩子,皮实如小美,在高三也有很多这样的至暗时刻。
老师听了叹了口气,说她学习上确实有点问题,要多抓基础题。这位妈妈说,孩子从小一直学习都很好,高一的时候让住校了,一下沟通就少了,我们都觉得她不适合搞竞赛,但她不听,一门心思搞生物竞赛,我们都不知道,最近我们才知道她那时候别的科目作业都做不完,有几门课就从这儿落下了,到现在都是高二的题可以做,高一的题就很困难。
老师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到这时候了,再补原来的,新的又落下了。只能是自己抽时间,多做基础题。
这位妈妈又说,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很努力,晚上太困了,就给自己定了16个闹钟,从早上4点开始响,每天早上都把她爸妈吵得不行,但把她叫不醒。听到这里老师和其他家长都笑了,也就笑了一下,又都叹了口气。
从这次家长会之后,我对小美没有把学科竞赛坚持下去这件事,再也不提了。
转眼到了高二的分科,小美学了理科。
小美从小爱阅读、爱锻炼,如果要反思她小学阶段的教育方面的得失,我一直不能确定过于快乐到底是不是对的。那时觉得她还小,开开心心最重要,到三、四年级,满院子的孩子都去上奥数了,只有她依旧在外疯玩。幼年快乐的好处很多,她一直身体健康心态稳定,可是上了初中第一件事就是分班考试,主要考数学,她就分到了普通班。虽说她自己努力后来成绩逐渐上来了,也没耽误中考,但数学物理却一直都是弱项。生物化学还可以,可能因为要背的东西多比较接近文科吧。相比而言历史政治似乎更好一点,从成绩来看可能学文科更有优势,但是这几年文科专业太难填报了,专业选择面太窄。思来想去,就还是选择做了一个非典型理科生。这又是一个让我几年以来不断回头重新审视、不断怀疑自己的决定。
一到考试,她就全靠语文英语提分。但是这两科提分非常有限,语文是谁也不可能特别高,也不可能特别低;英语则是分数都很高,谁跟谁也差不了几分。与此相比,数学和理综就大开大合,一门课拉开几十分很正常。拜化学生物所赐,小美理综还可以,因此每次考试排名基本上就看数学的情况了。
整个高三期间她数学成绩波动最大,差不多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题难,她就跟“大佬们”在这一科差好几十分,用别的科目填坑是填不平的,那么总分就不行;如果数学题简单,比如高三几次模考她数学也在130之上,“大佬们”再厉害满分就150,别的科来填坑的难度就大大减小。因此一直以来数学都是我心头的痛,让我全面怀疑自己,小学时是不是应该早点补课?报理科是不是错了?文科的话数学难度是不是就到了她能承受的区间了?
尤其今年高考数学又出乎意料地难,小美在数学上吃了个大亏。如果是文科数学她不至于这样。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以前和她成绩差不多的去学了文科的孩子的省排名都非常靠前,这令我对自己的怀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许当初报文科,她能去更好的学校,但这都是也许,人生没有如果,没有也许。
2020年7月24日是20届孩子高考出分的日子,我一天都处在毫无必要的操心之中,看着各种消息,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在担心什么,难道是给明年预演一下?谁家孩子没考好,我就感觉小美明年会不会也这样;谁家孩子考好了,我就心想也不知道小美明年能不能考好点。这种焦虑无处安放、无法缓解。
高考是一种磨砺,更是考生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在如今,高考是一个家庭数年中要集体承压的关卡,是家庭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突破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面对高三的压力,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有参考,总会减少歧路。我们通过一位家长的日记,回顾她在过去一年陪着女儿走过高三的心路与行路,她的女儿如今已经考入了985的大学。她的回忆也为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与家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2021年7月30日,我们收到了小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红色的EMS袋子沉甸甸的。而我们一家三口既没有想象中的喜不自胜,也没有传说中的如释重负,有的只是翻过一座山之后的筋疲力尽。
这陪伴小美高中的三年中,我总是想起中考结束那天,2018年6月28日,那是她高中生活的起点。虽然已近傍晚,太阳还是明晃晃的,水泥路面和旁边建筑物从四面八方散发着热气。一所中学的门口站着很多中年人,女的很多都穿着大红裙子或者紫色旗袍,有些男的身穿耐克T恤,满身都是大大小小的对勾。路边的树荫不够,人们就站在太阳地里,用扇子遮挡着刺眼的阳光,扇子上印着培训机构的广告。
忽然人群喧哗起来,执勤的警察和保安把家长往后拦,让出一条道,家长们也不聊天了,一边让出道,一边又不能让自己站得太靠后。这时学校的大门开了,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陆陆续续走出来,开始三三两两,渐渐地密起来。家长们努力睁大晒得睁不开的眼睛,在人群中搜索自己家的宝贝。
我在其中盯得眼睛都酸了,终于等到小美和几个同学施施然出来。我接过她的包:“快走吧,车在那边停着呢,给你们买了点面包路上吃,老师让马上回学校,晚上要对答案。”
上了车之后,几个孩子边吃边对答案,刚考完的一门叫“综合素质”,在中考的750分里占100,她们说:“有道判断题,小明从小动手能力强,他想以后去上技校,当一名工人,这道题应该选对还是错?”
小美:“错!小明既然这么心灵手巧,就应该去考西安交大的机械学院,为什么要去上技校?”
张嘉盈:“这题肯定是对的,上技校没错,以后当工人一样建设祖国呀,哪儿错了?”
小美:“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建设祖国也要大国工匠呀,光上个技校肯定不行。”
江雨馨:“怎么会呢?我妈说以前新华字典上有个例句,让我想想是什么来着……谁谁考上了北京大学,谁谁上了技校,我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看,都美好的未来了,上技校怎么会错呢?”
小美:“好像也是……妈妈你说呢?”
我:“这是什么题型?判断题是吗?好了小美,跟你这一分说再见吧。这就是标准答案。”
果然,这道题正确答案是“对”。小美很不服气,但也无计可施。标准答案就是这么个东西,它当然是对的,但它就是唯一的正确吗?其他答案都不对吗?这个问题在高中三年里反复出现,就仿佛那个炎热夏天傍晚已经对接下来的三年生活做了隐隐的提示。而在2021年夏天拿到的这份录取通知书,则是三年中无数选择题的结果,是小美和我们一路走来找到的答案。通知书是唯一的,但它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吗?
不知道,我估计不是,不知道在哪个岔道口我们曾经做错过,但在这条单行线上,错过的路口不会给你走第二遍的机会。
这三个小姑娘平时学习成绩差不多,就读的初中在全市算是所谓“五大名校”之一,因此中考也都想着能去更好的学校最好,不行就本校高中保底。临近中考那段时间,张嘉盈经常忧心忡忡地对小美说,她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她爸妈的要求是不仅要考上高中部,还必须分数高到免费才行,她爸妈不想付高价的学费了。小美听了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能鼓励她说按平时成绩肯定没问题,不要多想了好好考试吧。
7月20日中考出成绩。随着这一天的逼近,小美渐渐从无忧无虑过渡到了小忧小虑。有一天忽然说,如果现在地震了把所有卷子成绩都毁掉了会怎么样?我们都被这句话背后的小心思逗笑了。
20日一早上,小美一直魂不守舍地盯著手机,学生群里大家在倒计时,在把关于中考的搞笑段子传来传去,用幽默遮掩不安,用搞笑稀释焦虑。虽然我们对她有信心,但成绩毕竟是三年学习状态的总结,也涉及高中分班的问题,所以看上去面色镇定,实际上坐卧不安。
12点整,分数出来了。对小美来说算是考得一般,能上高中部,其他学校就费劲了。但是能说什么呢?她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这时群里新闻无穷无尽,消息满天飞。江雨馨成绩更好一点,但她提前和高中部签了协议,不能去别的学校。班里同学的平时成绩和中考分数差距还挺大,有个同学往常没觉得多突出,这次分数高,以全市前几的成绩被排名第一的高中录取了,这令小美颇为羡慕。而张嘉盈在查到成绩后,却不肯告诉小美,只是很伤心地说,可能要跟大家再见了。
第二天被学校叫去开家长会,主要是听本校系列各种高中,高中各种班的招生政策。名目极为繁多,我都听懵了,有面对高考的,有国际班,国际班还分面对全球哪种考试系统的,这些还是本部,还有各种分校,令人眼花缭乱,太复杂了。我不免感慨选高中基本上就是选了以后的路,同时也感到中考真是给孩子和家长狠狠地上了一节现实主义课程,班主任叫大家跟她去机房报志愿,都是按分数分批去的……我们小美的成绩属于老师觉得你也跑不了的情况,因此我也没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人物。
报完志愿,我们都平静下来,这件事就此翻篇儿。客观地说,她虽然考得不理想,也算没有重大失误。我也这么对小美说的,每个人都有个上下浮动范围,你可能平均值是690,那么680-700都是浮动范围内的,稳定的人范围小,不稳定的范围大,所以有人超常发挥,也有人突破自己下限。而她就是范围内考了个较低分,可见还是学习上有漏洞,平均值本来就不太高,又不够稳定,浮动范围大,就容易受到题型、阅卷等因素的影响。好在也不算重大失误,事已至此,就好好地往前看吧。
我以为家长们对辛苦一年刚考完的孩子的态度都跟我差不多,没想到张嘉盈的家长不这样。张嘉盈只是忧虑能不能免费而已,从不担心自己会上不了本部。然而成绩出来才知道,上不了免费线就等于上不了本部,因此只能去另一所中学,算第二梯队吧,她能去其中最好的重点班。 班里同学都替她惋惜,在QQ空间里给她加油,说“没关系,咱们高考之后,在大学里见”。但是在家里她爸妈的做法是另一风格,吃饭不叫她,每天不停地说:人家谁谁的孩子平时没上辅导班,这次考了多少多少。孩子在填志愿时遇到点困难,家长说:这事儿你都办不好,你能干啥?孩子自己找班主任解决了困难,家长又说,这事情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能干啥?她在家里孤立无援,每天只好跟同学们微信聊聊天,要不都没人跟她说话。
目睹了这一切的小美深刻感到我们是真的很爱她。这几天她经受的人生教育比之前十几年都多。考试是残酷的,也是偶然的,几分之差根本不说明什么,但是几分之差就是能不能上名校,能不能进重点班,以及是否需要交钱,交多少钱,这活生生的案例就摆在眼前。
我对愤愤不平的小美说:“学校这么挑人又有什么错呢?大家都想去名校,但名额有限,必须有筛选。根据什么筛选呢?当然是根据成绩。你觉得只靠中考一次成绩不公平是吗?你要知道每个学校招生都是上千人,学校有可能去那么多初中一一核查吗?如果真的去核查,初中老师当然都是努力夸自己的学生啦,核查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中考成绩才是王道,才是考虑成本之后的唯一标准。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更公平呢?”
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到每一个孩子,每个辛苦备战的孩子身上,这些听起来很正确的道理都是那么残酷。过了几天我们去和朋友吃饭,小美对弟弟妹妹们语重心长地说:“经历一次中考,你才知道什么叫世态炎凉。”在场的几个成年人都被她逗乐了,听明白原委之后,也都无话可说,唯有一声叹息。
中考虽然也很累,但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战役,之后就是比这个更难、更艰辛的高中三年。
她小时候一个院子的小朋友们也都尘埃落定,多多要去某校国际部,她小时候跟爸妈去了一年英国,就一直以英国为留学目标;琦琦从小练民乐,小升初和中考都走艺术路线进了名校;小俊是个陷入青春期的男孩,初中跟老师对着干,中考只好去了个二类高中。悦悦和小美一样,四平八稳上了所在初中的高中部。小时候在同一个广场,玩滑板车玩轮滑骑自行车的几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已经开始分岔。还好,虽然路线有所不同,高中三年奋斗的重点也各异,但都很不错,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和万千少年少女一样,他们的高中生活紧张有序。只是这三年的每条路都有那么多的岔路口,经常要做重大的选择,让家长们不停地感觉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都过于欠缺,也经常对自己的决策感到惶恐和自我怀疑。
高一刚入校,学校就开始五大学科竞赛的培训和选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学科竞赛如果得奖,高考可以走自主招生、可能降分录取甚至直接保送,非常有诱惑力。
小美很动心,回来和我们商量。我们考虑到她素来各科比较平均,哪一科优势都不太明显,首先就放弃了数理化生,那就只剩下大家都没什么基础的信息学可以试试了,就让小美去听了半学期的课。
天赋异禀的孩子是真的存在的。高一下学期信息学学科竞赛结果出来,三个年级都有斩获,其中小美同一级的一位同学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决赛金牌,入选了国家队,被保送清华。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这孩子才刚上高一。第二年他高二的时候又得了一次金牌。高中阶段这孩子就一直参加各种集训,在学校的时间很短,但偶尔在百忙之中拨冗回来参加一次考试,就能考在年级前三。小美这样的凡夫俗子对此膜拜不已,觉得人家数理化好也可以理解,语文这种课程也这么好,实在是太厉害了。
这毕竟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小美的班主任老师也一再强调,他希望竞赛出成绩,但仍给家长和孩子们说大家要理性对待学科竞赛,获奖的必定是少数,多半还是要靠高考分数说话。
即便如此,降分录取和保送的诱惑力还是太强了,很多同学都想既然每年学校能出成绩,为什么不能是我呢?还是充满热情投入其中。但是2019年的高考政策忽然变了,自主招生的名额大幅度缩减,原先很有用的省二(即省级二等奖)、省三在自主招生中價值大幅下降,这对当年高考的省二省三的获奖学生当然是个重大打击,我们高一有些辛辛苦苦学了一年的孩子们也就放弃了,剩下一些认为自己还有可能的在这条路上继续苦苦跋涉。后来也确实有孩子靠这个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非常厉害。
而小美的退堂鼓打得比较早。她确实是个资质平常的孩子,上课回来说也能听懂,但也真的不容易,要是想学得很好就得花更多时间去做习题,她又不愿意耽误正常的功课,学着学着就认识到自己不是能得奖的料。高一第一学期还没结束,已经放弃了。
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不断地听到某某同学化学竞赛得奖去北大了这类消息,我都难免有点心潮起伏,小美却很淡定,虽然她会大喊一声“我酸啦”“我成柠檬精啦”!但其实内心没什么波澜。
高三时一次家长会后,我留下来想跟班主任老师沟通一下。有个妈妈说,有一天回家晚了,一进小区就听见有人在嚎啕大哭,哭得很伤心。她心想这谁啊,哭得这么伤心,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家女儿。她讲到这儿,旁边的家长都沉默了。我估计是跟我一样,都想起了自己家孩子,皮实如小美,在高三也有很多这样的至暗时刻。
老师听了叹了口气,说她学习上确实有点问题,要多抓基础题。这位妈妈说,孩子从小一直学习都很好,高一的时候让住校了,一下沟通就少了,我们都觉得她不适合搞竞赛,但她不听,一门心思搞生物竞赛,我们都不知道,最近我们才知道她那时候别的科目作业都做不完,有几门课就从这儿落下了,到现在都是高二的题可以做,高一的题就很困难。
老师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到这时候了,再补原来的,新的又落下了。只能是自己抽时间,多做基础题。
这位妈妈又说,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很努力,晚上太困了,就给自己定了16个闹钟,从早上4点开始响,每天早上都把她爸妈吵得不行,但把她叫不醒。听到这里老师和其他家长都笑了,也就笑了一下,又都叹了口气。
从这次家长会之后,我对小美没有把学科竞赛坚持下去这件事,再也不提了。
转眼到了高二的分科,小美学了理科。
小美从小爱阅读、爱锻炼,如果要反思她小学阶段的教育方面的得失,我一直不能确定过于快乐到底是不是对的。那时觉得她还小,开开心心最重要,到三、四年级,满院子的孩子都去上奥数了,只有她依旧在外疯玩。幼年快乐的好处很多,她一直身体健康心态稳定,可是上了初中第一件事就是分班考试,主要考数学,她就分到了普通班。虽说她自己努力后来成绩逐渐上来了,也没耽误中考,但数学物理却一直都是弱项。生物化学还可以,可能因为要背的东西多比较接近文科吧。相比而言历史政治似乎更好一点,从成绩来看可能学文科更有优势,但是这几年文科专业太难填报了,专业选择面太窄。思来想去,就还是选择做了一个非典型理科生。这又是一个让我几年以来不断回头重新审视、不断怀疑自己的决定。
一到考试,她就全靠语文英语提分。但是这两科提分非常有限,语文是谁也不可能特别高,也不可能特别低;英语则是分数都很高,谁跟谁也差不了几分。与此相比,数学和理综就大开大合,一门课拉开几十分很正常。拜化学生物所赐,小美理综还可以,因此每次考试排名基本上就看数学的情况了。
整个高三期间她数学成绩波动最大,差不多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题难,她就跟“大佬们”在这一科差好几十分,用别的科目填坑是填不平的,那么总分就不行;如果数学题简单,比如高三几次模考她数学也在130之上,“大佬们”再厉害满分就150,别的科来填坑的难度就大大减小。因此一直以来数学都是我心头的痛,让我全面怀疑自己,小学时是不是应该早点补课?报理科是不是错了?文科的话数学难度是不是就到了她能承受的区间了?
尤其今年高考数学又出乎意料地难,小美在数学上吃了个大亏。如果是文科数学她不至于这样。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以前和她成绩差不多的去学了文科的孩子的省排名都非常靠前,这令我对自己的怀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许当初报文科,她能去更好的学校,但这都是也许,人生没有如果,没有也许。
2020年7月24日是20届孩子高考出分的日子,我一天都处在毫无必要的操心之中,看着各种消息,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在担心什么,难道是给明年预演一下?谁家孩子没考好,我就感觉小美明年会不会也这样;谁家孩子考好了,我就心想也不知道小美明年能不能考好点。这种焦虑无处安放、无法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