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性主题的挖掘一直是很多电影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电影对这一主题的创作意识增强,真实地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画面,既有对社会恶势力压迫女性的揭露,也有指示女性出路的先驱影片,展现了女性意识在影像中的多样状态。
关键词:黑暗压迫;女性出路;意识觉醒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融入时代潮流,左翼人士以进步文化为导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兴电影运动,创作了一系列以贴近现实生活,弘扬爱国精神,批判社会阴暗面为中心的优秀作品,除此之外,剧作中更增强了对女性主体的关注度,在这些问题上表现了社会责任感。
揭露黑暗恶势力对女性的迫害是新兴电影运动中沉痛的述说,妇女遭受欺压凌辱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其中《神女》《脂粉市场》《新女性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神女》是1934年吴永刚编剧、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上映后得到了观众和电影评论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无声电影的扛鼎之作,它的成功是中国无声电影达到成熟和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吴永刚在该时期隶属“联华”公司,创作风格较为保守,却也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谴责意味,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女性。“神女”一词语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词义是似仙女般神圣的女子,美丽圣洁不可侵犯。而与之相反因宋玉《高唐赋》中“巫山之女愿荐枕席“之语后世以“神女”谓妓女,在酒池肉林里卖笑卖身。而《神女》这部影片巧妙地构建了受人尊敬的母性角色和遭人唾弃的妓女身份双重女性形象,这种伟大与低贱的强烈反差使女主人公阮嫂的命运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也形成了极具戏剧感染力的表达方式。
吴永刚将单身母亲、无技傍身、遭人白眼、流氓强迫这些悲剧性符号全部加之于妓女身上,面对来自男权社会的重重压力,阮嫂是无助且无力的,男权权威性的封建观念使她落入流氓掌控中无法逃脱他的淫威,而妓女这一身份又使她被女性群体所抛弃,片中疏离、厌恶、以闲言碎语伤害她的多是女性,她们的排挤使阮嫂处于孤立无援的位置。封建家庭观念中“以夫为天”“夫为妻纲”强调的都是女人应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不应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要完全服从于丈夫的思想意识。对比式的叙述方式、精巧的镜头语言塑造了阮嫂这一人物形象。在公寓中她悉心照料儿子,目光中是坚定温暖的慈爱,而在街上拉客时,她是妩媚的,手指夹着香烟搔首弄姿目光却是哀愁的,刻意卖弄的风情为她添上了几分无奈,这只是一位被生活所迫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子没有生存手段的她只得出卖身体。但为了争取儿子上学的权利,她却敢与普遍歧视进行孤单的搏斗,当儿子身世暴露可能无法继续读书时,这个单薄的女人据理力争,驳斥了校长和那些家长的意见,使校长同情这对母子愿意帮助孩子留在学校。但她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他在校董事会面前的失败也意味着阮嫂与社会病态伦理观斗争的失败,在当时男权社会的笼罩之下她个人显得那么渺小弱势。
《新女性》中的韦名是一名初具新女性独立意识的作家,她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而不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傀儡女人,却惨遭深爱之人抛弃,为了养活爱女当上音乐老师,然而周围心怀不轨的校董王博士却一直骚扰韦名,无形的性压迫逼得她自杀,在死前彻底觉悟却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韦名不为金钱所动有着高尚的人格,尽管被辞退也不向权贵低头妥协,在王博士以钻戒诱惑时仍能坚定拒绝,可面对经济的压力、社会舆论的歪曲、记者不负责任的夸张报道还是寡不敌众,含恨而终。而《脂粉市场》中的翠芬虽然也在受到上司和花花公子的调戏后勇敢决裂,但之后她毅然离开积极谋生,开办了合作商店,靠着自己的双手攒到积蓄深刻地反应了旧社会里职业女性的意识觉醒,同时也暗示了在剥削阶级的观念中仍将妇女看作商品,打着“独立平等“的幌子企图掩盖不尊重妇女的事实,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状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一些作品如《三个摩登女性》《女性的呐喊》《母性之光》《女儿经》都开始着手于揭示女性出路,为女性发展谋求方法。
《三个摩登女性》中的三位女性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价值观也各不相同。阔太虞玉是享乐主义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物质生活极度奢靡,纯真少女陈若英沉溺于情爱世界,而普通的电话接线员周淑贞却有民族反抗意识的决心和信念,踊跃地参加革命斗争,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双线结构,同时讲述三人的故事,并通过张榆这一男性将她们以一种特定的关系联系起来。虞玉是他的妻子,陈若英痴迷于他,周淑贞曾被他逃婚。虞玉在经纪上依赖张榆,陈若英的精神心灵目标完全围绕着他,她们二人都是男性的依附物。对比下周淑贞的生活丰富多彩,甚至在张榆的人生关键转折点往往可以充当向导指引的领路人角色。在张榆出演的影片卖座低迷时,她鼓励他投身前线抗日工作,振作爱国精神。战争结束后,淑贞已是一名成功的工人阶级斗士,她带领张榆参观底层人民劳苦大众的艰辛生活,使张榆深受启发,正是她自强的性格闪光之处令张榆迷恋,而这正是无论多么华美绮丽的表象都无法具备的吸引力。《三个摩登女性》向大家展示何为何为摩登女性,摩登的意思是现代,新式,不同于过去的时髦,但对于女性绝不仅仅应是西化的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堆砌的花俏衣裳,真正的摩登是不再卑贱地在潜意识中将自己规划为男性的附属品,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 活出自我。
《女性的呐喊》中传达了进步思想的对女性的巨大影响,进步少女少英到武汉寻找有价值的工作,而叶莲在经历被虐待的非人经历后也开始觉悟,受少英的影响果决地踏上了斗争的道路。《女儿经》这部影片片由八个故事组成,采用版块式结构,以女同学聚会引出每人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嘲讽了披着 “妇女运动”外壳实则过着奢靡生活的虚伪女权主义者,面对重重阻碍,胡瑛讲述在北伐时期搭救革命者为渴望改变的女性指引了明路——只有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才能自救!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在一个意识形态变化发展的年代,电影也经历了多种主题迸发的态势,由于社会的进步,关注女性主题的创作者日益增多,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中逐步渗透“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具有强烈和鲜明的引领意义,激励更多女性自我奋斗,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
刘莎莎(1994~),汉族,河北保定人,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专业。
关键词:黑暗压迫;女性出路;意识觉醒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融入时代潮流,左翼人士以进步文化为导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兴电影运动,创作了一系列以贴近现实生活,弘扬爱国精神,批判社会阴暗面为中心的优秀作品,除此之外,剧作中更增强了对女性主体的关注度,在这些问题上表现了社会责任感。
揭露黑暗恶势力对女性的迫害是新兴电影运动中沉痛的述说,妇女遭受欺压凌辱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其中《神女》《脂粉市场》《新女性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神女》是1934年吴永刚编剧、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上映后得到了观众和电影评论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无声电影的扛鼎之作,它的成功是中国无声电影达到成熟和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吴永刚在该时期隶属“联华”公司,创作风格较为保守,却也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谴责意味,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女性。“神女”一词语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词义是似仙女般神圣的女子,美丽圣洁不可侵犯。而与之相反因宋玉《高唐赋》中“巫山之女愿荐枕席“之语后世以“神女”谓妓女,在酒池肉林里卖笑卖身。而《神女》这部影片巧妙地构建了受人尊敬的母性角色和遭人唾弃的妓女身份双重女性形象,这种伟大与低贱的强烈反差使女主人公阮嫂的命运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也形成了极具戏剧感染力的表达方式。
吴永刚将单身母亲、无技傍身、遭人白眼、流氓强迫这些悲剧性符号全部加之于妓女身上,面对来自男权社会的重重压力,阮嫂是无助且无力的,男权权威性的封建观念使她落入流氓掌控中无法逃脱他的淫威,而妓女这一身份又使她被女性群体所抛弃,片中疏离、厌恶、以闲言碎语伤害她的多是女性,她们的排挤使阮嫂处于孤立无援的位置。封建家庭观念中“以夫为天”“夫为妻纲”强调的都是女人应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不应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要完全服从于丈夫的思想意识。对比式的叙述方式、精巧的镜头语言塑造了阮嫂这一人物形象。在公寓中她悉心照料儿子,目光中是坚定温暖的慈爱,而在街上拉客时,她是妩媚的,手指夹着香烟搔首弄姿目光却是哀愁的,刻意卖弄的风情为她添上了几分无奈,这只是一位被生活所迫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子没有生存手段的她只得出卖身体。但为了争取儿子上学的权利,她却敢与普遍歧视进行孤单的搏斗,当儿子身世暴露可能无法继续读书时,这个单薄的女人据理力争,驳斥了校长和那些家长的意见,使校长同情这对母子愿意帮助孩子留在学校。但她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他在校董事会面前的失败也意味着阮嫂与社会病态伦理观斗争的失败,在当时男权社会的笼罩之下她个人显得那么渺小弱势。
《新女性》中的韦名是一名初具新女性独立意识的作家,她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而不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傀儡女人,却惨遭深爱之人抛弃,为了养活爱女当上音乐老师,然而周围心怀不轨的校董王博士却一直骚扰韦名,无形的性压迫逼得她自杀,在死前彻底觉悟却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韦名不为金钱所动有着高尚的人格,尽管被辞退也不向权贵低头妥协,在王博士以钻戒诱惑时仍能坚定拒绝,可面对经济的压力、社会舆论的歪曲、记者不负责任的夸张报道还是寡不敌众,含恨而终。而《脂粉市场》中的翠芬虽然也在受到上司和花花公子的调戏后勇敢决裂,但之后她毅然离开积极谋生,开办了合作商店,靠着自己的双手攒到积蓄深刻地反应了旧社会里职业女性的意识觉醒,同时也暗示了在剥削阶级的观念中仍将妇女看作商品,打着“独立平等“的幌子企图掩盖不尊重妇女的事实,达到真正的”男女平等“状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一些作品如《三个摩登女性》《女性的呐喊》《母性之光》《女儿经》都开始着手于揭示女性出路,为女性发展谋求方法。
《三个摩登女性》中的三位女性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价值观也各不相同。阔太虞玉是享乐主义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物质生活极度奢靡,纯真少女陈若英沉溺于情爱世界,而普通的电话接线员周淑贞却有民族反抗意识的决心和信念,踊跃地参加革命斗争,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双线结构,同时讲述三人的故事,并通过张榆这一男性将她们以一种特定的关系联系起来。虞玉是他的妻子,陈若英痴迷于他,周淑贞曾被他逃婚。虞玉在经纪上依赖张榆,陈若英的精神心灵目标完全围绕着他,她们二人都是男性的依附物。对比下周淑贞的生活丰富多彩,甚至在张榆的人生关键转折点往往可以充当向导指引的领路人角色。在张榆出演的影片卖座低迷时,她鼓励他投身前线抗日工作,振作爱国精神。战争结束后,淑贞已是一名成功的工人阶级斗士,她带领张榆参观底层人民劳苦大众的艰辛生活,使张榆深受启发,正是她自强的性格闪光之处令张榆迷恋,而这正是无论多么华美绮丽的表象都无法具备的吸引力。《三个摩登女性》向大家展示何为何为摩登女性,摩登的意思是现代,新式,不同于过去的时髦,但对于女性绝不仅仅应是西化的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堆砌的花俏衣裳,真正的摩登是不再卑贱地在潜意识中将自己规划为男性的附属品,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 活出自我。
《女性的呐喊》中传达了进步思想的对女性的巨大影响,进步少女少英到武汉寻找有价值的工作,而叶莲在经历被虐待的非人经历后也开始觉悟,受少英的影响果决地踏上了斗争的道路。《女儿经》这部影片片由八个故事组成,采用版块式结构,以女同学聚会引出每人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嘲讽了披着 “妇女运动”外壳实则过着奢靡生活的虚伪女权主义者,面对重重阻碍,胡瑛讲述在北伐时期搭救革命者为渴望改变的女性指引了明路——只有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才能自救!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在一个意识形态变化发展的年代,电影也经历了多种主题迸发的态势,由于社会的进步,关注女性主题的创作者日益增多,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中逐步渗透“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具有强烈和鲜明的引领意义,激励更多女性自我奋斗,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
刘莎莎(1994~),汉族,河北保定人,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专业。