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全国体育教学科研氛围空前的浓烈,但就当前中小学体育师资来看,全国现在专职体育教师36万,缺少34万,也就是说目前相当一部分体育课的教学工作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兼职,在老师缺编如此之大的现状面前,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着要不要开展,如何开展,怎样开展好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浅谈如下:
现状分析一:学校体育边缘化,领导不重视。长此以往,学校逐渐淡化了体育科目在学校的位置。而体育教师也习惯了没有竞技体育的学校体育。而竞技体育应该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良好的载体,也是体育教师展现才能的良好平台,更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提高参与运动的人数,增强学生体质的催化剂。离开了竞技体育的学校体育教学,缺乏了生机与活力。对于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得过且过,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及课表上可能看到活动的内容与布置,但认真地研究一下,发现活动的内容过于简单化,且操作性不强。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掌握体育艺术2 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成了口号。
对策与建议:针对这种现状,作为体育老师一是要与学校相关领导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结合地方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体育竞赛活动。以活动促进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促使部分学生能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专业技能,推进水平六的教学。二是在区县内未组织竞赛的背景下,可以结合本校的体育特色及现状,按照季节、气候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校内相关的体育比赛,比如体育节、冬季三项、春季田径(综合)运动会等。以活动促进学校的竞技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的发展,以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以活动促进学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组建学校相关的课余训练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学校之间的体育交流与比赛,同时要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与建议,组织相关的县范围内的体育竞赛。
现状分析二: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并,将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赛合二为一,各类体育比赛太多,造成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忙不过来。在部分地区,由于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并,将许多原先体育局组织的相关群众体育比赛转移到学校中来。在一些地区要想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比赛相当难,一是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外的较多,难以组织相关活动与比赛,二是对于相关的培训缺乏兴趣。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考核及相关的检查验收中,还需要这些活动的体现,在此背景下,学校的教师、学生成了比赛的主体,各类比赛一个接连一个,培训造假现象时有发生。而当前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正常的课堂教学尚不能满足,如此多的比赛与培训,使得教师失去了工作的重点,最后顾此失彼,一事无成。
对策与建议: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的良好的载体,我们的课堂体育教学需要有体育比赛这个平台,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及特色体育发展也可通过这些平台得以展现与推广。从这些角度来看,体育教师不应该埋怨体育比赛多,同时学校领导看重这类比赛,在可能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类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工作。同时上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结合全区各学校的师资状况、场地器材条件、学校体育特色等将各类比赛有计划地划分到具体的学校,其中考虑最重的应在师资上,在考虑全区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最大负荷。结合学校特色及体育教师专长,有的放矢地加强培训工作,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
现状分析三:部分地区体育教师的待遇长期偏低,造成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课余体育活动与训练缺乏研究与思考,训练方法枯燥单一,活动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育师资不足,专职教师课时量大,没有精力与时间花在课后的训练与活动的组织上。
对策与建议:一是学校教务部门在安排课务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的工作量,将其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岗位上。二是要明确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组织对象的主体。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的主体应是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专职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与技术的指导。三是客观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四是作为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体育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要与时俱进,将新兴项目与传统体育有机整合,形成学校特色体育。另外,在内容的安排及活动方式的组织上注重实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总之,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学生体质提高的有效活动载体,是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具体体现。体育竞赛、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操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影响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我们在安排体育竞赛、体育活动时,既要考虑其活动的丰富性,更应考虑学校的现状与特色、教师的素质与特长、学生的爱好与能力等,从而有效地落实体育艺术2 1工程,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现状分析一:学校体育边缘化,领导不重视。长此以往,学校逐渐淡化了体育科目在学校的位置。而体育教师也习惯了没有竞技体育的学校体育。而竞技体育应该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良好的载体,也是体育教师展现才能的良好平台,更是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提高参与运动的人数,增强学生体质的催化剂。离开了竞技体育的学校体育教学,缺乏了生机与活力。对于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得过且过,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及课表上可能看到活动的内容与布置,但认真地研究一下,发现活动的内容过于简单化,且操作性不强。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掌握体育艺术2 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成了口号。
对策与建议:针对这种现状,作为体育老师一是要与学校相关领导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结合地方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体育竞赛活动。以活动促进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促使部分学生能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专业技能,推进水平六的教学。二是在区县内未组织竞赛的背景下,可以结合本校的体育特色及现状,按照季节、气候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校内相关的体育比赛,比如体育节、冬季三项、春季田径(综合)运动会等。以活动促进学校的竞技体育、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的发展,以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以活动促进学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组建学校相关的课余训练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学校之间的体育交流与比赛,同时要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与建议,组织相关的县范围内的体育竞赛。
现状分析二: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并,将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赛合二为一,各类体育比赛太多,造成体育教师顾此失彼,忙不过来。在部分地区,由于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并,将许多原先体育局组织的相关群众体育比赛转移到学校中来。在一些地区要想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比赛相当难,一是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外的较多,难以组织相关活动与比赛,二是对于相关的培训缺乏兴趣。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考核及相关的检查验收中,还需要这些活动的体现,在此背景下,学校的教师、学生成了比赛的主体,各类比赛一个接连一个,培训造假现象时有发生。而当前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正常的课堂教学尚不能满足,如此多的比赛与培训,使得教师失去了工作的重点,最后顾此失彼,一事无成。
对策与建议: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的良好的载体,我们的课堂体育教学需要有体育比赛这个平台,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及特色体育发展也可通过这些平台得以展现与推广。从这些角度来看,体育教师不应该埋怨体育比赛多,同时学校领导看重这类比赛,在可能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类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工作。同时上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结合全区各学校的师资状况、场地器材条件、学校体育特色等将各类比赛有计划地划分到具体的学校,其中考虑最重的应在师资上,在考虑全区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最大负荷。结合学校特色及体育教师专长,有的放矢地加强培训工作,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融合。
现状分析三:部分地区体育教师的待遇长期偏低,造成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课余体育活动与训练缺乏研究与思考,训练方法枯燥单一,活动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育师资不足,专职教师课时量大,没有精力与时间花在课后的训练与活动的组织上。
对策与建议:一是学校教务部门在安排课务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的工作量,将其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岗位上。二是要明确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组织对象的主体。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的主体应是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专职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与技术的指导。三是客观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四是作为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体育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要与时俱进,将新兴项目与传统体育有机整合,形成学校特色体育。另外,在内容的安排及活动方式的组织上注重实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总之,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学生体质提高的有效活动载体,是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具体体现。体育竞赛、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操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影响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我们在安排体育竞赛、体育活动时,既要考虑其活动的丰富性,更应考虑学校的现状与特色、教师的素质与特长、学生的爱好与能力等,从而有效地落实体育艺术2 1工程,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