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泥与火” 尽显真善美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桂炳先生是澳门陶艺界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曾于澳门、香港、新加坡、葡萄牙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所创作的雕塑《永远的握手》,不仅打破了澳门艺术界为葡萄牙人独占的历史,而且还成为澳门标志性雕塑之一,他的名字也被选入了《澳门百科全书》;在艺术创作之余,他还致力于澳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时而挥毫着文,介绍传播陶艺文化,一边开班讲学,进行陶艺审美教学,传授“泥与火”的艺术。
  
  【刘桂炳先生,澳门陶艺艺术家,祖籍广东佛山,其父为著名陶艺大师刘传先生。1979年来到澳门后,一直任职于教育局陶瓷班,一边传授陶艺,一边进行艺术创作,终成澳门陶艺界的知名艺术家,建有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参与的社团主要有:澳门佛山禅城联谊总会、澳门石湾同乡联谊会等。】
  
  父与子:严师高徒,慈父子肖
  
  在艺术界,家风相承,父子皆为大师时有出现,且往往成为一段佳话。而在陶艺界,刘桂炳先生及其父亲刘传先生,父子二人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必会为人们所称颂。“铮铮铁骨,历尽世间风雨;桑桑丹心,永镌陶艺史诗。”如今,为艺术奋斗了大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大师刘传虽已离世,但他的陶艺永存。其子刘桂炳先生、刘桂标先生、刘桂乐先生、刘桂芳先生以及女儿刘月娥女士等继承其传统,各自立门户,为弘扬传统陶艺大力开拓,为陶塑艺坛不断增辉。
  “我父亲,既是我的严师,也是我的慈父。”每当忆及父亲,刘桂炳先生总是充满了无限敬意。“我的祖辈父辈都以制陶维持生计,传到父亲时才真正发扬光大,父亲是一名真正的陶艺艺术家,陶塑方面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在艺术的方方面面,他都可以给我提供恰当的指导,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刘桂炳先生深情地说,“在陶艺上,父亲是我的严师,从小严格要求我,培养了我的兴趣,也让我很好地掌握雕塑技巧;在生活情感上,他又是我的慈父,对我无微不至,指导我的人生不断前进。”
  出身陶艺世家,然而刘桂炳先生的艺术之路并非坦途,出生于佛山的他,也和那个年代的人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也曾在城建局当过工人。不过,即便如此,他始终一日未曾停辍过陶艺艺术的积累和创作,在他的心中,陶塑早已经成为一生之追求。“我父亲在内地艺术界享有很高的荣誉,很多大学教授、艺术人士、文化名人都上门来找他,与他商议、讨论、创作;他也经常被邀请到北京等地讲课,参加学术创作交流,这让我觉得艺术非常了不起,从小就立志要追随艺术。”
  1979年,刘桂炳先生来到澳门,开始了在濠江三十余载的艺术“垦荒”之路。众所周知,“回归”前的澳门,处于葡萄牙政府的管辖下,对于华人艺术和华人艺术家,社会上时常存在一定偏见和歧视。因此在澳门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生存,对于他而言,困难不言而喻,要想发扬陶艺,更是难上加难。
  所幸的是,从小的艺术熏陶,让他产生了对艺术的执着,生而即有艺术的兴趣,则让他有了对艺术的坚持,凭藉着执着和坚持,刘桂炳先生于荒芜中开拓出了自己的艺术园地,并以心血辛勤播种,孜孜耕耘,终结出累累硕果。
  
  艺与术:继往开来,植根生活
  
  1980年,刘桂炳先生在澳门贾梅士博物馆成功举办首次个人陶塑展,“一举成名天下知”,迈出第一步后,他逐渐在澳门陶艺界树立起了名望;1981年,“刘桂炳石湾陶塑展”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藉此,他跨出澳门,走向了华夏更多地区;1986年,在葡萄牙卡打斯令尼丝举办个人陶塑展,以及1988年,在新加波历史博物馆举办个人陶塑展,从而使其享有了国际声誉。为此,他的作品先后多为知名机构、艺术博物中心珍藏,尤其是其呕心沥血之作——《后羿求长生不老药》,被装嵌卢九花园,成为澳门有史以来最大的陶塑作品,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举;1999年1月,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隆重举办了“刘传大师二代陶艺展”,使刘桂炳先生的作品得以和其父一同展出,顿时好评如潮,时任澳督韦奇立亲自参与开幕式。
  在所有作品中,最令刘桂炳先生难忘的,无疑是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永远的握手》。当年澳门回归之后,葡萄牙政府离澳,为了留下中葡友好的见证,遂请他创作了该作品。该作构思巧妙,造型奇特,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寓意中葡人民世代友好,成为了当时艺术界石破天惊之作。他介绍说:“以前澳门政府的相关雕塑,都是葡萄人制作的,我是第一个华人替官方制作雕塑。此雕像虽朴实,很简单,但是立意却非常清楚,一见即能明白蕴藏着的情愫和愿望。”
  声名鹊起后,刘桂炳先生并没有被浮名所羁绊,更没有将艺术物质化,而是始终虚怀若谷,谦逊低调,不断用慧眼洞悉世间百态,用真心体验事物千姿,并将此中的点点感悟熔炉到陶塑创作中,让自己的作品既有行走于现实生活的“双脚”,亦具有翱翔于艺苑天空的翅膀,达致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欣赏过刘桂炳先生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既有对父亲艺术风格的一脉相承,亦有发展,独具风格,可谓是继往开来,别开生面。其题材广泛,人物多以传统题材为主,诸如张飞、怀素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极具直观动感;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粗中有细,看似朴拙、粗犷、夸张,显得崇高而厚重,却在纹理、形象、眼神等细节上匠心独具,达致神与韵兼备,正是“将毫无生气的陶土变成了艺术品”。
  毋庸置疑,刘桂炳先生的艺术成就,除了继承其父之外,自己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取材生活,才是其作品艺术生命的灵魂所在。“从小就看着父亲的艺术品长大,另外,在陶艺学院的时候,我认真地学习过很多相关方面的技巧,连西洋的陶塑我都系统学习过。”他感慨地说,“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在把握人的形态上,更是要细心观察,艺术来自于人生积累,来自于生活体验。”
  可见,艺术的成就不单单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正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不但需要精湛的技巧,更需要有立足于人生,立足于生活的寄托。
  
  情与怀:弘扬陶艺,矢志不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陶艺艺术家,在刘桂炳先生的心中,不但肩负着艺术创作的使命,也有着弘扬艺术,传授艺术的义务。在澳门的文化遗产推荐中,他有感于责任,毅然参与其中,他说:“澳门的文化遗产,大都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底蕴,其中包括很多雕塑艺术,而在澳门真懂得传统艺术的人士,并不多。自己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同时也能够将认识条理清晰地写出来,因此参与其中,责无旁贷。”
  一直以来,刘桂炳先生都是笔耕不已,将自己艺术的点滴感悟,用笔墨表现出来,总结经验以飨世人。在修复卢家大屋灰雕中,他各方求证,实地考察,踏遍庙宇,并着文《卢家大屋灰雕艺术欣赏》发表于《澳门日报》上,成为修复保护卢家大屋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他还曾撰写《陶艺足迹》一文,总结概括出:“从我国秦代的陶兵马俑,唐代的唐三彩以及新潮陶艺制作,都离不开泥、釉、活三部曲构成。无论是传统的造型法,还是现代陶艺造型法,都概以下三种成型创作完成:手捏法,泥条法,泥板法。”
  另外,他还是陶艺界一位传道者。当年初到澳门时,他即供职于教育局陶瓷班,并一直从教至今,三十余载教艺育才,刘桂炳先生为澳门陶塑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今的他,除了偶尔替政府部门雕塑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享受着陶塑艺术,他笑言:“能够与陶塑打交道,我感觉很开心。”他非常热爱收藏,喜欢收集具有历史和艺术意义的文物,也收藏了大量书籍,而对自己的作品,件件都珍爱有加,“我的每一件作品,我都喜欢,因为他们记载了我的艺术之路。”因而,他从不将自己的作品推入市场,更不会拿出去变卖,在他的心中,艺术品是无价之宝,更何况每一件都是自己心血凝聚而成。
  目前,佛山政府正在筹备出版关于其父刘传先生专集书,以纪念这位陶艺大师逝世十周年,缅怀其艺术才华,并将其艺术成就再现世人。“我也写了一篇文章介绍父亲,毕竟我是亲自见证了父亲几十年艺术创作的人,我要将父亲的艺术精神告诉世人。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直到离世前,还在创作。”
  “有生之年都不离艺术”,可以说,这种对艺术矢志不移的执着精神,是刘传先生留给刘桂炳先生最后一块艺术瑰宝,最后一次艺术震撼。对于未来的艺术之路,刘桂炳先生表示,一定会循着父亲的足迹,秉承其艺术精神,为自己,为澳门,为整个陶艺界,留下更多、更美、更真、更善的作品。
其他文献
陈卓仪女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士,她十年如一日走在服务社群的道路上,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推广强身健体的活动实现人们益寿延年的生活目标。她关心长者,关注青少年,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她创办尖沙咀共融协会、倡办勤敏好学优秀奖,她常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周边的人,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美好社会而发光发热。  【人物简介】  【陈卓仪女士,广东汕头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到香港,在一家轮船公司工作。现担任世界六通
期刊
梁竟成先生是一名资深的房地产评估人士,是一名土生土长、低调随和的澳门人,是一名团结奋进、爱国爱澳的热血人士。他有着驾驭时势的机动灵活,从金融行业顺利转入房地产评估行业,与澳门的房地产评估行业结下不解之缘,拥有三十年丰富的从业经验,并担任起行业重任,现为澳门房地产评估业协会会长。他有着爱国爱澳的不变情怀,曾是原中葡土地小组中方代表和土地基金受托人中的一员,参与了澳门回归前的土地审批和管理工作,为澳门
期刊
李达仁先生说起他之所以走向服务的道路,是因为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便有了服务的志趣,于是,当忙碌的事业和忙碌的社区服务在时间上产生冲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区服务,因为他有一颗服务的心。三十余年的社区工作,十余年的社区议员生涯,他在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上做着琐碎的事,因为心中有份爱,因为肩上有份责任, 因此,虽然辛苦,但依旧不离,亦不弃。    【李达仁先生,黄大仙区议会区议员MH、东九龙居民
期刊
陈声先生是一位资深厨艺界人士,其厨艺广受各界食客的认可,所教授的徒弟更是遍布各大酒店酒楼。十几岁便开始在餐饮界打拼,在制作中菜领域,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尤擅鲍翅的制作。因厨艺精湛,港内外多位高层官员都曾是其客人。与此同时,他还多次担任众多美食综艺节目的评判及师傅,所制作的菜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获得四代人的追随。传承中华美食,他精益求精,力求更好;教授餐饮学徒,他因材施教,力争更优。    【陈声先
期刊
为纪念曾在澳大利亚军队中服役的澳籍华裔士兵,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退役老兵协会于日前在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市为华裔士兵雕像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在奠基仪式上,支持和筹划此次活动的主要代表、联邦议员派瑞特在发言中说,自1860年起,华裔士兵就一直对澳军队有着杰出贡献。从两次世界大战直至今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澳籍华裔士兵一如既往地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并为军队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卓越贡献。派瑞特表示,
期刊
张顺华先生是观塘区议会民选区议员,早在1994年即担任汇景花园业主委员会创会主席。多年来,在社区服务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为居民解决的个案不计其数,每当成功为居民解决个案,居民的赞许与肯定是令他最开心、欣慰的事。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让居民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区里,居民互相关怀,见面时各自打个招呼,为此,他仍在不懈努力着。    【张顺华先生,观塘区议会民选区议员,多年来尽心尽力为社区居民服务。同
期刊
梁溢长先生是一位仁慈、博爱、善良的长者,虽已达84岁高龄,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今八十未为奇。”他的身上依旧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他每天都在忙碌着,忙着宣扬爱、宣扬善,忙着奉献爱,奉献善,为了将仁爱和善良传递,他不停地在付出,无条件地关心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常说:“回馈社会很开心,让自己变得很年轻。”正印证了一句话:“只要心态不变,八十岁和十八岁是没有区别的。”    【梁溢长先生,澳门浸信会联
期刊
  
期刊
李美美女士是一名忠于工作、热心社会服务的人士,是观塘区家长教师会联会创会委员,并担任内务副主席一职。从2003年创会至今为观塘区的家长教育工作不辞辛苦、竭尽全能,做了大量有益于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工作,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健康、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她是一名善于发掘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人,敢于肩负社会责任,在忙碌中体会快乐,在付出中感受幸福,用心体会、感悟生活,用心灵的收获欣赏生活。    【李美美女士,观
期刊
廖子芳女士香港第一女茶人。她温婉贤淑,有如同铁观音一般的清香雅韵;她端庄大方,有如同碧螺春一般的幽香淡雅;她率真豁达,有如同茉莉花茶一般的天然馥郁。她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其美丽的外表,更是其对茶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她把所有的智慧和学识都倾注于茶文化艺术,十余年培养了一批批令人为傲的茶道接班人,为弘扬茶文化艺术做出诸多贡献。    【人物简介】  【廖子芳女士,祖籍广东南海,是世界著名茶道家及行为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