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里的西洋景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文学剧本《定军山》改编的电影《西洋镜》以其精良的配乐和音乐设计在电影配乐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影片的原创配乐段落和有源音乐的应用,学习认识电影音乐的作用和重要性,深度考量音乐这一元素在电影中真正的位置和定义。
  关键词:音乐 电影配乐 设计
  《西洋镜》是由文学剧本《定军山》改编,讲述的是20世纪初,西洋影戏传入我国,丰泰相馆的老板任景丰以京剧艺术家谭林培为拍摄对象,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前后过程。较之文学原本,电影改编较大,整体叙事虽呈现出多元的故事构架,但确稍显乏善可陈,重点不够突出。虽然影片本身尚存颇多争议,但影片配乐却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了第3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音乐提名。
  作为一部讲述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价值的电影作品,作曲家在视听元素中凝重、真实的历史沧桑感,将艺术表现力体现在各个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以便能让观众在光影中穿越时光的隧道,去还原、体验和感受百年之前的历史。由于故事取材于京剧《定军山》,其原剧音乐的构成必然会有大量的京剧元素,创作取向无疑也是民族化的。但作曲家张丽达,用她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灵动并极富创新的作曲技法,让整部影片的音乐形态十分丰富。对应着创作者(导演)要表达的西方文明的产物---电影如何进入到中国并得到认同,着重表现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理念,作曲家也将中西合璧的音乐元素应用得浑然天成,把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织通过音乐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曲家张丽达教授历时四年,花费大量的精力,思考和研究影片所依赖的历史背景和以人物形象音乐化的问题,一共创作了12段音乐:
  01.1902年,北京城有了照相馆
  02.皇宫里看西洋影戏
  03.宫墙外的日子
  04.西洋镜里看西洋景
  05.凌儿与刘京伦的爱情
  06.爱照相的寡妇
  07.“别生气,你要让我解释”
  08.怀念
  09.长城落日
  10.着迷拍影戏的刘京伦
  11.高山远眺
  12.往事如梦
  由于一部电影的时长有限,而作为构成元素之一的音乐所拥有的空间就更有限了。所以12段音乐并没全部采用,但在电影中所呈现的配乐也已几近完美。下面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段配乐进行展开。
  1.1902年,北京城有了照相馆
  开篇,传来几声鼓声和锣声,紧接着圆号奏出了《往事如梦》的主题动机。结合着音乐中那“历史行进步伐般的”节奏,银幕上出现了由百年前北京的代表性建筑——前门城楼及其街景所标志的黑白畫面。紧接着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音乐的第一个主题也随之而至:如同伦敦大本钟报时音调的动机(E-C-D-G),由象征西方工业文明、带有机械感的小提琴拨弦奏出。而在这一背景织体之上的,则是一把小提琴与独奏琵琶的应答,采用了中国京剧“二黄”的曲牌特征的曲调。同时在其他声部还可以听到由京剧小锣与低音乐器奏出的不规则的伴奏声部的循环节奏。至此,“大本钟”加京剧“二黄”,就形成了影片中的主场景“丰泰照相馆”的配乐主题。在音乐的伴随下,画面中拖着长辫子的伙计们正围着一架庞大的座式洋相机,一溜儿小跑地忙活着。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了老北京风土民情的地域特征,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图景,很好地再现出一百多年前晚清时代的老北京,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伴随着历史的画面恍惚地游走于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听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京腔京韵,咂摸和品味着历史的滋味。
  这时,耳畔闯入一个男声哼唱的京剧名段《苏三起解》的起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影片男主角,相馆技师刘京伦(即刘仲伦)亮相了。这一人物出现的同时,音乐主题在琵琶独奏中渐隐,消失。在这个主调为蓝黑色调的镜头中又悄然响起了一段静谧的管弦乐,其中钟琴透明质感的音色与画面上的水滴声交相辉映,带来了诗化的情趣,这段配乐虽然很短,却巧妙地配合人物的独白和环境动效,给人营造了一刻舒适的视听享受。与此前此后繁华喧闹的街区段落对比,这一小段过渡,无形中对观众的心理起到了微妙的平衡作用。可以说,作曲家一开始就把一种乐观的情绪,一份人文的气质融入了她的作品中。在影片的引子部分,作曲家精心编织的音乐主题恰如其分地起到了“序”的作用。
  2.西洋镜里看西洋景
  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组旋律,是该电影的主题之一,电影中多次出现。这一主题是采用4/4节奏,曲调欢快有力。但作曲家通常用一把小提琴作为solo,用柔美音色的器乐来表现这种强烈饱满的情感与情绪,不失为一种美丽的碰撞。第一次出现是刘京伦发现这一张张单一的图片通过光影的应用和速度的推动竟然可以变成像真的一样可以动的人,飞的鸟,游的鱼。他惊叹、喜悦,对这一新鲜景象的发现让他欣喜若狂。小提琴的出现与他这种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气质相得益彰,小提琴改变通常抒情性较强的演奏方式,采用断弓和后半拍进入的节奏型,出来效果有力但又充满弹性;伴奏声部以音色较弱的打击乐为主线,一种内在往前的动力似乎已经向大家、向中国、向历史走来了。再此基础上,作曲家对这一主题也进行了深度的创作,多次出现但每次都有所不同。张丽本人精通多门乐器,对乐器自身的了解和创作技法的精妙,让她的的作品色彩丰富,笔笔都有风景。在刘京伦第一次看到电影---大荧幕的时候,这一主题出现。但作曲家巧妙的采用了钢片琴为主奏乐器,以钢片琴与长笛来相应答,钢片琴音色清脆透亮,具有一种水的质感;长笛音色穿透力强,音色灵动,两种音色交织产生奇妙的化学听觉反应,仿佛走出现实,进入了一个梦幻的空间,与当时刘京伦第一次看到电影的梦幻般的感受十分贴切。在影片结尾也采用了此段音乐,由小提琴、钢片琴和圆号分别演奏了主题一次,圆号先出来,接着是钢片琴,最后是小提琴。作曲家对这样的音色安排是有考虑,圆号衔接前一段“高山远眺”,钢片琴音色过渡,小提琴回到整部电影配乐的主题与主音色,与开头相呼应。弦乐、打击乐、管乐---完全不同质感的乐器,在它们的交织中完全没有突兀之感,有的是一种听觉的丰富与饱满,情感的递进和想象空间的延伸。   3.长城落日和高山远眺
  在“长城落日”片段中,刘京伦带雷门去爬长城。画面切入先是人声,雷门被这伟大的奇迹折服和感叹,然后远景带过,鸟瞰长城。音乐先从温和的弦乐进入,作为他们对话的背景音乐,随着画面的转换(从人到景),音乐也由定音鼓隐隐推进,圆号将充满故事感的旋律展开。圆号的音色仿佛是一位历经世事,布满沧桑的老人在回忆他的过去,在骄傲并慈祥的注视着他的后代。随着圆号的消失,竹笛响亮又极富穿透力地从画面远处传来。虽然只有几个小节,但却是画龙点睛之笔----交响与竹笛的浑然天成不正好是雷门与刘京伦他们各代表的东方与西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对立、交流与融合吗?在这一分多钟的音乐里就有了一个简短但完整的起承转合:弦乐起---定音鼓承---圆号转---竹笛合,最后音乐在雷门与刘京伦的对话中结束:“中国不需要城墙,而是像你这样的人”。
  “高山远眺”出现在影片接近片尾的部分:老百姓接受了放映机这一新鲜事物,对大荧幕的成像感到惊奇、有趣。这一画面先从人物再切换到风景,由幽默逗趣变为安静折服。音乐从竖琴如水般的拨奏中倾泻而出,和长笛空灵的音色相应答;两小节后,主旋律由被誉为“抒情女高音”的双簧管缓缓奏来。双簧管音色甜美,瞬间把人们的情绪带入了遐想的自由空间。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调式特征,加之作曲家本身的女性优势和对民族音乐的透彻理解,此段音乐细腻柔婉但又不失大气。随后,竹笛提高一个八度,再次奏响此段旋律。该段衔接并不突兀,反而有种情感的递进和积累,为下一段整个乐队的合奏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音乐随乐队展开,以铜管为旋律声部,与“长城落日”中的管乐片段相呼应,最后在人们争相观看大荧幕的画面中,双簧管的主旋律缓缓消失。整段音乐层次鲜明,旋律质朴、纯情动人。音乐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变化,一段段优美的音乐更是催人心魄的让人感动,使人们心神驰往那一片神秘的古老土地。
  这两段都是借景抒情的代表段落。作曲家通过富有特定的民族特点或时代特征的旋律,多元的乐器音色,民族的、古朴的节奏,对影片整体时空氛围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所说“电影配乐可以造就有利于从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听觉环境,使观众适应一个梦幻世界”。
  4.皇宫里看西洋影戏
  刘京伦在播放影戏以及拍摄中国影片的过程中,与英国人雷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影戏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于是二人被邀请进紫禁城,给老佛爷祝寿。随着一声重浊的低音大锣响起,一群身着红袍的宫女穿行在皇宫中。小提琴在大锣的回音之上奏出了中国风格的第二主题。观众看到,在宫廷侍卫的引领下,刘京伦和雷門进了故宫的大门。代表影戏时光的第二主题在镜头的摇移中流泻,在诉说一段似乎成为两个人生命唯一索求的影戏时光。刘京伦和雷门的内心都在渴望,这次给老佛爷放影戏,能为他们日后在京城的电影事业找到支持。白雪覆盖下雕梁画栋的故宫,高大的殿堂里一派喜气。而一直在小提琴独奏的主题旋律中鸣响的大锣的回声,却使得这皇权笼罩下的气氛更显森严。但是很快,这一主题就被大殿内传来的京剧大师谭林培高亢的唱腔所打断。
  等老佛爷在白色幕布前就座,那带有威严意味的大锣再次响起,镜头从屏风前的慈禧太后缓慢摇移到位于屏风后的放映操作区,小提琴也再次奏出配乐主题。影戏开始了。镜头伴随主题旋律切回到老佛爷,音乐又一次由大锣带起,一束光影穿过放映孔,投射到慈禧太后面前一块讲究的、不规则的银幕,上面出现了影像:街头行人、跳肚皮舞的女郎竞相登场,还有玩杂耍的、笼子里的狮子等国外风物。镜头在影绰闪烁的画面与大臣、宫女们惊讶好奇的神情之间切出切入,铜管与弦乐也一唱一和地为这一场景营造了诙谐、幽默的气氛。尤其在和老佛爷略显滑稽的形象结合后,音乐里显现出一份含蓄的讽刺意味。在整个场景中,音乐始终亦步亦趋地参与着情节的描述和气氛的烘托,同时及时地揭示、补充着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老佛爷看到高兴处不禁鼓起掌来,还夸了洋人的好;一向对影戏有偏见的谭林培也似乎被打动了;场内的热烈反应也使雷门和刘京伦感到激动,他们预感到人们将打破成见,理解并支持影戏这一新生事物。随即,轻快、幽默的影戏主题过渡到了充满自信的第三主题(即刘京伦主题),由小提琴在乐队充满动力的节奏上奏出,描述出有些得意忘形的刘京伦的形态。银幕上出现了工厂里一排高耸入云的烟囱,滚滚浓烟笼罩了天空。一串令人感到不祥的音符随即袭来,镜头切换到刘京伦脚下的机器。一声爆炸,放映机着火,蹿出了火苗。接着慌乱中老佛爷狼狈地被人抬出大殿,由琵琶独奏的一个短小乐句营造出了生动、鲜明的喜剧效果……
  此段着力对人物的刻画和氛围的渲染。作曲家以丰富的创作形态对场景氛围和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腻生动的刻画,轻重缓急,收放自如,音乐对故事基调的把握非常准确到位。
  5.借用音乐的创造性和合理性
  除原创音乐所描绘的镜头之外,影片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大师谭林培出演的一个个京剧段落。既然中国最早的电影就是谭大师表演的京剧《定军山》,所以,旨在讲述电影如何进入中国的影片《西洋镜》,自然少不了谭先生这一重要角色,更缺不了京剧。虽然影片并非关于京剧《定军山》的拍摄,但是它表现了不久后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演员的谭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一部分国人(如影片中的重要角色,泰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当年对西洋影戏从排斥到认同,最后成为西洋影戏拥戴者的过程。
  音乐场景一:京剧唱段与歌剧咏叹调叫板
  1902年,一个叫雷门的英国人带着他的西洋影戏来到北京,准备开始他在中国的发财梦。我们看见他的马车与京剧大师谭林培的马车擦肩而过;丰泰照相馆里不仅有照相匣子,还有能播放洋曲儿的话匣子。技师刘京伦是个与众不同、爱动脑子的小伙子,他不仅会摆弄这些洋玩意儿,还自学了英语。前来照相的谭大师看着留声机上花朵般“绽放”的大扬声筒,要求来段曲子听听。刘京伦随即放了西洋歌剧《爱的甘醇》里的一首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   暗地里有一滴伤心的泪,润湿了她的眼睛,她好像很羡慕那些快活的姑娘们……
  听着卡鲁索(20世纪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那动人的抒情旋律,站在人群中的洋人雷门倍感亲切,他脱口叫道:“歌剧,这是歌剧。”镜头摇回谭大师,只见他双眼紧闭,嘴角略微翘起,左手果断地抬起,示意把留声机关掉,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倒也有趣,不过,不如我们的玩意儿正经,洋人的东西花里胡哨的,浮得很。”
  听到这儿,围观的百姓呼声四起:“来一个!来一个!”
  镜头切换。一旁等候多时的乐师们心领神会,清脆的板鼓声立刻响起。只见谭先生随着节奏开始做了几个身段,然后刷地一声打开手中的扇子,一个亮相,便气宇轩昂地唱道:
  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
  影片中谭先生所唱的这两句出自京剧《战太平》中的第二场戏,是剧中朱元璋手下的将领花云出场前在幕后演唱的二黄导板。影片编导者对这一场景的设置可谓颇具匠心,它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也看到当西洋文化进入国门以后,人们相对保守、踟蹰不前的思想观念。在这里,每一个角色的精神状态及彼此间的关系都被揭示出来,为日后的矛盾与冲突埋下了伏笔。笔者以为,这是影片《西洋镜》在原剧本《定军山》的基础上改编的较为出彩的场景之一。
  音乐场景之二:默片与音乐
  清末腐败的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和落后的科技文化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电影的进入则使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人有机会见到外国的民生,也认识了一些其他地方的自然风物。从这一角度看,电影的出现顺应了当时西学东渐和文学现代化潮流。
  影片中,喜欢接受西洋新技术的年轻人刘京伦很快开始和英国人雷门合作,一起放映西洋影戏。他把自己的留声机搬来影戏园,在演影戏时同步播放音乐。配合幕布上无声的黑白影像,从留声机里飘出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欢快的曲调与海边玩耍的孩童以及雜技、街景、旧屋墙被推倒等画面毫不相干,但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笑声四起,还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晃动身体。在雷门放映的过程中,机器出故障,银幕上没了影像,观众开始骚动。刘京伦及时找来一面镜子,将室外的阳光折射到放映孔,使影像重新出现在银幕上。这一细节在表现刘京伦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形象、简练地表现了人们在最初接触这种“光影艺术”时的心态。另外,这一场景还真实地还原了音乐与电影最初的合作方式。众所周知,默片时代需要现场播放唱片来配合放映,或请乐手(通常是钢琴师)在一旁伴奏。不言而喻,在电影襁褓的时代,音画之间往往脱节。从这一点上来看,影片的编剧可谓匠心独具,给予了充分的展现。
  声音不仅仅应该起着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的基本作用,它还应当拥有更足够的力量与责任来表达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就这点看来,无疑《西洋镜》是做到了。无论如何,电影音乐作为电影思想和文化表达的承载者,值得艺术创作者们去关注、扩展、发展它的外延和内涵,并对其进行深度的考量和重新定义。
  参考文献:
  [1]黄丹:镜子里的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晓林.影视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长笛是种音色动听优美的管乐器,长笛之所以能长久应用流传,归因于其独特的演奏特点。迪士尼经典影片《料理鼠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不仅在于其情节的吸引性、视觉效果的冲击性、动画效果的逼真性,更离不开与影片剧情、主人公性格、行为相得益彰的配乐。长笛便是其中之一,长笛曲渲染了《料理鼠王》的整体向上气氛;长笛演奏成为小米的各类情感象征。料理鼠王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迪士尼动画影片,相应的音乐
期刊
摘要:鉴于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迫切,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制定了相关的有效措施,《音乐欣赏》被定为高校的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基于此项举措,研究《音乐欣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音乐欣赏 创造性思维 课程改革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更是一语道破了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无限可能
期刊
香港流行音乐产业一直在走下坡路是不争的事实,但会否如李纯恩狠批的“已死”地步却有待商议,最起码,乐坛还有很多很多的有心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力挽狂澜、去探索粤语流行音乐的新可能。C AllStar的《Cantopopsibility》适时面市,正是以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響应李纯恩的唱衰声,它告诉大家知道现在的广东歌仍具自己的魅力,也叫大家明白,广东歌仍有可能去“追回”那些已经不再听它的人。  《Ca
期刊
摘要:作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家群体成员的刘蓝、李汉杰、张兴荣被吴戈教授誉为云艺音乐学院“三剑客”。“三剑客”不仅在学术研究中硕果累累,而且在音乐教学中亦体现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以身作则,质疑思辨”、“博学创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三剑客”教学理念进行离析,希望从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对时下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启示。  关键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家群体 三剑客 教学理念  作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家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从品鉴诗词的角度,探讨用诗词记录下来的“龟兹乐舞”旋律、乐舞器乐、乐舞动态和乐舞文化在中原地区的流传。用当下的视野品味“龟兹乐舞”的文化,感受“龟兹乐舞”的侧影婆娑。  关键词:龟兹乐舞 诗词品鉴  一、话说“龟兹乐舞”  对于“龟兹”的注解,是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地区一带,又叫邱茨、屈茨,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个大国。史书典籍中曾多处记载,从西域东传的各种乐舞中,《龟兹乐》在乐舞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全面竞争同时也要求相互合作的时代,在社会参与教育的力量中,家庭教育的参与对中小学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家校合作,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能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并形成合力,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相互削弱和抵制。学校要想成为民乐教学特色学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普及民族乐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如何搭建家校
期刊
摘要:“和声”是高等院校艺术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和声分析”是其重要学习任务。“和声”不仅仅是一门多声部的音乐技术,而且是包含浓厚艺术韵味的音乐语言。“和声分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工作,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和声的魅力。  关键词:和声分析 舒曼钢琴作品 教学思考  引言  “和声”是高等院校音乐系重要的理论学科,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声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和声技术、和声
期刊
梅兰芳的演唱始终在用各种音乐的手法去表现情境、思想、情感,他对音乐的表意能力做了深度的挖掘。由技到感,就是感觉之感,再到态,就是情态之态,再到人,就是人物。技术给人感觉造成一种情态,情态塑造一个人物。梅兰芳的念白既把字念得非常清晰,又体现音乐性的美感,又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这三者都能够体现才是好的念白,念白也是一种音乐语言。  一、唱腔是人物情态的鲜明外化  “非常善于以内在的感情传达剧中
期刊
摘要:儿歌即儿童歌曲,它是少儿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审美与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学校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不足,还有流行歌曲的侵入、市场的制约和儿童歌曲传播途径少、推广力度弱等因素并存,导致当前的儿歌缺失严重。少年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为其奉献一些优秀的少儿歌曲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当前儿童歌曲的缺失是暂时的,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期刊
摘要:电子琴作为中职学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慢,所以中职电子琴课程教学要从基础抓起,重点训练学生们的基本乐感和弹奏技巧。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具体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中做到以兴趣培养为根本,通过有效的引导方法来开展电子琴教学。  关键词:中职学校 音乐教育 电子琴教学 兴趣 引导  电子琴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